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荷泽显宗记溯源▪P3

  ..续本文上一页理,乃绝对者,其余二乘,皆是相对方便之法,能获一乘理,则知余皆虚假也。

  《坛经》,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华。

  清净法身,乃最终极之终极,最纯粹之纯粹,自性之本体,万物之根源,故曰「妙中之妙」。天者,非三十三天之天,乃第一义天,以一义入一切义,以绝对破一切相对,如金刚能坏万物,故名金刚慧,慧者,用也。

  〈荷泽语录〉:「用金刚慧,断诸地位烦恼,豁然晓悟。」

  〈证道歌〉:「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

  佛性本体,如如不动,湛然空寂,而有本智妙用,妙用恒沙,而体寂不动,体寂不动,而应用无方,故曰体用一如,亦名妙明真心。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

  佛性充满十方,随方起用,而无所得,故曰「用而不有」,祇此无得,便是真空本体,本体虽空寂,而妙能起用,故曰「空而不无」,祇此不无,便不落于空洞断灭,便成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体用一如,无别无二,是名三身四智。

  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摩诃般若是慧,清净涅槃是定,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慧是定因,定是慧果,定即是慧,慧即是定,故名定慧等。

  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异体同。

  般若者,佛性本智妙用也,无见闻觉知之见,而有本智妙用之见,本智不离本体,故曰「般若无见,能见涅槃」。

  《大般若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知无所知即真知。」

  涅槃者,佛性本体也,本体无生,而能生般若,体即是用,用不异体,故名「名异体同」。

  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

  佛法本来无名,而名之曰般若,曰涅槃,曰实相,曰法身,曰如来,皆是随义立名而已,故曰随拈一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云:「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涅槃体上自有本智妙用,故名真佛法身,妙用不离本体,用而无用,见而无见,故名「如来知见」。

  《坛经》,六祖曰:「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知即知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如见分明,不一不异。

  如来知见,乃真知真见,能知空寂之心,谓之真知,能知无生之见,谓之真见,知见分明,故能入于不二法门。

  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处处能通,连即理事无碍。

  动是用,寂是体,体用不二,故动寂常妙。理事二障已除,故理事皆如。如者,无障无碍之谓,故处处能通,入于不思议解脱法门。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

  见性之后,六根皆是佛性本体妙用,不受熏染,故名正定,又名金刚慧。

  沩山上堂曰:「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淡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见性之后,六识转为四智,故曰「六识不生」,心能如如,则一切境自生自灭,毫不相干,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故曰「境灭心空」,然此之谓灭,不是断灭,乃因一切境皆变为佛性,皆是妙用,不可于境上分别心,不可于心上分别境,打成一片,故曰「心境双亡」,心境既双亡,则体用自然不异矣。

  真如性净,恶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

  真如之性,常乐我净,而能鉴照,随缘缘感,应用无方,如一月印于千水,水异月同,如十灯照于一室,灯多光一,《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能见闻觉知,虽能见闻觉知,而性常空寂。

  空即无相,寂即无生,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能无,有不能有。

  佛性体空,无所不在,而无相可见,无青黄赤白,无远近长短,故曰「空即无相」。真如性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故曰「寂即无生」。无生之性,不受熏染,善恶罪福所不能拘,垢净静乱所不能摄,本自无生,故不厌死,本自无死,故不乐涅槃,自本体上观之,涅槃生死,皆是假名,皆无法于佛性中立足,自妙用上观之,涅槃生死,皆是妙用,皆不离于佛性本体也,本体虽空,而有妙用,故曰「无不能无」。妙用虽无穷,而不离空寂之体,故曰「有不能有」。

  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

  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皆是大定。赵州曰:「汝辈被十二时所转,老僧能转十二时」,无所得者,无所往而非佛性,所谓随拈一法,皆是佛性。

  三世诸佛,教旨如斯,即菩萨慈悲,递相传受,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于达磨届此为初,递代相承,于今不绝。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宗旨如此,即菩萨慈悲,接引有情众生,其宗旨亦如此,昔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迦叶传至达磨二十八代,祖祖相传,皆传此心,无住者,即《金刚经》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达磨来中土,为第一祖,传受不绝。

  所传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行解相应,方能建立。

  秘教者,唯证与证乃能知之,以心印心,无有别法,谓之秘教,非秘密传授之谓也。惠明问六祖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如王髻珠者,如鹅王顶上之珠,最为珍护,譬如自性心珠,乃诸佛所护持,惟有已明心见性者,方与印证,其余末悟者,终不妄与印证也。

  见性之人,福慧具足,知见与佛无二无别,方能建立道场,宏扬宗旨。

  〈证道歌〉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六代传依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衣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传,更无别法。

  衣表信仰,法表心得,余此之外,更无别法。

  《坛经》,五祖谓惠能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知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内传心印,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

  衣所以表位,法所以传心,惟有契悟宗旨,与佛无二者,方能得衣。

  心印者,印证明心见性之心。

  无生即无虚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

  证无生法忍之后,一真皆真,无有虚妄,真心空寂,无所不编,能达此境,便能明了法身真实境界,法身已了,则三身皆俱,三身皆俱,则四智亦足,三身四智,圆满无亏,便是真解脱。

  

《荷泽显宗记溯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