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P10

  ..续本文上一页悟时,屡请沩山说破,沩山曰:「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后居南阳,锄地次,抛瓦砾,击竹作声,始发明心地。又太原孚上座,讲 《 涅槃经 》,敷陈法身妙理,有禅客谓曰:「汝虽能讲,实不能知。」遂辍讲静坐,中夜闻鼓角声,始悟法身之理。今人误解「任从沧海变, 终不为君通」之意,谓家门乃秘密传授,不可教人,此乃大错,岂不闻六祖云:「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耶。

  心净土自净之分别

  「心净土自净」者,谓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为佛性,佛性中无垢无净,故秽土即是净土是也,今人误解此意,谓将恶念改为善念,把染缘变为净缘,心里清净,世界自然清净,谓之「心净土自净」,此乃大错矣。念头乃变幻无常,起落不定者,倘心里一会儿清净,便是净土,一会儿妄念又起,复变为秽土,如此朝净暮秽,早善夕恶,循环反复,何有了期,心净心染,乃脑筋作用,与净土无关也,真正之净土,乃不变不易,无垢无净者,即常寂光净土,诸佛法身是也,若能顿证真如,当下便生常寂光净土,与诸佛同一法身,则永超三界轮回生死,觅心觅土,了不可得,尚何净秽之可言耶。

  放心分别

  孟子教人求其放心,乃儒家调节性情之方法,欲使其回返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之境界也。儒家之「中」与佛家之「中道」不同,儒家之「中」是「无记性」,佛家之「中道」是第一义空之真如佛性,即使儒家能回返「中」之境界,并未达到最后之真实本体,无法了生脱死,仍在三界轮回之中,此儒佛根源之悬殊也。今之佛徒或不明此理,每以求「放心」为修行之方、成佛之法,此乃大错。倘「放心」便是悟道,则吾人但学孔孟可矣,何必出家耶?

  心动神疲分别

  道家以清净寡欲、不摇动精神为修养之本,以之延年却病则可,然非了生脱死、明心见性之道也。今之出家人,每以清净寡欲为修行之法,欲使心不动、神不疲,认此为见性成佛之法,实为错误。道家谷神求仙,事极渺茫,设能成仙亦不过多一守尸鬼而已,非彻底解脱也。故约束其心者,实为系缚,非佛徒修行正法也。

  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之辩

  释迦佛未会说过「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这是外道所说,不是佛所说的。从前有外道名长爪梵志索论义,照前四句的方法用功,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二乘不知我义堕处,惟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

  不怕妄起只怕觉迟分别

  释迦佛未有说过,后人每以「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两语为修行之方,此乃错误。起觉念以破妄念者,觉即同妄,同是一念无明也。黄檗禅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如佛,可是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纔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所以说:「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本来无妄、何更言觉?取觉舍妄,觉亦是妄。《圆觉经》云:「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无心是道分别

  黄檗禅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古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此乃悟后之语,意谓佛说方便,为度诸三乘人,上上智人,自明其心,自见本性,则何须更用一切法耶,其旨与金刚经所谓「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圆觉经所谓「一切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正是相同,而后人误解其意,以为将妄心停止,思想断尽,便是无心,便是悟道,此乃大错,妄心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停止,则是无始无明黑暗境界,此境未破未能见佛性,不为悟道,故古人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万重山」,正是针对此种误解。

  平常心是道分别

  赵州和尚问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有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师于言下悟。南泉「平常心是道」一语,意谓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无非佛性,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寻常日用,皆是真如,此乃证悟后之境界也。今人误「平常心是道」便是普普通通过日子,平平常常做个好人,不为善,不造恶,任运随缘混过一生,便是悟道,此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何异耶?可悲可痛!

  直心是道场分别

  《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意谓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无往而非佛性,佛性不易不变,唯一直心。《坛经》云:「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是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后人误为做人只要正直便是悟道,非也。

  百尺竿头分别

  长沙岑禅师云:「百尺竿头不动尘,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此规劝后学用功之最紧要语句也。百尺竿头,譬如修行者用功之过程,能爬到百尺竿头,已经是相当的功夫了,但再上便是虚空,则前进难矣,倘能再进一步,见性成佛,而得法身矣,故曰:「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此竿头,乃譬喻无始无明境界,用功者到一无所有空洞黑暗之境,便是百尺竿头,但千万不要以为是到佛性真如境界,仍须往前再进,打破无始无明,便可见性成佛。今人有误认将断除妄念,便是到百尺竿头,再将断念之一念取消,便是百尺竿头更进步,非也。

