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語,則多光影門頭,毫無心得,贻誤非淺。出家人修行用功應腳踏實地,未悟謂悟,贻誤何極!凡我佛徒切宜戒之。
佛經有一類不是佛說的,是印度和尚作的,我們中國,古今有許多出家人在家人認爲佛說的,特將大清重刻龍藏彙記內舉例于後。
西土聖賢撰集出曜經二十卷。賢愚因緣經十叁卷。佛本行經七卷。撰集百緣經十卷。修行道地經八卷。道地經一卷。佛說佛醫經、惟日雜難經二經同卷。雜寶藏經八卷。迦葉赴佛般涅槃經、瑜伽醫迦訖沙啰烏瑟尼沙斫訖啰真言、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哀戀經、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佛說佛治身經、治意經六經同卷。文殊發願經、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小道地經、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四經同卷。付法藏因緣經六卷。達磨多羅禅經二卷。禅法要解經二卷。阿育王經六卷。阿育王譬喻經、叁慧經、阿毗昙五法行經叁經同卷。賓頭盧突羅阇爲優陀說法緣經、請賓頭盧經、大勇菩薩分別業報略經叁經同卷。坐禅叁昧法門經二卷。佛所行贊經五卷。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五卷。法句譬喻經四卷。菩提行經二卷。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二卷。文殊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經二卷。僧伽斷那所撰菩薩本緣經四卷。那先比丘經叁卷。舊雜譬喻經二卷。禅要诃欲經、內身觀章句經、法觀經、迦葉結經四經同卷。百喻經叁卷。法句經二卷。衆經撰雜譬喻經二卷。阿育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雜譬喻經上下同卷。無明羅剎經一卷。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上下同卷。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雜譬喻經二經同卷。思惟要略法、十二遊經二般同卷。賢聖集伽陀一百頌、廣發大願頌、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十不善業道經五般同卷。四阿含暮抄解二卷。五門禅經要用法一卷。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叁卷。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修行儀軌一卷。密迹力士經偈頌一卷。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就上下同卷。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就、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二般同卷。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金剛頂瑜伽降叁世成就極深密門、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念誦儀二般同卷。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大藥 叉女歡喜母並愛子成就法、佛說帝釋岩秘密成就儀軌、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四般同卷。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隨行法、速疾立驗魔酰首羅天說阿尾奢法、大聖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叁法同卷。大威怒烏刍澀麼儀軌、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儀軌叁軌同卷。一字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念誦法、大聖大歡喜雙身毗那耶迦法、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四法同卷。五字陀羅尼頌、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二般同卷。大樂金剛理趣釋二卷,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叁摩地分上下同卷。金剛王秘密念誦儀軌、金剛頂勝初瑜伽念誦法經二般同卷。金剛頂瑜伽修行念誦儀軌、無量壽如來供養儀軌二軌同卷。甘露軍茶利成就儀軌一卷。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觀行儀軌二般同卷。菩薩诃色欲法、四品學法、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仁王般若念誦念四法同卷。阿 [ 閃 %( 人 + 人 )] 如來念誦供養法、佛頂尊勝念誦儀軌二般同卷。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念誦法、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華嚴本教儀軌品、大方廣曼殊室利童真菩薩儀軌品叁般同卷。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二卷。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金剛頂瑜伽修習叁摩地法二法同卷。金剛頂瑜伽經文殊供養法、瑜伽蓮華部念誦法二法同卷。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一卷。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金剛手光明灌頂經儀軌二般同卷。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一字佛頂輪王念誦儀軌二般同卷。仁王護國般若道場念誦儀軌一卷。