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

  月溪法師講述

  目錄

  圓覺經大義

  圓覺經疏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

  --------------------------------------------------------------------------------

  圓覺經大義

  在開講經之前,先講經中大義,然後全本經皆可明白。釋迦佛說的大乘法寶,猶如箱內的寶貝,《圓覺經》如同開箱子的鑰匙,全部經的意思,是教我們如何開箱子,得箱子的寶貝。中國哲學家認箱子是寶貝,西洋哲學家分兩方面:一方面認箱子爲寶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內是什麼寶貝。小乘聲聞分兩種:一種是定性,一種是不定性。定性聲聞生纏空,認鎖是寶貝;不定性聲聞認纏空不是寶貝,再去問找寶貝。二乘緣覺分兩種:不回心者、回心者。不回心者迷正知見,認空無所有,不執著空,認箱子爲寶貝;回心的二乘緣覺再去問找寶貝。大乘人研究用什麼方法,將鑰匙如何開箱子,得箱子裏的寶貝。這一部經完全是開箱子的方法,一部經就是全部經綱要,先將經題解釋明白。

  (附表解見後頁)

  “大方廣”就是佛性的體用。“大”是指佛性光明,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超出時間空間;“方”是指佛性的體,用是由佛性的體發揮出來;“廣”是佛性的用,是時時加庇我們衆生的,猶如太陽光明一照,將一切昏塵照破,照著我們衆生,就是《華嚴經》裏說的:“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圓”就是指佛性遍滿虛空,圓滿不漏;“覺”就是指本來絕對的大覺,不是指對迷而覺得覺、相對的覺。

  “無始幻無明”,就是說無始以來,無始無明同佛性是同時有的。經裏面說:“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無始無明是無始以來同佛性有的,是可以破的,我們不能見我們的佛性,就是被無始無明遮障佛性,如同空中有烏雲遮障太陽的光明,將烏雲吹散,太陽的光便能顯現;將無始無明打破,本有的佛性就可以看見。無始無明,就是《華嚴經》裏說的“破無明黑暗”、《勝鬘經》裏說的“斷無始無明”、六祖說的“無記空”、臨濟祖師說的“湛湛無明,黑暗深坑,實可怖畏”。這一部經主張的,就是破無始幻無明,一破便可看見佛性。

  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就是經裏說的:“四緣假合(四緣指見、聞、覺、知),妄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經裏主張破無始無明,應遠離四種禅病。佛說:“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四病就是:

  一、是止病 將一切思想勉強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小乘斷六根、道家“清淨寡欲,絕聖棄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是作病 舍妄取真,將一個惡思想改爲一個好思想,背塵合覺,背覺合塵,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孔子“正心誠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叁、是任病 就是思想起也由他,滅也由他,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對境無心。儒家“樂天知命”、道家“返自然,歸嬰兒”,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是滅病 就是將一切思想斷盡了不起,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無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莊子“坐志”、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師,皆此病也。佛性非“滅”而有。

  釋迦牟尼佛的辯證法,用功有此四病,就是經裏邊說的:“一切諸衆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于心,谄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四相就是:

  一、我 相 即我執。小乘人斷六根時,“小我”已滅,入于“大我”境界,此時心量擴大,有充滿宇宙之象,清淨寂滅。宋儒所謂“我心宇宙”,莊子所謂“坐忘”(出<大宗師>篇),希臘哲學家所謂“大我”、“上帝”,老子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 相 即法執。起後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後念之“否認我”而破之,繼而複起一念以破此“否認我”之念,如是相續,以至無我,破見仍存,悉爲“人相”。莊子所謂“吾今喪我”,即此相也。

  叁、衆生相 亦是法執。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衆生相,所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是也,儒家所謂“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書經》:“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中”字即“衆生相”境界。

  四、壽者相 即空執。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惡是非皆已忘卻,其中空無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說是“無記憶空”,二乘誤認爲涅槃境界,其實即“無始無明”,禅宗稱爲“無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謂“無極”,即此相境界。

  錯用功就是犯作、止、任、滅四病,結果認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爲佛性,其實不是佛性。經中佛說:“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照著經裏邊所說的叁種法門用功,便不落于四病。

  經裏又提到有叁種法門可以破無始無明,就是“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奢摩他”中國音叫做“寂靜”,就是六根齊用破無始幻無明;“叁摩缽提”中國話叫做“攝念”,就是一根統領五根破無始幻無明;“禅那”中國話叫做“靜慮”,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靜慮,六根隨便用一根破無始幻無明。

  破無始幻無明用功,用六根的隨便那一根,我們南贍部洲(即是這個地球)的人,以眼、耳、意叁根爲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內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緣外境,清清淨淨的看,向腦根裏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的時間,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的,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佛性了。或者六根齊用,清清淨淨的將一切外緣放下,眼根反觀觀自性,耳根反聽聽自性,鼻根反聞聞自性,舌根反嘗嘗自性,身根反覺覺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這樣用功得多,機緣成熟叻的一聲,就會破無明見佛性的。又或者隨用一根統攝五根,好比用一主帥統領兵將來進攻敵人一樣。譬如用意根來做主將,其余五根向無明窠臼來進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萬緣清清淨淨的,起一個純淨的思想來向心裏去研究,研來研去,研究得多,功夫純熟叻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的。又或者我們沒有時間靜坐用功,就無庸收攝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執一個念頭來照顧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要將它尋獲一樣,如此觀照,機緣一到叻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

  經裏邊說:“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見性的人曆史事迹,統統照此叁個法門修的。

  可破與不可破辯論 無始幻無明譬如盜魁,一念無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賊匪所用的武器。欲爲民除患必須剿賊,但擒賊要擒王,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盜首已除,股匪無主,則其受撫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從,不特擒不勝擒,即使一時擒盡,他時賊王再招新匪,是賊患仍未平也。六根煩惱、一念無明,皆從無始幻無明而來,無始幻無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來明明自性也。小乘之斷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斷之,是何異奪盜賊之刀兵而毀之,遂以爲盜害既除也?豈知害固在盜,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毀,且當資之以攻盜賊;六根豈獨無庸斷,反應利用之以破無明。中乘之務斷一念無明,而不知斷根本無明,是猶擒賊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無明破無始幻無明,猶如以毒攻毒然。一念無明是起一個思想爲法執,根本無明是空空洞洞,是空執,法執是不可破的,空執是可破的。

  真妄辯論 照外道所見,思想斷滅便爲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斷,斷了又起,妄心變爲真性,真性變爲妄心,反反覆覆,何時了止?我今說一比喻:有婦人焉,夫亡守節是爲貞操,設若再醮是失貞操,後悔再嫁之非,複歸故夫之室。是寡婦者,有貞操乎?無貞操乎?若雲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腦筋,守節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複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複”之見,何異于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亦無益也。昔祖師有<真妄偈>雲:“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淨,那裏會起妄念?起妄念是腦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它何益?是止不勝止的。因爲無初就無末,有終才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佛錯用功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

  我們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分爲兩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不正念是妄,正念亦是妄。如妄念從外面來,與你不相幹,又何必去斷…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