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P3

  ..續本文上一頁義 圓覺經疏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 圓覺經解析(法禅法師)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 月溪法師 講 沙門冰谷 疏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釋經題:佛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故曰“大”;佛性能轉萬物,不爲萬物所轉,故曰“方”;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化令成佛,故曰“廣”;明心爲“圓”,見性爲“覺”,自性遍滿虛空,圓裏叁世,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故名“圓覺”;“修多羅”譯爲“經”;了義者,最徹底之法門也。

  釋人題:此經是唐朝時,北印度罽賓國一位沙門,名“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譯出的;“罽賓”華言“賤種”,其國原屬奴隸階級,婆羅門教目爲最卑賤之種族,世尊提倡平等,不分貴賤,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雖賤種人亦得列于門牆,故罽賓國佛法極盛,高僧輩出;“沙門”華言“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佛陀”譯“覺”,多羅譯“救”,即自覺、救人之意。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此段若照晉朝道安法師所創之叁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講,應屬于序分,乃敘述佛說本經之緣起。

  “如是我聞”譯爲白話是“我所聽到的是這樣”,佛經乃世尊滅度後諸弟子所錄出者,故冠以“如是我聞”四字,意謂“我所聞于佛者如是,非私見也”。又《大涅槃經》載佛臨終時,有四依之囑,其一即經典皆冠以“如是我聞”四字。

  此經乃世尊就清淨法身圓覺自性發揮妙理,故與他經不同,他經開首必先舉講經地點(如《金剛經》開首即說:“如我是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等),而此經則否,良以法身自性圓滿十方,現諸淨土,不可稱名,故開首即曰:“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

  “婆伽婆”叁字,曆來注疏皆解爲佛十種通號之一,其實佛之另一通號乃“婆伽梵”非“婆伽婆”也。《涅槃經》雲:“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破無明之意,無明破則法身現矣;《報恩經》亦謂“婆伽婆”乃指法身,《圓覺經》發揮法身妙理,故同于婆伽婆說法也。

  “神通大光明藏”者,圓覺自性也,簡稱“佛性”,自性能生萬法、能轉萬物,故曰“神通”。言釋迦破無明見佛性,轉大*輪,得到真正受用也。此佛性乃佛與衆生所同有,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亦名“諸衆生清淨覺地”,其體則“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不二者,法身無二也,隨順者無礙也,故能由體起用。“于不二境,現諸淨土”,此淨土乃法身淨土,于叁昧中示現,故諸大菩薩及眷屬,亦須入于叁昧,方能“同住如來平等法會”,恭聆大乘妙理。

  十二菩薩者,當時之大善知識,親近世尊發大乘心成道者也,與觀世音菩薩、維摩诘居士等,俱不在一千二百五十弟子之列。此法會乃世尊就圓覺自性發揮妙理,揭出大乘頓教之要義,非淺學所能唱酬,故以十二大菩薩爲上首。觀其次第提出之問題,皆屬肯要,故知圓覺了義,非普通一般弟子及聲聞二乘所到之境界也。觀《維摩诘經》<弟子品>與<菩薩品>,即可明了諸大弟子與諸菩薩境界之差別,諸大菩薩有已悟及未徹悟者,而諸弟子則尚居學地。迦葉于佛晚年拈花示衆時悟入,而舍利弗則佛滅度後始發憤用功成道,故佛說《法華經》時,退席者五千人,皆小乘根器,未能領略大乘妙法也。

  圓覺經大義 圓覺經疏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 圓覺經解析(法禅法師)

  --------------------------------------------------------------------------------

  文殊師利菩薩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谘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文殊在十二菩薩中德學最優,故先代表大衆提出問題請佛解答。其問題之要點有二:一爲如來最初修行時所采取之方法如何?二爲菩薩發心修行時應遠離之錯誤如何?文殊此問其目的蓋在使末世衆生學大乘者,得到正當之途徑,不致墮于二乘外道邪見也。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世尊答文殊菩薩之問,最先標出“圓覺”二字。圓覺者,佛性也,亦名“自性”,乃一切如來之本體,菩薩及衆生修道時之共同目標也,此經所闡明者即“圓覺”之體用。“一切清淨真如、菩薩涅槃,及波羅蜜”皆自“圓覺”流出,佛以此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最初用功時亦依此“圓照清淨覺相”以爲目標,打破無始無明方成佛道。誦經至此,不禁合掌贊歎,並欲大聲疾呼,以告天下學人曰:“我等學佛,第一須先將目標認清楚。目標者何?即明心見性、成佛度衆生是也。”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由是觀之,一切如來最初用功,既須打破“無始無明”,方能見性成佛,而一切衆生亦因“無明”遮障,致有輪回生死。然則“無明”者,豈非一最重要之關頭乎?故世尊于標出“圓覺”之後,即舉“無明”以示大衆,因爲“無明”是“佛性”的死對頭,無明未破,佛性不現,故用功人須下極大決心,非滅此不可,一旦因緣時至叻的打破,宇宙河山、萬事萬物無非佛性,得到真正受用,才是到家田地。

  上文既明“圓覺”,此段解說“無明”。言“無明”者,一切衆生自無始以來,便有種種顛倒,譬如昏迷之人,將四方易處,其實東南西北依舊,並未因之變易其處。衆生因爲妄認“地、水、火、風”四大爲“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心”,其實兩者皆虛假。譬如有眼病之人,見空中有華及有兩個月亮,其實空中無華,乃病目者妄執故耳。因此不但未能見其“自性”,亦複錯認“無明”以爲“自性”,故受輪回生死。其實無明並非實有其體,如人做夢,夢時若真,醒來了無所得;如空華滅于空中,不可言其定有滅處。何則?因其本來無生處故也。一切衆生錯認無明爲實相,無中生有,故不能超出輪回生死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上文既將“佛性”與“無明”體狀講清楚,此段乃更進一步說明,如用腦筋思想揣測佛性亦是不對,因爲佛性並非腦筋(即見、聞、覺、知)作用,亦非想像或假設可及,須實實在在把無明打破,方能見到佛性。見性之後,一切六根、六塵、見、聞、覺、知亦皆變爲佛性,故名爲“淨覺隨順”。

  經文“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一節,言欲修圓覺明心見性者,須打破無明空華。“知是空華”之“知”字並非見、聞、覺、知之“知”,乃含有“實行”、“實現”之意。既已實行打破無明空華,則“佛性”已現,無所謂輪轉生死矣。但此所謂“無”,非故作爲“無”,或用腦筋想像假設爲“無”,乃因“無明”暨“輪轉生死”之體性,本來是“無”故也。次言“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此節最宜分別清楚。言彼腦筋之“知覺”,其性亦如虛空,但用腦筋想像而知之“虛空”並非實性,乃與無明空華之想相同。雖然如此,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不可將六根、見、聞、覺、知斷滅,因爲要打破無明,須利用它來做武器,一旦無明已破,則此“知覺性”亦變爲佛性矣。故未見性時,說“有”、說“無”俱不對、俱不必,一經見性,則“有”、“無”皆是佛性矣,故名“淨覺隨順”。“淨覺隨順”者,佛性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