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一卷。佛說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軌、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二儀軌同卷。法集要頌經四卷。勸發諸王要偈、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二般同卷。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儀、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二軌同卷。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妙吉祥平等觀門略出護摩儀、金剛頂超勝叁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叁般同卷。金剛頂經瑜伽文殊菩薩法一品、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诃利帝母真言法叁般同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般若波羅密多理趣一十七聖義述、陀羅尼門諸部要目、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禮、受菩提心戒儀、大聖文殊師利贊佛法身禮六般同卷。一百五十贊佛頌、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二般同卷。阿育王傳五卷。佛吉祥德贊上中下同卷。馬鳴菩薩傳、龍樹菩薩傳、提婆菩薩傳叁傳同卷。婆薮盤豆傳、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二般同卷。撰集叁藏及雜藏傳、大阿羅漢難提所說法住記二般同卷。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一卷。
中國大乘佛法落後的因素
中國大乘佛法近數百年不能昌明與其衰落的原因,有如下的幾種因素:
一、在六朝時期,一部份和尚著論一切經典,多從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的道理,搜集改變佛法的字義而成。及後一般多以爲是正法,以訛傳訛,贻誤後人弗淺。
二、有許多人以外道的僞作誤以爲是大乘的佛法,如《大乘起信論》等是。
叁、學佛的人與說法的人,佛法與道家哲學等,分別不清楚,混爲作正法。
四、有一種人說佛法與神道仙人鬼等混爲一流,分不清楚。一般人以神道作佛說。看見鬼、不食飯、不倒單等,作爲佛法。
五、一般人將大乘佛法,以爲是一種宗教和哲學。
六、許多修行人,只知研究佛法,不知佛法以外有哲學 、 婆羅門等摻雜。如同中國之老子,莊子,宋儒。
印度寓言與故事 (見許地山著印度文字〔學〕)
寓言是爲道德的教訓而起。印度自古有所謂禮方論底著作,以詩的體裁寫格言或道德教訓。這種書留存到現在底都是殘本,因爲有許多已被收入摩诃婆達裏去,故摩诃婆羅達也可視爲禮方論底一種。與禮方論最相近的便是禽喻或禽獸喻言。在歌贊 《 奧義書 》裏保留著印度最古的禽喻,作者常以諸天
迹爲禽獸來啓發人間爲故事底張本,佛教底本生故事也可視爲禽喻之一種。佛教徒在很早的時代便會利用這種故事來寓道德的教訓,說佛前生爲禽獸踐行了許多利他行爲,故得成佛。最初的作者只以人與神底精靈寄寫在禽獸體中,藉禽獸底行爲來教訓或救度人間。但到了後來,禽獸便可以說人話,直接地把人教訓起來。在波彌尼時代,喻言底著作已經存在與否不得而知。除掉印度以外,最古的禽喻是伊索寓言。而這書有許多段是從印度禽喻産出或與它們同源。從現在的知識說起來,世界最古的禽喻書是印度底五卷書。五卷書經過後人展轉傳授,內中故事或有脫漏或見增加,已失卻不少本來的面目。在公元第六世紀時,波斯王努世文诏令譯此書爲古波斯文。從這個譯本,印度底喻言便流布于中亞細亞,更由小亞細亞傳到歐洲。五卷書是西北印度底産品,它底節本利益示教卻是恒河岸底作品,利益示教底纂輯者名那羅廷那。相傳這書是一個婆羅門人昆紐沙門爲教訓某王子而說底。印度人本擅于說喻言,凡屬于這種作品,筆意都非常動人。無怪古代佛教徒利用它們來宣教。現在存在中國叁藏,除掉本生經藏裏《六度集經》、《生經》、《菩薩本生經》等以外,屬于譬喻經底有《百喻》、《雜譬喻》、《大莊嚴》、《撰集百緣》、《賢愚》、《雜寶藏》諸經,這些都是寓言文學底作品。
佛教根本的聖典,現在且把雅語底佛教文學略說一些。雅語佛教底典籍非常繁浩,在小乘與大乘之間已經産出不少的作品。除掉阿含和律藏底典籍以外,我們可以將雅語底佛與典略分爲下列七類:
一、本生經文學。
二、譬喻經與因緣經文學。
叁、紀傳文學。
四、世紀經文學。
五、方廣經文學。
六、論藏文學。
七、秘密儀軌文學。
如果把這七類詳細地敘述起來定然很費篇幅,此書只能撮要舉出一二而已。
本生,已如前說,是記菩薩住過去時代研修種種苦行和利他的功業底故事書。在雅語文學裏,除去馬鳴底《大莊嚴論經》以外,最著名的當推到聖勇底《本生鬘論》。《本生鬘論》是聖勇讀了各種《本性經》以後用自己底意見寫成一種散文和韻文參雜底藝術作品。初期的本生文學與譬喻文學所差有限,故《本生鬘論》又名爲《菩薩譬喻鬘論》。所謂「菩薩譬喻」與本生底意義是相同的。
譬喻文學最古的著作爲《撰集百緣經》。此書于公元第叁世紀時譯成漢文,它底性質多半是屬于小乘。與他相類的還有一部《百業經》,此土未翻。又《如意樹譬喻鬘論》,《寶石譬喻鬘論》,和《無憂譬喻鬘論》叁部。一部份是從《撰集百緣經》改作,一部份是從別的書取材而成,這叁部底體裁全是賦體詩,顯然是屬有大乘底作品。
《二十二譬喻》與《賢劫譬喻經》底內容都是關于優波笈多與阿育王底故事,前者多取材于《撰集百緣經》,後者與別的《譬喻鬘論》相似,是用韻文寫成底,還有一部《戒行譬喻鬘論》,其內容乃敘述關于祭祀儀式底起原底故事。
《花彩耳嚴譬喻》裏共有叁十二段故事,其中許多是從《撰集百緣經》和《戒行譬喻鬘論》取出來底。這書底文辭多雜雅俗二語,不能看爲純粹的雅語佛教文學。
譬喻經文學古時多以口傳,後來及從口傳寫在紙上,故中國與西藏底譯本很多,而原文至今還找不到,如《百喻經》,《賢愚經》,《雜寶藏經》等是。
迦濕彌羅詩人安主底廣泛的譬喻集 — 《譬喻如意藤》是這類文學的最後一部。這書在西藏被人非常重視,安主底天才和博學,都可以在書中窺見。此書底體裁是欽定詩,含著澴厚的文學意味,很值得一讀。全書並有一百零七段故事,後來作者底兒子月主,更做了一篇序文和增 〈 入雲乘菩薩品 〉 。
佛教底紀傳多是無稽的 、神話的和小說的。它們與印度一般的典籍一樣,缺乏曆史的價值。這種紀傳可…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