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悟時,屢請沩山說破,沩山曰:「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幹汝事。」後居南陽,鋤地次,抛瓦礫,擊竹作聲,始發明心地。又太原孚上座,講 《 涅槃經 》,敷陳法身妙理,有禅客謂曰:「汝雖能講,實不能知。」遂辍講靜坐,中夜聞鼓角聲,始悟法身之理。今人誤解「任從滄海變, 終不爲君通」之意,謂家門乃秘密傳授,不可教人,此乃大錯,豈不聞六祖雲:「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耶。
心淨土自淨之分別
「心淨土自淨」者,謂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變爲佛性,佛性中無垢無淨,故穢土即是淨土是也,今人誤解此意,謂將惡念改爲善念,把染緣變爲淨緣,心裏清淨,世界自然清淨,謂之「心淨土自淨」,此乃大錯矣。念頭乃變幻無常,起落不定者,倘心裏一會兒清淨,便是淨土,一會兒妄念又起,複變爲穢土,如此朝淨暮穢,早善夕惡,循環反複,何有了期,心淨心染,乃腦筋作用,與淨土無關也,真正之淨土,乃不變不易,無垢無淨者,即常寂光淨土,諸佛法身是也,若能頓證真如,當下便生常寂光淨土,與諸佛同一法身,則永超叁界輪回生死,覓心覓土,了不可得,尚何淨穢之可言耶。
放心分別
孟子教人求其放心,乃儒家調節性情之方法,欲使其回返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之境界也。儒家之「中」與佛家之「中道」不同,儒家之「中」是「無記性」,佛家之「中道」是第一義空之真如佛性,即使儒家能回返「中」之境界,並未達到最後之真實本體,無法了生脫死,仍在叁界輪回之中,此儒佛根源之懸殊也。今之佛徒或不明此理,每以求「放心」爲修行之方、成佛之法,此乃大錯。倘「放心」便是悟道,則吾人但學孔孟可矣,何必出家耶?
心動神疲分別
道家以清淨寡欲、不搖動精神爲修養之本,以之延年卻病則可,然非了生脫死、明心見性之道也。今之出家人,每以清淨寡欲爲修行之法,欲使心不動、神不疲,認此爲見性成佛之法,實爲錯誤。道家谷神求仙,事極渺茫,設能成仙亦不過多一守屍鬼而已,非徹底解脫也。故約束其心者,實爲系縛,非佛徒修行正法也。
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之辯
釋迦佛未會說過「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這是外道所說,不是佛所說的。從前有外道名長爪梵志索論義,照前四句的方法用功,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汝義以何爲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爲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二乘不知我義墮處,惟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衆,一時投佛出家。
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分別
釋迦佛未有說過,後人每以「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兩語爲修行之方,此乃錯誤。起覺念以破妄念者,覺即同妄,同是一念無明也。黃檗禅師雲:「汝今覺妄起時,覺正如佛,可是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爲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衆生見,便謂有衆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纔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所以說:「不怕妄起,只怕覺遲。」本來無妄、何更言覺?取覺舍妄,覺亦是妄。《圓覺經》雲:「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無心是道分別
黃檗禅師雲:「即心是佛,無心是道」,古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此乃悟後之語,意謂佛說方便,爲度諸叁乘人,上上智人,自明其心,自見本性,則何須更用一切法耶,其旨與金剛經所謂「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圓覺經所謂「一切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正是相同,而後人誤解其意,以爲將妄心停止,思想斷盡,便是無心,便是悟道,此乃大錯,妄心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停止,則是無始無明黑暗境界,此境未破未能見佛性,不爲悟道,故古人雲:「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萬重山」,正是針對此種誤解。
平常心是道分別
趙州和尚問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有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師于言下悟。南泉「平常心是道」一語,意謂明心見性之後,起心動念無非佛性,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尋常日用,皆是真如,此乃證悟後之境界也。今人誤「平常心是道」便是普普通通過日子,平平常常做個好人,不爲善,不造惡,任運隨緣混過一生,便是悟道,此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何異耶?可悲可痛!
