..续本文上一页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四种定轮,以一根统摄五根,以一念统摄万念。打破无始无明,安住自性至静境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第十五种定轮,以六根方便作用,打破无始无明,入于至静寂灭境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十六种定轮,以六根变化作用,同时藉至静之力,打破无始无明见佛。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七种定轮,以六根变化之力,同时超过碍无碍境,打破无始无明证实相。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第十八种定轮,以寂灭力扫除杂念,专一心志,向无明窠臼进攻,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便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十九种定轮,由寂灭力起诸作用,度自性众生,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二十种定轮,以寂灭力安住至静,然后起幻力变化以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廿一种定轮,由寂灭无作自性,起作用度自性众生后,专力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第廿二种定轮,以寂灭力打扫杂念,发生静慧,起诸变化而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廿三种定轮,以寂灭力,同时得静慧之助,起诸变化而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廿四种定轮,以寂灭力资于幻用,后以静力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第廿五种定轮,以圆觉慧,直破无始无明,当下见性,无阶段渐次,故曰“圆修”。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名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二十五轮者,菩萨修行之良法也。然此为未觉者方便而说耳,就自性本体言,无修无证,定轮云乎哉?末世众生依未觉幻力修习,则舍此莫从,然须先之以持戒,断之以坚决之心、不拔之志,抱定一轮,即生取辨,少有疑悔,则徒呼负之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法门,任修一门皆可明心见性,证入圆觉本体,本无渐次,惟众生根器不同,机缘互异,故有二十五轮之别;至若上根顿觉,当下见性,则并法亦不随顺矣,如六祖是也。此二十五轮,轮轮皆可见性,故二十五即一,一即二十五,一经见性,则并一亦无所用之,学者以敲门砖视之可也,其最要学之一点,在于打破无始无明。
昔人有以“止观禅”判此三法门者,未尽合也,盖此三法门任修一门皆可见性,而修止观者,未闻单修“止”即可见性也,未闻单修“观”即可见性也。昔有修止观法师问慧海禅师:“一心三观义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性,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且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子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如曾止观?”(《传灯录》)又僧问○○禅师:“如何是一心三观?”师曰:“我当无一心,说甚么是三观?”良以佛性是绝对,不可以心观,可观者非佛性也。观假作空,观空作假,或于空、假中取中道,皆是脑筋作用,自己作怪,不能见佛性也。又明云谷禅师,决志操方,寻登坛受具,阐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关于郡之天宁,师往参叩,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参,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师悲,即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师依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一日受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复请益,乃蒙印可(《梦游集》)。云谷所修,盖即以意根统摄五根,集中一念,于饭碗堕地一顷,无始无明叻的打破,一根既还源,六根尽解脱,看见本来面目,回顾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倘非法舟济师指点,岂有奇特事耶?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净诸业障菩萨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净诸业障菩萨言:世尊为我等发挥如是不可思议妙法,使诸大众明白,虽历恒沙劫,勤修种种苦行,不能胜过利用一念以破无始无明,如此妙法得未曾有,深可庆慰。惟此觉心既是本性清净,因何迷闷,使诸众生不入清净圆觉境界?请广为阐明法性妙理,使末世众生得具法眼,不至错认圆觉本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此节佛揭“四相”以示大众,“四相”者,乃至关重要之问题也,一切修行人如不先将“四相”分析清楚,则有误入岐途之虞。一般人解释四相,咸谓四相皆由执我而起,不执着我则此患可除,此皆未明佛之本意也。夫出家人目的在见性成佛,岂仅仅做到不执着你我、不分别六道众生、不要求长寿,便算了事耶?故知如此解释四相非佛本意。古时有一法师讲《金刚经》,讲到“无我相,无人相”乃不要执着你我,下面有一庞居士问:“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故知释迦说法,时时提出“四相”以警大众者,乃因此“四相”,当用功时最易被错认为“佛性”故也。兹分别释之如次:
一、 我 相:六根已断,一念不起,但仍有清净之一念在。
二、 人 相:起一念之相。
三、 众生相: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中间是。
四、 寿者相:是前念后念已断,一切思想已绝,空无所有。
《金刚经》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乃指此四种境界俱非佛性也。
此节佛答言:众生修行所以迷闷不入清净觉者,乃因错认“四相”以为自性耳,由于错认前三相故,遂生憎、爱二境,“憎者”憎生死,“爱者”爱涅槃,故修断六根及断一念功夫;其实生死、涅槃皆是虚妄,而断六根一念亦是虚妄,二妄相依,难脱生死;众生在前三相中流转既久,心生厌倦,遂将前念后念一概断尽,把一切思想完全停止,此时空无所有,惟命根尚存,自以为证涅槃矣,其实是堕入第四寿者相境界,即空执是也,故曰“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即错认寿者相为涅槃也。因此之故,不能入于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盖因所能入者,非“觉”体故也。就本体而言,并无所谓出入,故前三相之动念与第四相之息念,皆归虚妄迷闷,不能见性。何以故?因有无始无明为之主宰故也。众生无慧根,见、闻、觉、知、根、尘等性,皆为无明所蔽,不能打破,一若人之不自断其生死者然。不独此也,复以其顺逆憎爱之境,滋养无明,因此常在四相中流转,终无成就矣。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