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集,包罗诗歌 、 譬喻 、 解释等等作品,共有一十五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句,本事 「伊谛佛多伽」,感兴语「妪陀那」本生「阇陀迦」等。法句共有四百二十三颂,为佛教文学中最良好,最优美的作品之一。本事底大体为散文与韵文错杂所成,与妪陀那一样,记载佛陀亲说底教训。本生不但在佛教文学上占重要的地位,在民族上也很重要。书中所载佛陀前生底事迹,无疑是从一般的传说修正得来。虽然其中有些故事是后来的创作,但从大体上说,它还能保存着印度原始的民间传说底真面目。
三藏中最后一藏是论藏。 「 阿毗昙磨 」 旧译意作 「 对法 」。以现在名词译,当作形而上学或宗教底真髓。论藏与经藏所论底对象相同,而文辞则异。论藏常是长篇底讨论,非常干燥,非常烦琐,其体裁常为问答法。南典论藏主要的有七部:第一部为人施设论,其内容形式与经藏非常类似;第二部为界说论,阐明精神现象及身心相互的关系;第三部为佛教心理学的伦理书,名法严论;为第四部分别论,为法严论底续篇;第五部名发趣论;第六部名双对论;第七部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宝典,目犍连子帝须所造底论事。此外还有《那先比丘经》,或《弥兰陀问经》,也是论藏一类底书,其中所论显明为大乘建立前底作品。虽然此书也是属于哲学底讨论,却比上说诸论较为有味。
北典文学等到说雅语文学时,再略述一二 。
(二)耆那教文学
耆那教底建立者大雄与佛陀同时,年纪却长一些。大雄一生底言行记在耆那教第一部圣典 《 阿奢兰迦修多罗 》里。这经底文体是一种宗教的小诗。学者以为耆那教底文学作品并不如佛教文学古,所有的经籍都是后人纂集的。上头曾说过耆那教在西北印度比在东印度更发展,因为它不像佛教对于婆罗门教持着驳斥底态度,他只实行婆罗门教中那种绝对厌世底思想。因为这个缘故,耆那教底思想便非常干燥,在文学上也就没有多少有意味的作品。所有耆那教文学都是拟史、教律、赞颂、祝辞之类,没有何等文学上的情感。在事实上,我们不能说耆那教除了些玄学书及史传以外没有纯正的文学。但将它与佛教文学比较起来,直像天壤之别。后期耆那教文学很多是抄袭净行书的文体和材料,虽然有所谓耆那的诗歌和耆那的故事,归根说起来,不过是模拟雅语文学而已。耆那教底典籍,雅语与俗语参用,间中和佛教文学一样,也用韵文。后期耆那教底作品于雅语及俗语文学诸章当附带说些。
印度佛法不兴缘因,就是被婆罗门的教混入佛法一起之故,以至真正的佛法不能显扬,而婆罗门则较浅近佛理故也。
西藏的佛法,多半由莲花生大士传入的。因此佛法传入西藏多是婆罗门,真正的佛法是少之又少,西藏最高尚用功的法门,就是大手印。
大手印者,即一切众生之本心体性与佛无别,平等之本性清净常住,虽忽然不觉而起无明,然其真心体性,仍自明净,纵在六度轮回,终仍不增不减。此妙明净性本体,有时称之为本觉如来 、 普贤如来 、本清净见等等,名异实同,即此一心,是即根本大手印也。旧派有说以此普贤如来为元始佛,无庸积集资粮净除业障,如彼海水,因风掀动,而生波浪,若更加以搅动,则更无宁息,澄清之时;又如空中云雾虽起,空中云雾散去,空净自见,云雾遮空,空性仍在,毫未减损。若吾人之心本无明净之体性者,则以任何方便不能净之以心,本具妙明净体,故斯可以方便拂去背觉合尘之妄念,而得背尘合觉以成佛也。《圆觉经》说: 「 觉碍为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
元本清净是佛性,佛性不会起无明,起无明根本是见闻知觉。灵性非佛性,如彼海水,因风掀动,而生波浪。海水是见闻知觉,波浪是无明。将见闻知觉灵性,认为佛性,根本认错,修亦无用。
锡兰、缅甸、暹罗、尼泊尔等地的佛法,一半是婆罗门的影响,一半是算最高尚,就是至十二因缘为止境。
十二因缘用功,父母未生我时候,是中阴身 (即灵性) ,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够自己作得主,这时就以业为主。所造的业,播下的种子,那样先成熟,就投那样胎。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投胎的情形,中阴身起一念,叫做 「 无明 」 。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见男女交媾,起心动念,进行参加,就为 「 行 」,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这个即是过去的烦恼业行 — 集谛。 「 识 」 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来已投胎, 「 名色 」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 六入 」 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 触 」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 受 」 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生所受的果,现在苦患的果 — 苦谛。 「 爱 」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 取 」 是取着欢喜的事情。 「 有 」 字是业字的意思,这三件,是现在造的业,就会来将的报应,就是烦恼业行的因 — 集谛。 「 生 」 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 「 老 」 、有 「 死 」 。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就是未来的苦患的果 — 苦谛。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因为一念无明,受轮回生死。假如我们将此一念无明灭了,过去 、 现在 、末来生死一概都没有,无明灭、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用功的方法,无论在什么地方,端身跏趺,正坐两目半合,两手放腿上,将小乘证得的清净快乐的一念都灭了。清净快乐是一念无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无知觉,无始无明的境界。
日本的佛法,是历史佛法,是背诵式的佛法。他用功最高的法门,就是十二因缘。并且修行人作为学问研究,他的出家人,不讲戒律,甚且娶妻生子亦作寻常的一回事。
至于英、美、德、法、比、瑞、意、等国,则概属二乘佛法之一部,全无大乘,故不能发扬释迦牟尼佛之大乘本旨。还有的将佛法作为哲学研究,今欲深研大乘佛法者,舍我中国,别无他处矣。
本文依菩提印经会菩提丛书二十一《 月溪法师讲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 》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加上索引目录及校核。欢迎引用流通。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