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P12

  ..續本文上一頁于修行正途及歧途極爲明顯,所有弊病無不親曆,學者得其指引,則可獲事半功倍之效,故應當不惜身命以供養之。昔石霜楚圓禅師在汾陽善昭禅師處參學,屢遭呵,命操勞役,終不退悔,終證大道,成就正覺,學者宜以爲範。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四病?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就名爲病。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融會貫通,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四者滅病。若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爲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四病就是作、任、止、滅四種。分別闡明如下:

  一、作病 修行者爲求圓覺佛性,操心太急,用腦筋去揣量測度,或執意修種種善行,心中起一惡思想時,即刻意改作一段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真;觀有爲空,觀空爲有;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其實佛性非由造作而得,這是參禅用功時之毛病。

  二、任病 修行者知道著意用功,勞而無益,于是一切放任,不求斷生死,亦不求證涅槃;任思想起亦好,不亦好;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認爲如此便可證圓覺。其實圓覺佛性非由放任而有,此仍是禅病。

  叁;止病 修行者知道越是放任,妄念越多,于是又將諸念停止,使心境寂然平等,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以爲如此便可證圓覺。其實妄念停止,不過是見、聞、覺、知中的淨緣,永不能合于佛性,故仍是禅病。

  四、滅病 修行者知道妄念雖不起,仍有知有覺,受外境刺激仍能起念,于是索性將一切思想滅盡,無知無覺,根塵俱滅,虛妄永寂,以爲如此便可證圓覺,其實是落在無明窠臼中,永難見佛性,故仍是禅病。

  修行者若能離此四病,便不誤入歧途,最爲重要。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複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已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學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言佛宣示親近善知識之重要,以此爲獲得真正修行門徑,與避免用功諸病之關鍵,欲親近善知識,須先明佛性平等道理,明此道理,則心無憍慢,于善知識所示,方能領受。末世衆生所以不得成道,乃因有“無明自他憎愛一切種子”(即無始無明)把佛性遮障,若能明佛性平等之理,則怨親平等,諸病自除,因佛性中平等不二,無有諸病也。又修此大乘法門時,不僅發心自度,且發心度人,證圓覺之後,則知圓覺中無取無得,故曰“無取覺者”,不住相而度衆生,故雖度盡衆生,而衆生實無度者,如此發心修行,則不墮邪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此分因普覺問禅病,佛指示欲除禅病,須親近明眼善知識,欲親近明眼善知識,須去憍慢嗔恨等心,視善知識爲佛出世,生希有難逢之感,然後禅病可除,正道可循。又發度已度人之大心,不住四相,不犯律儀,則可超邪見而證圓覺矣。

  圓覺經大義 圓覺經疏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 圓覺經解析(法禅法師)

  

  --------------------------------------------------------------------------------

  圓覺菩薩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唯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圓覺菩薩白佛言:“世尊!既已爲我等廣說佛性妙理及種種用功之法,實在使我等輩獲莫大之利益。現在我等已經開悟,但將來佛滅度後,我等如欲教導衆生未悟者修行,應該怎樣教法?譬如安居修持及作叁種淨觀(即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叁種)等行,應怎樣修法方合大乘軌則?”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正當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億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叁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叁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叁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衆。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佛示言:“若有衆生具大乘性,深信佛所說之真如妙理,欲求明心見性,如在伽藍中住,則時時皆可參究。有塵緣雜事時亦可用功,隨分思察,時時提撕,照我以上所說的去做;倘無塵事,則建立道場,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若佛住世,則正思惟;若佛已滅,則施設佛像,心存目想,如同佛尚在一樣。經叁七日忏悔,心得輕安,過叁七後,亦時時攝念勿懈,一到初夏時,天氣漸熱,不能出門,則叁月安居,先于佛前發願,修行者經過叁期之後,則心得輕安,道力堅固,隨往何地,皆無所礙矣。”

  入叁期修行者,除佛所示方法之外,一切邪道境界,皆應破除,惟照佛所指示者用功。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修奢摩他時,不起雜念,單用至靜一念往下直看,功夫成熟無明窠臼打破,便見佛性現前。自一身以至一世界,無非佛性,佛性遍滿一世界,此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同于佛性,故曰“皆悉能知”,百千世界,莫不皆然,此乃修奢摩他之情形也。至若外道邪師所言一切境界,皆不可取信。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修叁摩缽提時,先要明白諸佛、菩薩皆用般若叁昧自修自證,用意根統率五根,單刀直入向內看,功夫成熟無明窠臼叻的打破,便可看見佛性,此爲修叁摩缽提明心見性之方法。至若外道邪師所說境界,不足取信。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叁觀初首方便”。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修禅那時,六根並用往內直看,功夫成熟觸著機緣,無明窠臼打破,便可明心見性。有由耳根音聲而悟道者,有由眼根見色相而悟道者,一根還源則六根皆解脫矣。如香岩聞擊竹而明心,靈雲見桃花而悟道是也,其他諸根莫不皆然。生、住、滅念皆知落處,行、住、坐、臥不離真如,一頭了知則頭頭無不了知,一念了知則念念無不了知,乃至百千世界一滴之雨,亦皆灼然了知,此修禅那明心見性之法也。參禅用功即是此法,六根還源,佛性現前,便是如來出世。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以上所示叁種淨觀:一、修奢摩他,不起雜念,單用至靜一念,往內直看。二、修叁摩缽提,用意根統攝五根,向內直看。叁、修禅那,是六根並用,向內直看。此叁種方法,無論那一種,功夫純熟觸著機緣,皆可悟道,此觀不得,複習彼觀,不可放棄,終得成就。但末世衆生宿業深重,須先忏悔,斷除憎愛、嫉妒、谄曲之心,使身心輕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