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P2

  ..續本文上一頁呢?如妄念從裏邊生出來的,比喻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漸修頓悟之分別 漸修是由修小乘斷六根,修中乘斷一念無明,但六根與一念是不能永斷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隨一根,破無始幻無明,由小、中、大是爲漸修;頓修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頓悟。

  “大方廣圓覺”、“無始幻無明”、“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這五種不能說先有圓覺後有無始幻無明,亦不能說先有無始幻無明後有見、聞、覺、知,亦不能說先有見、聞、覺、知後有一念無明,又不能說先有一念無明後有眼、耳、鼻、舌、身、意,經裏邊說:“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複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經裏邊又說:“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思維猶幻化,何況诘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未曾見佛性以前,思想、人生、宇宙萬物皆是生滅相對的;認爲心中一樣不想是絕對,因爲自己不明白是相對中的絕對,並不是真正的絕對。打破無始幻無明以後,見絕對的大方廣圓覺佛性,思想、人生、宇宙萬物統統變爲絕對的佛性,變爲絕對的法身淨土。

  經中又說:“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但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複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雜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受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只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以後我們的人生處世 經裏面又說:“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這就是《華嚴經》說的:“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不能于佛法中分別間法,不能于世間法中分別佛法。”別種經就是叫做經,惟有《圓覺經》叫做經中了義經,與別種經不同。經裏面說:“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此經以圓覺爲“體”,以見、聞、覺、知頓悟破無始幻無明爲“宗”,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爲“用”。此經是頓教法門,如來五時說法,此經是說華嚴時(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叁種法門在未曾用功以前,要先明白以下的條例:

  ○ 佛性與靈性的分別 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無有改變,不受熏染,不起妄念(出《華嚴經》),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樣。

  靈性,新學家謂之腦筋,舊學家謂之靈魂,內外合成,內是見、聞、覺、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兩方面的能力:染緣與淨緣。染緣有善、惡、是、非、愛、喜、怒、哀、樂、欲、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樣;淨緣,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染緣是起妄念,淨緣是斷妄念。我們的眼睛看見印象在靈性裏面見的一部份,耳聽得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聞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頭所嘗的、身子所感觸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覺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靈性裏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靈性見、聞、覺、知四部份收藏。

  ○ 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分別 不同之點:一爲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一無所有,是可以破的;一爲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裏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悟後變爲佛性。

  ○ 佛性與無始無明不同之點 一是有知有覺,無生無滅,遍滿虛空,光明普照;一爲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一無所有。

  ○ 《指月錄》雲:“未見佛性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見性以後,靈性、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皆變爲佛性。”

  ○ 修小乘、中乘、大乘及一佛乘之分別 小乘是斷六根,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譬如一面明鏡,將灰塵打掃帚得幹幹淨淨,就是腦筋裏面的淨緣(即修四谛法門)。

  ○ 中乘將一念無明,清清淨淨的斷了,知覺都沒有,空空洞洞,是無始無明,非佛性(即修十二因緣法門)。

  ○ 大乘用功,一念無明及六根統統都不斷,利用六根的一念,隨便那一根,破無始幻無明見佛性爲主要(即修六度靜慮法門)。

  一般人注解《圓覺經》“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有的認爲斷六根就是佛性,有的認爲斷一念無明、十二因緣就是佛性,其實斷六根是小乘,斷一念無明是中乘,《圓覺經》是大乘,非中、小乘,永斷無明是指斷無始幻無明,非六根,非一念無明,經裏邊說見佛性後六根與一念無明皆變爲佛性。有的注解說:“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佛經中並無此話,這是從孟子的“良知良能”脫胎來的。有的注解說:“知之一字,衆妙之門;知之一字,衆禍之門。”佛經中並無此說,乃從老子《道德經》脫胎出來的,《道德經》裏說:“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有的注解中又說:“不要執著有妄念,不要執著無妄念,亦不要斷妄念,似有非有,似無非無。”佛經中並無此話,是《道德經》中的“渺兮冥兮,其中有精”;有些注解中又說:“中道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佛經中無此話,中道是儒家的話,並不是佛經的話,儒家謂“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

  大乘法門是說用功法門的,《圓覺經》說得最明白,是大乘菩薩問佛用功的,非小乘、中乘的道理。《華嚴經》是發揮寶貝體用;《楞伽經》大慧認箱子是寶貝,佛將寶貝告訴他,指導他箱子不是寶貝;《維摩诘經》中釋迦佛、維摩居士、文殊菩薩說寶貝,其余的人認箱子是寶貝;《大般涅槃經》問寶貝,佛告訴他寶貝;《大般若經》說寶貝的妙用透叁句;《無量義經》說寶貝的體;《妙法蓮花經》說將來得才寶貝;獨有《圓覺經》開了箱子拿寶貝,才稱贊爲經中經。如《大寶積經》等講二乘不講大乘,《阿含經》等講小乘不講二乘大乘。說佛法和佛經最緊要的是將叁乘用功分清楚,才不會顛倒混淆。

  中國的佛法,修明心見性的法門很多,各人說一派,究竟照那一派去修?我們沒法子分別那一派是、那一派非,我們沒法子決定,只有照著釋迦牟尼佛這叁個法門去修,就是十方叁世諸佛也是從這叁個法門去修,釋迦牟尼佛也是不出這叁個法門,古今一切祖師亦是不出這叁個法門,我們現在照著這叁個選擇去修,是不會走錯路的,就是佛所說:“欲知叁叉路,須問過來人。”

  寶貝譬比佛性,箱子譬比無始幻無明,鎖譬比能起淨緣。

  圓覺經大…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