  印度祖师撰集经典认为佛说

  印度习惯:凡撰集典籍多托名古仙人圣示所造,或国王所制,藉便流通,传之既久,真伪莫辨。佛经中亦多项托名典籍,见于《大藏经》中者,有《贤愚因缘经》十三卷、《佛使比丘迦旃廷说法没尽偈经》、《六菩萨名亦当尽持经》、《付法藏因缘经》六卷、《达摩多罗禅经》一卷、《禅法要解经》二卷、《佛所行赞经》五卷、《法句譬喻经》四卷、《百喻经》二卷、《法句经》二卷、《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其他尚多,略举数种以概其余。阅《大智度论》云:「如是我闻,中外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说,二者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仙人说,五者化人说,等皆名佛说,然说于众生有益者,皆是佛说,万无益者。」

  印度哲人撰譬喻经典

  印度人好作幻想撰寓言,寓言者,寓道德教训于故事、譬喻之中,起源甚古,在《奥义书》中已保存有最古之譬喻。佛教在很早时期,便利用此种形式来宣教,故佛经中寓言成份极多,藉以启发智慧、唱出真理也,宣教度生之方便也。绝对之理,本非言诠所能表示,不得已而在寓言譬喻中,予以启示。《楞严经》云:「佛言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又有哲人专集各种佛法譬喻,成为专书。在中国三藏中,所藏尚多,属于本生经藏之《六度集经》、《生经》、《菩萨本生经》等皆是,属譬喻经者有《百喻经》、《杂譬喻经》、《大庄严经》、《撰集百缘经》、《贤愚因缘经》、《杂宝藏经》等都是寓言之作,其他大小乘经典,亦多有寓言故事掺入。一般读经者每误认寓言故事为事实,因而发生迷信之见解或疑团,故读佛经者, 对于此点不可不知。参考《龙藏经》目录,那些经是佛说的,那些经是印度哲人撰的,一看便知。

  注疏经典应慎重

  古今学者大事未明,见理不彻,便喜探觚注疏经典,曲解佛意,贻误来者,不可不慎。六朝时有所谓「格义」者,以《老子》、《庄子》、《周易》名「三玄」道理解释佛经,以老子之「无」字释般若佛经之「空」,相隔天渊,不可不知;又有以小乘、中乘宗旨解释大乘者,亦极舛谬;最误人者,乃以外道断常之见解释佛性,谓真如能起妄念,使真如变为生灭轮回之法;又如不执着有无真妄、不分别是非善恶,乃外道四句百非道理,是相对的,而误认为这样做便是修行、便可悟道,既然黑白不分、是非不别,岂非愈弄愈糊涂?做个俗人尚须脑筋清楚,方能应付世务,何况说成佛作祖,而可以糊涂出之乎!注经典者,既然糊涂,读者更要糊涂,实在害人不浅!故又有将佛性比作一面镜子,无明妄念比作灰尘,灰尘去一点,镜子亮一点,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此亦生灭之法。如妄念从外来,则与你无干,不必破他;如妄念从内出,则如龙潭出水,断了又生,无法断除;灰尘除,镜子亮,灰尘生,镜子又暗,拭了又生,生了又拭,便是生灭轮回,无有了期。此乃外道道理,学者拿来解释真如实相佛性,拔舌地狱有分!又有学佛毫无心得,亦欲注疏经典,于是搜罗古人注疏数十种凑集,拉扯成书谓是己作,误人误己罪过不浅。故从事著述,应胸中有把握,七通八达,出诸谨严,方免罪过。

  阅读注疏应加拣择

  后人注疏佛经如汗牛充栋,收入《藏经》中者,何止数千百种。明心见性人所注者,固不背佛之本旨,其未明心见性人所注者,则错谬百出,玉石杂陈,学者倘不细加拣择,必为所误。故读《藏经》者宁可多读本文,勿滥阅注疏,或先请教善知识,择其确属可靠者阅之,方免误入歧途。

  未明心见性人语录

  语录者,古祖师悟道因缘及接引后学之语句也。古时唯明心见性祖师,其后辈方为收集语录,以利益后学。后人或未明心见性,亦模仿祖师言句凑成语录,或法语连篇累牍,鱼目混珠,灾梨行世,察其…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