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P2

  ..续本文上一页呢?如妄念从里边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渐修顿悟之分别 渐修是由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但六根与一念是不能永断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随一根,破无始幻无明,由小、中、大是为渐修;顿修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顿悟。

  “大方广圆觉”、“无始幻无明”、“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这五种不能说先有圆觉后有无始幻无明,亦不能说先有无始幻无明后有见、闻、觉、知,亦不能说先有见、闻、觉、知后有一念无明,又不能说先有一念无明后有眼、耳、鼻、舌、身、意,经里边说:“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经里边又说:“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维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未曾见佛性以前,思想、人生、宇宙万物皆是生灭相对的;认为心中一样不想是绝对,因为自己不明白是相对中的绝对,并不是真正的绝对。打破无始幻无明以后,见绝对的大方广圆觉佛性,思想、人生、宇宙万物统统变为绝对的佛性,变为绝对的法身净土。

  经中又说:“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但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杂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受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以后我们的人生处世 经里面又说:“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这就是《华严经》说的:“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于佛法中分别间法,不能于世间法中分别佛法。”别种经就是叫做经,惟有《圆觉经》叫做经中了义经,与别种经不同。经里面说:“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此经以圆觉为“体”,以见、闻、觉、知顿悟破无始幻无明为“宗”,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用”。此经是顿教法门,如来五时说法,此经是说华严时(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三种法门在未曾用功以前,要先明白以下的条例:

  ○ 佛性与灵性的分别 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无有改变,不受熏染,不起妄念(出《华严经》),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样。

  灵性,新学家谓之脑筋,旧学家谓之灵魂,内外合成,内是见、闻、觉、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两方面的能力:染缘与净缘。染缘有善、恶、是、非、爱、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净缘,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染缘是起妄念,净缘是断妄念。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

  ○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 不同之点: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是可以破的;一为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破;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是不可破,悟后变为佛性。

  ○ 佛性与无始无明不同之点 一是有知有觉,无生无灭,遍满虚空,光明普照;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

  ○ 《指月录》云:“未见佛性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见性以后,灵性、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皆变为佛性。”

  ○ 修小乘、中乘、大乘及一佛乘之分别 小乘是断六根,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譬如一面明镜,将灰尘打扫帚得干干净净,就是脑筋里面的净缘(即修四谛法门)。

  ○ 中乘将一念无明,清清净净的断了,知觉都没有,空空洞洞,是无始无明,非佛性(即修十二因缘法门)。

  ○ 大乘用功,一念无明及六根统统都不断,利用六根的一念,随便那一根,破无始幻无明见佛性为主要(即修六度静虑法门)。

  一般人注解《圆觉经》“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有的认为断六根就是佛性,有的认为断一念无明、十二因缘就是佛性,其实断六根是小乘,断一念无明是中乘,《圆觉经》是大乘,非中、小乘,永断无明是指断无始幻无明,非六根,非一念无明,经里边说见佛性后六根与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有的注解说:“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佛经中并无此话,这是从孟子的“良知良能”脱胎来的。有的注解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佛经中并无此说,乃从老子《道德经》脱胎出来的,《道德经》里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的注解中又说:“不要执着有妄念,不要执着无妄念,亦不要断妄念,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佛经中并无此话,是《道德经》中的“渺兮冥兮,其中有精”;有些注解中又说:“中道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佛经中无此话,中道是儒家的话,并不是佛经的话,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大乘法门是说用功法门的,《圆觉经》说得最明白,是大乘菩萨问佛用功的,非小乘、中乘的道理。《华严经》是发挥宝贝体用;《楞伽经》大慧认箱子是宝贝,佛将宝贝告诉他,指导他箱子不是宝贝;《维摩诘经》中释迦佛、维摩居士、文殊菩萨说宝贝,其余的人认箱子是宝贝;《大般涅槃经》问宝贝,佛告诉他宝贝;《大般若经》说宝贝的妙用透三句;《无量义经》说宝贝的体;《妙法莲花经》说将来得才宝贝;独有《圆觉经》开了箱子拿宝贝,才称赞为经中经。如《大宝积经》等讲二乘不讲大乘,《阿含经》等讲小乘不讲二乘大乘。说佛法和佛经最紧要的是将三乘用功分清楚,才不会颠倒混淆。

  中国的佛法,修明心见性的法门很多,各人说一派,究竟照那一派去修?我们没法子分别那一派是、那一派非,我们没法子决定,只有照着释迦牟尼佛这三个法门去修,就是十方三世诸佛也是从这三个法门去修,释迦牟尼佛也是不出这三个法门,古今一切祖师亦是不出这三个法门,我们现在照着这三个选择去修,是不会走错路的,就是佛所说:“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

  宝贝譬比佛性,箱子譬比无始幻无明,锁譬比能起净缘。

  圆觉经大…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