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而生,无始无明打破,得自觉圣智,则一切皆变为佛性。真妄不二,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乃绝对空义。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见彼处无彼物而言空,见此处有此物而言有,全凭脑筋计量,全靠感官作用,乃最下之见也。外道断常,即属于此。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以彼舍无彼象马而言彼空,实则舍不空,此丘不空,比丘性不空,余处有象马者亦不空,故彼彼空者,皆妄想计着,非绝对之空,乃相对之空也。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七种空中,惟一切法第一义大空是绝对,余皆相对。相对之中,又以彼彼空为最下,故当远离。欲达绝对空,必先自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离言说空,逐渐修习,然后得第一义大空。而彼空是凡愚下见,普通比丘,已无此见,故列最后。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佛性本来现成,离于生灭,而有无穷妙用,故曰「不自生,非不生」,然此理非常人所能领会,除非得无生三昧者,方能见之耳。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剎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举凡一切流转生灭之法,皆是藏识妄想自性作用,离开因缘和合,即无剎那相续流注种种现像。种种各别之性,即是无生。一切法皆非实性,一入无生三昧,则一切法成实性矣。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
阴热、长短、黑白,皆属相对者。有阴然后热始成立,有长然后短始成立,有白然后黑始成立,互对待故。对待者,皆脑筋作用,非真实;惟佛性是绝对者,无长短,无黑白,无生死,一入佛性真如境界,相对者皆变为绝对。生死与涅槃无二,长与短无二,烦恼与菩提无二,生灭与不生灭无二,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因有生死,遂有涅槃,因有涅槃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就凡愚二乘观之,其相虽异,但就佛性上观之,一切只有佛性,故生死涅槃无二,生死涅槃如是,一切法亦如是。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法空,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我所以常说法法空者,欲人离断常二见耳。虽云法空,而生死转轮不能出离者何也?乃因无始无明未破,发业种子不坏故耳。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倘能打破无始无明,达于真如之境,则所谓法空,皆是佛性,生死涅槃,同是真如,无别无二。愚夫凭脑筋妄想观察,故有生灭。诸佛圣智,离于有无也。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真如境界本不可说,佛为随顺众生希望,故设种种言教,由化城导入宝所,所谓「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如对渴鹿言水,又如黄叶止儿啼,但令众生发欢喜心耳,非实法也。故学者应依于了义,勿着言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之上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上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大慧问佛常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不变,众生皆具此不变佛性,为阴界处垢衣所缠,遂有妄想生死,岂非与外道所说有常者同耶?「求那」,此翻为依,即所谓不依诸缘是也。外道说有常依者,不依诸缘,周遍不灭。如神我、梵天、我、人、众生、寿者等是也。世尊所说如来藏常住,岂非同于外道所说之我乎?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佛言我所说之真我,与外道不同,有时说空,说无相、无愿、如、实际等等名称,皆为使众生明白如来藏而假立种种名称。其实如来藏境界,离于假名,觅此种种名称,了不可得,毫无干涉。佛为恐众生闻无我之语而生畏怖,故说真如不变,教令打破无始无明 (即妄想无所有境界) 。然后能入如来藏门,亲证空、无相、无愿等境。并非空谈,非同外道全凭脑筋计着而立我见也。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佛所说如来藏真如实性,乃亲自证入之后,就佛性本体上发挥妙理,故仅一佛性,而有种种说法。譬如制陶器者,于一泥聚,用人工水木轮绳等,制成种种陶器,器虽不同,其不离泥土则一也,如来说亦是如此。离一切妄想相,于真实境,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然皆不外欲使众生明白,真如妙理而已。故佛说如来藏,实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外道妄计人我二见,不能脱离,故说如来藏真实境界以开引之,令离于不实二种我见妄想,入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望其疾得无上菩提,如来若非就真如来佛性上发挥者,则同于外道矣。故依无我如来藏说法者,名为佛;妄计人我妄想说法者,名为外道,其不同在此耳。今之佛徒,未明本体,而妄说诸缘,同于外道矣,岂不深可惧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此重破外道所计,「人」即士夫及人量外道,「相续」即寿命外道,「阴」即众生,皆是人我执也。「缘」谓四大虚空及时方等。「微尘」即极微,胜论师所立。「胜」者,数论师立冥初为胜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谓彼等,为生因,为作者,体实遍常,皆是法我执也。此人我、法我二执,皆阿赖耶妄想作用,非真实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对于本体,既已明白,乃为利益未来众生故,请佛说修行法门。「无间」者,二道之一,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也。已断惑已,正证理之智为解脱道。无间乃前念之因道,解脱乃后念之果道也。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四法者,明白阿赖耶及诸识作用,知一切法缘起非性,打破无始习气种子, (即无始无明) 离生住灭见,将八识转为四智,乃修行之大方便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自心现者,观察三界唯一真心,离于我及我所,无变易去来,不受熏染,其变幻无常之现象,乃阿赖耶识中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互为因缘,遂有种种色行,系缚生死,变化显现。若了缘起无性,则三界万象,皆为佛性矣。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三界一切诸法,皆依无始无明而起 (即虚伪妄想习因) ,无始无明本无体性,故一切诸法,亦无体性,如阳焰梦境一样,故曰「外性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一切法既如梦幻,自他性俱不生,则入于自心分齐平等境界。外物既无有,则见识亦不生。能所既无,则因缘无由积聚。已知三界万象由妄想缘起而生,离开妄想缘起,则内外一切法了不可得,皆无实体,故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乃以无明空华为性,遂得无生法忍,生住灭见皆离。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言转识成智,则得自在无碍之意生身也,八地以前未离心意意识,犹是对治生灭境界,障碍未除。及无始无明已破,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则离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我执、法执、空执俱破,事障、理障皆除,故得意生身。意…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