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月溪法师 讲 沙门冰谷 疏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释经题: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故曰“大”;佛性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故曰“方”;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化令成佛,故曰“广”;明心为“圆”,见性为“觉”,自性遍满虚空,圆里三世,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故名“圆觉”;“修多罗”译为“经”;了义者,最彻底之法门也。
释人题:此经是唐朝时,北印度罽宾国一位沙门,名“佛陀多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罽宾”华言“贱种”,其国原属奴隶阶级,婆罗门教目为最卑贱之种族,世尊提倡平等,不分贵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虽贱种人亦得列于门墙,故罽宾国佛法极盛,高僧辈出;“沙门”华言“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佛陀”译“觉”,多罗译“救”,即自觉、救人之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此段若照晋朝道安法师所创之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讲,应属于序分,乃叙述佛说本经之缘起。
“如是我闻”译为白话是“我所听到的是这样”,佛经乃世尊灭度后诸弟子所录出者,故冠以“如是我闻”四字,意谓“我所闻于佛者如是,非私见也”。又《大涅槃经》载佛临终时,有四依之嘱,其一即经典皆冠以“如是我闻”四字。
此经乃世尊就清净法身圆觉自性发挥妙理,故与他经不同,他经开首必先举讲经地点(如《金刚经》开首即说:“如我是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等),而此经则否,良以法身自性圆满十方,现诸净土,不可称名,故开首即曰:“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婆伽婆”三字,历来注疏皆解为佛十种通号之一,其实佛之另一通号乃“婆伽梵”非“婆伽婆”也。《涅槃经》云:“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破无明之意,无明破则法身现矣;《报恩经》亦谓“婆伽婆”乃指法身,《圆觉经》发挥法身妙理,故同于婆伽婆说法也。
“神通大光明藏”者,圆觉自性也,简称“佛性”,自性能生万法、能转万物,故曰“神通”。言释迦破无明见佛性,转大*轮,得到真正受用也。此佛性乃佛与众生所同有,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亦名“诸众生清净觉地”,其体则“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不二者,法身无二也,随顺者无碍也,故能由体起用。“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此净土乃法身净土,于三昧中示现,故诸大菩萨及眷属,亦须入于三昧,方能“同住如来平等法会”,恭聆大乘妙理。
十二菩萨者,当时之大善知识,亲近世尊发大乘心成道者也,与观世音菩萨、维摩诘居士等,俱不在一千二百五十弟子之列。此法会乃世尊就圆觉自性发挥妙理,揭出大乘顿教之要义,非浅学所能唱酬,故以十二大菩萨为上首。观其次第提出之问题,皆属肯要,故知圆觉了义,非普通一般弟子及声闻二乘所到之境界也。观《维摩诘经》<弟子品>与<菩萨品>,即可明了诸大弟子与诸菩萨境界之差别,诸大菩萨有已悟及未彻悟者,而诸弟子则尚居学地。迦叶于佛晚年拈花示众时悟入,而舍利弗则佛灭度后始发愤用功成道,故佛说《法华经》时,退席者五千人,皆小乘根器,未能领略大乘妙法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文殊在十二菩萨中德学最优,故先代表大众提出问题请佛解答。其问题之要点有二:一为如来最初修行时所采取之方法如何?二为菩萨发心修行时应远离之错误如何?文殊此问其目的盖在使末世众生学大乘者,得到正当之途径,不致堕于二乘外道邪见也。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世尊答文殊菩萨之问,最先标出“圆觉”二字。圆觉者,佛性也,亦名“自性”,乃一切如来之本体,菩萨及众生修道时之共同目标也,此经所阐明者即“圆觉”之体用。“一切清净真如、菩萨涅槃,及波罗蜜”皆自“圆觉”流出,佛以此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最初用功时亦依此“圆照清净觉相”以为目标,打破无始无明方成佛道。诵经至此,不禁合掌赞叹,并欲大声疾呼,以告天下学人曰:“我等学佛,第一须先将目标认清楚。目标者何?即明心见性、成佛度众生是也。”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由是观之,一切如来最初用功,既须打破“无始无明”,方能见性成佛,而一切众生亦因“无明”遮障,致有轮回生死。然则“无明”者,岂非一最重要之关头乎?故世尊于标出“圆觉”之后,即举“无明”以示大众,因为“无明”是“佛性”的死对头,无明未破,佛性不现,故用功人须下极大决心,非灭此不可,一旦因缘时至叻的打破,宇宙河山、万事万物无非佛性,得到真正受用,才是到家田地。
上文既明“圆觉”,此段解说“无明”。言“无明”者,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便有种种颠倒,譬如昏迷之人,将四方易处,其实东南西北依旧,并未因之变易其处。众生因为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为“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心”,其实两者皆虚假。譬如有眼病之人,见空中有华及有两个月亮,其实空中无华,乃病目者妄执故耳。因此不但未能见其“自性”,亦复错认“无明”以为“自性”,故受轮回生死。其实无明并非实有其体,如人做梦,梦时若真,醒来了无所得;如空华灭于空中,不可言其定有灭处。何则?因其本来无生处故也。一切众生错认无明为实相,无中生有,故不能超出轮回生死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上文既将“佛性”与“无明”体状讲清楚,此段乃更进一步说明,如用脑筋思想揣测佛性亦是不对,因为佛性并非脑筋(即见、闻、觉、知)作用,亦非想像或假设可及,须实实在在把无明打破,方能见到佛性。见性之后,一切六根、六尘、见、闻、觉、知亦皆变为佛性,故名为“净觉随顺”。
经文“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一节,言欲修圆觉明心见性者,须打破无明空华。“知是空华”之“知”字并非见、闻、觉、知之“知”,乃含有“实行”、“实现”之意。既已实行打破无明空华,则“佛性”已现,无所谓轮转生死矣。但此所谓“无”,非故作为“无”,或用脑筋想像假设为“无”,乃因“无明”暨“轮转生死”之体性,本来是“无”故也。次言“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节最宜分别清楚。言彼脑筋之“知觉”,其性亦如虚空,但用脑筋想像而知之“虚空”并非实性,乃与无明空华之想相同。虽然如此,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不可将六根、见、闻、觉、知断灭,因为要打破无明,须利用它来做武器,一旦无明已破,则此“知觉性”亦变为佛性矣。故未见性时,说“有”、说“无”俱不对、俱不必,一经见性,则“有”、“无”皆是佛性矣,故名“净觉随顺”。“净觉随顺”者,佛性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