直心是道場分別
《維摩诘經》雲:「直心是道場。」意謂明心見性之後,起心動念,無往而非佛性,佛性不易不變,唯一直心。《壇經》雲:「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是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後人誤爲做人只要正直便是悟道,非也。
百尺竿頭分別
長沙岑禅師雲:「百尺竿頭不動塵,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此規勸後學用功之最緊要語句也。百尺竿頭,譬如修行者用功之過程,能爬到百尺竿頭,已經是相當的功夫了,但再上便是虛空,則前進難矣,倘能再進一步,見性成佛,而得法身矣,故曰:「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此竿頭,乃譬喻無始無明境界,用功者到一無所有空洞黑暗之境,便是百尺竿頭,但千萬不要以爲是到佛性真如境界,仍須往前再進,打破無始無明,便可見性成佛。今人有誤認將斷除妄念,便是到百尺竿頭,再將斷念之一念取消,便是百尺竿頭更進步,非也。
印度祖師撰集經典認爲佛說
印度習慣:凡撰集典籍多托名古仙人聖示所造,或國王所製,藉便流通,傳之既久,真僞莫辨。佛經中亦多項托名典籍,見于《大藏經》中者,有《賢愚因緣經》十叁卷、《佛使比丘迦旃廷說法沒盡偈經》、《六菩薩名亦當盡持經》、《付法藏因緣經》六卷、《達摩多羅禅經》一卷、《禅法要解經》二卷、《佛所行贊經》五卷、《法句譬喻經》四卷、《百喻經》二卷、《法句經》二卷、《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其他尚多,略舉數種以概其余。閱《大智度論》雲:「如是我聞,中外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說,二者弟子說,叁者諸天說,四者仙人說,五者化人說,等皆名佛說,然說于衆生有益者,皆是佛說,萬無益者。」
印度哲人撰譬喻經典
印度人好作幻想撰寓言,寓言者,寓道德教訓于故事、譬喻之中,起源甚古,在《奧義書》中已保存有最古之譬喻。佛教在很早時期,便利用此種形式來宣教,故佛經中寓言成份極多,藉以啓發智慧、唱出真理也,宣教度生之方便也。絕對之理,本非言诠所能表示,不得已而在寓言譬喻中,予以啓示。《楞嚴經》雲:「佛言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又有哲人專集各種佛法譬喻,成爲專書。在中國叁藏中,所藏尚多,屬于本生經藏之《六度集經》、《生經》、《菩薩本生經》等皆是,屬譬喻經者有《百喻經》、《雜譬喻經》、《大莊嚴經》、《撰集百緣經》、《賢愚因緣經》、《雜寶藏經》等都是寓言之作,其他大小乘經典,亦多有寓言故事摻入。一般讀經者每誤認寓言故事爲事實,因而發生迷信之見解或疑團,故讀佛經者, 對于此點不可不知。參考《龍藏經》目錄,那些經是佛說的,那些經是印度哲人撰的,一看便知。
注疏經典應慎重
古今學者大事未明,見理不徹,便喜探觚注疏經典,曲解佛意,贻誤來者,不可不慎。六朝時有所謂「格義」者,以《老子》、《莊子》、《周易》名「叁玄」道理解釋佛經,以老子之「無」字釋般若佛經之「空」,相隔天淵,不可不知;又有以小乘、中乘宗旨解釋大乘者,亦極舛謬;最誤人者,乃以外道斷常之見解釋佛性,謂真如能起妄念,使真如變爲生滅輪回之法;又如不執著有無真妄、不分別是非善惡,乃外道四句百非道理,是相對的,而誤認爲這樣做便是修行、便可悟道,既然黑白不分、是非不別,豈非愈弄愈糊塗?做個俗人尚須腦筋清楚,方能應付世務,何況說成佛作祖,而可以糊塗出之乎!注經典者,既然糊塗,讀者更要糊塗,實在害人不淺!故又有將佛性比作一面鏡子,無明妄念比作灰塵,灰塵去一點,鏡子亮一點,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此亦生滅之法。如妄念從外來,則與你無幹,不必破他;如妄念從內出,則如龍潭出水,斷了又生,無法斷除;灰塵除,鏡子亮,灰塵生,鏡子又暗,拭了又生,生了又拭,便是生滅輪回,無有了期。此乃外道道理,學者拿來解釋真如實相佛性,拔舌地獄有分!又有學佛毫無心得,亦欲注疏經典,于是搜羅古人注疏數十種湊集,拉扯成書謂是己作,誤人誤己罪過不淺。故從事著述,應胸中有把握,七通八達,出諸謹嚴,方免罪過。
閱讀注疏應加揀擇
後人注疏佛經如汗牛充棟,收入《藏經》中者,何止數千百種。明心見性人所注者,固不背佛之本旨,其未明心見性人所注者,則錯謬百出,玉石雜陳,學者倘不細加揀擇,必爲所誤。故讀《藏經》者甯可多讀本文,勿濫閱注疏,或先請教善知識,擇其確屬可靠者閱之,方免誤入歧途。
未明心見性人語錄
語錄者,古祖師悟道因緣及接引後學之語句也。古時唯明心見性祖師,其後輩方爲收集語錄,以利益後學。後人或未明心見性,亦模仿祖師言句湊成語錄,或法語連篇累牍,魚目混珠,災梨行世,察其…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