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疏▪P42

  ..续本文上一页落法执,未离分段死,故与大乘不同。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此示破法执、空执而得法身也。唐译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无漏界觉指打破无始无明。上上无漏界者,指常寂光土,佛性圆满现成,故曰「满足众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此示诸乘分别皆妄想,其实无所谓乘及乘者, 《 金刚经 》 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也。为引导众生故,故权设方便耳。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三种解脱谓破我执、法执、空执也。唐译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 灭, 余习烦恼愚。

  此言声闻所以被自共相境界风所漂转者,以彼但断四住烦恼,而未破无始无明故也。余习烦恼,即无始习气种子,根本无明是也。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声闻贪着禅味三昧乐,住于无始无明境界,同于木石,乃至历劫不觉。

  譬如昏醉 人, 酒消然后 觉, 彼觉法亦 然, 得佛无上身。

  打破无明窠臼,明心见性,如酒醒梦觉相似。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上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由初地至八地,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由八地入九地,得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由第九至第十地,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由前七地此入不动地之相也,得体而未得用。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剎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此由第八不动地入善慧地之相也,虽已具足妙用,尚未能一如。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此入第十法云地也,得体用一如,故生同无生,行同无行,作同无作。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者,佛性圆满现成也。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佛性本无所谓小乘、大乘,亦无所谓语言文字,亦无四谛解脱,离于有无境界。然佛为度众生故,而有摩诃衍乘法门,现十地相。菩萨修之而得三种意生身,自在庄严,以普度众生,依识得五蕴身,依智得意生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词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由前问修无间行,佛答以四种三昧即得意生身,故此广明三种意身已竟。随而问无间行之差别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此言十二支中之爱支与贪喜俱,能润生,故名为母;其无明支,能发业,故名为父,是生死根,断此二根,名害父母。此大乘道理也。小乘有修有证、有罪有戒,故有五逆,堕无间地狱。大乘利用逆以修行,不但不堕地狱,且可得无间行。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此言能断微细结习,故名害阿罗汉为无间行也。旧注云: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罗汉诸使亦尔,虽隐不现,遇缘即发,能断微细结习,名害罗汉。然罗汉之名,正由未断习气而立,今能断彼,即阿罗汉,得如来法身。不现即随眠,诸使不现,入于无记境界。无始无明未破,故如鼠毒未彻底破除,尚能再发小乘,认无记境为佛性,乃错误也。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此言能破诸阴和合,名破和合僧,即破我执是也。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此言转识成智,故名出佛身血为无间行也。未明心见性时是识,见性后则七识是佛化身、八识是佛报身。三解脱者,无相无愿无作也。以此为恶心而使诸识转为智。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五逆在小乘是罪业,定堕地狱;在大乘则是佛法,可证菩提。五逆尚可证道,则世间一切恶事无非佛事矣。无间,无能间隔也,大乘无智无得,故曰「无间法」,其证道也,无能间隔。小乘有做作,则有五逆,其入地狱也,亦无能间隔。同一无间而大小乘不相及有如此,学者知所取舍矣。无间等者,善恶平等,即是实法。

  复次大慧,有外五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言以上所演五无间,倘着意行之,则堕地狱,不能得诸法平等。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唐译云:「惟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言无间地狱,及无间等法,乃如来及见性菩萨未见性声闻,各为劝发众生造罪业者,使之顿除过犯而化现。为使声闻真造五逆罪者,知所改过,而现无间地狱相,演六道轮回之法;为使修大乘菩萨明心见性,故演无间三昧之法。其实无间地狱与无间三昧法,皆假立非实,神力化现,倘能明心见性,离我我所,无所摄受,入于不二境界,则地狱即天宫,五逆即菩提矣。或有遇善知识为示罪福无性,则不但过患顿除,且可由此而证法性平等也。」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有如皓日消霜雪。」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无间业可变为无间行,则何事而不可为耶。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二无我即我执、法执。二障即烦恼、所知。二死即分段变易;二烦恼即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因为有我执,所以有烦恼障,有变易死。我执已破,法执仍存,由有法执,故有所知障,有变易死。我执、法执皆破,落于空执,二烦恼未断,即无始虚妄种子,及虚妄习气,又名无始无明,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又名根本无明,发业无明,元品无明;「一念无明」,又名枝末无明,润生无明,妄动无明。空执破,则二烦恼除,明心见性矣,故名佛之知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声闻缘觉,但能修此法者,皆可成佛,故名一乘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魏译:「如是等百千经,皆说本生」。唐译云:「说百千本生之事」。

  前言断生死,故此疑佛不应有种种受生。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

  唐译:「依四平等秘密意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拘留孙,此云「所应断」,亦云「作用」,贤劫最初佛也。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亦云「金仙」,贤劫第二佛也。迦叶,此云「饮光」,贤劫第三佛也。四等者,四种平等,佛性平等,故一切皆平等。特举此四种者,为明如来说法,皆就佛性使用上发挥,无有障碍。故所说皆不离佛性,皆是平等也。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

  名者,实之宾也;实等,故名亦等。不但一切诸佛其名平等,即心,佛,众生,等名,以至一切名字亦皆平等。此明心…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