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P13

  ..续本文上一页形不难测知。崇拜女神,如:女瑜伽行者 、 茶吉尼天等,是这派行者底特征的行为。在这题书中绝对找不出高深的义理,所见底都是巫术和神秘的语言。

  虽然如此,檀多罗蜜轨文学还很受佛教底崇敬,如《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即《如来不可思议经》) 为尼泊尔九法之一,是一个最显著的例。这书示教种种冥想底法规,和崇拜佛陀底咒文及密印,主张瞰食象肉、马肉、狗肉,和每日与旃陀罗族底处女交会,为最高最完全的瑜伽行为。又《大黑仪轨经》,载释迦牟尼与一位女天对话,示在大黑 (即大自在天底别名)底梵名字母中,含有神秘的能力,诵者可以因它发现宝藏,获得王位,求着心爱的妻子,杀害所欲杀害底人物。 〈 拥护显现秘密本咒 〉,载佛陀与金刚手底对话,直与大自在天派底密咒无异,它是一部男女很崇拜底仪轨。此外如 〈 时轮仪轨 〉,虽说是最初佛所启示,而书中却有回教底圣城麦加底名字。在 〈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 〉里,释迦牟尼预言于他灭后四百年将有龙树出世。这些都可以看出密咒一类底著作很为晚出,并且假托诸古德底名字为作者底名字。五次第六编中相传有五编是中观派底开祖龙树写底,实际上这书底出世远在龙树及诸大乘经典之后。所谓 「 五次第 」便是修瑜伽行底五个步趣。此五步趣中,最后一步是最高瑜伽底修得。前四步趣示身、语、意、底洗炼,为得佛身、语、意、三密底金刚性。达到这五步趣底方法是用曼荼罗 、真言种子,和敬礼大乘密咒中底一切女天。从本书底内容看来作者龙树必不是与中观派底开祖同为一人。作者底真名依本书第三编应是释迦密多罗,他是公元第九世纪底人物。自公元第九到第十一世纪,是印度底檀多罗佛教最盛行的时期,此后佛教便渐次衰落了。佛教文学底结尾便是这类无理性和过于神秘的密咒。

  (一)佛教文学

  非圣文学中要以佛教及耆那教文学为最着。佛陀生于公元前第六世纪,那时还没有纯正的雅语文学,却在吠陀文学堕落在仪式虚文,最坏 、 最没趣味底时代。 《 奥义书 》中含有诗歌及哲学兴味底著作,可以算是佛陀时代文艺底清泉,其余的只如枯涩的咸潮。文艺在婆罗门教时期,直像一泓死水。它底存留从空间与时间说,都是很久远和很故旧,一点新气象也没有。亚利安人在这个时期已经从北印度进展到殑伽河流域一带地方, 《 吠陀 》被奉为圣典,一切的制作都不敢越出圣训,所以文艺也没有创作。在赞诵明论时代自五河流域,即今般遮普境以东和以南底亚利安人都不知道。到了婆罗门教时代,印度亚利安文化底中心已经建立在殑伽河两岸。当时波罗奈已成为一个圣城,吠陀时代底西北部文化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这第二个婆罗门文化中心底殑伽河流域诸地虽然还崇奉 《 吠陀 》 圣典,但实在的势力已经不在婆罗门人手里,乃在剎帝利人或武士种姓底诸王手里,住在那些国土底人民并不十分注重习诵 《吠陀 》 ,婆罗门人也就不能居于首要地位。他们底思想自由,一切传统的习惯与信仰,也就失掉他们底势力。

  这个光景,一方面可以解释佛教和它底文学最初产生于东印度底原故;一方面可以指明在西北印度传统的思想及仪式的文学底环境下,也产生了一种反抗运动。东印度底佛教纯为反对婆罗门教底仪式主义而起,在西印度产生底耆那教和它底文学虽然也反抗婆罗门教的仪式和思想,但它始终未尝反对婆罗门教。这两大教派底文学紧接着净行书文学时期,正和尊圣文学底末期,所谓修多罗时期同时,这是婆罗门教底仪式主义发达到极点底时期,所以能够供给宗教文学上一种新精神和新发展,这种新的发展不出于婆罗门人底缘故。在他们那时只注重象文和注解古籍,因此给了非婆罗门人所立底教派一种合宜的机会去发表他们底文学思想和宗教。

  佛教文学底原型起于佛口亲说底教训,但现在所有关于佛陀遗教底经籍,是佛口亲说,抑是佛后底追记,是一个问题。如果是佛灭后弟子追记底,那么,他所代表底佛陀时代底思想和文学成份应有多少?从我们研究所得,佛底遗教是口口相传,但写成文辞乃是后人底著作,这些后人著述底佛典,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确可以代表佛陀时代底情形。原始佛教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佛陀底教诫。其余关于僧团底律仪,和教宗底历史,多是后来的作品。

  佛陀底教训最初现于文辞是用佛陀所生国土底俗语,巴利语写成底。这种语言和从吠陀文学发展出来底雅语,所谓散斯纥栗多文很相近。后来的佛教文学全用雅语写成,所以学者分佛典为巴利与散斯纥栗多两种。在文学上也有这两种分别。原始的佛教文学,即巴利佛教文学,所表现底佛陀纯与雅语佛教文学所表现底不同。佛陀在原始时代不过是一个贵人或大丈夫,到了后来,他便成为一个超人了。巴利佛典最初发现于锡兰岛,所以也名为 「南典 」 ,用来与北方底雅语佛典区别。我们名散斯纥栗多佛典为 「 北典 」。欧洲最初印行巴利佛典中底大统史底年代是一八三七年,距现才九十余年。南典分为三藏:第一、毗尼耶,所谓律藏,记载关于比丘和比丘尼底戒律;第二、修多,所谓经藏,记载佛陀底教训;第三:阿毗达磨,所谓论藏,记载与佛教哲学有关底心理学及伦理学的论辩。

  南典三藏各分为几个小集。毗尼耶藏分为修多毗崩伽部、犍度部、及波利婆罗部。 「 修多毘崩伽 」 含有 「经底解脱 」底意义,为波罗夷及波逸提二部所构成。所谓「经解」乃就戒本中所谓波底目佉中底各个条文解释出来。修多毗崩伽共有二百二十七条构成犯罪底条件。当新月和满月底日子,比丘与比丘尼举行布萨会时,朗诵出来。司会底上座僧列举各条向与会僧众质问,如有犯者,令其忏悔,如有不服,就其所犯,按律惩治。犯罪重的,受破门罪,犯者被放逐于僧团之外,不许再与僧众往来,即所谓 「 波罗夷 」 ;犯罪轻的,应该赎罪,即所谓 「 波逸提 」。这修多毗崩伽作成底时代约在公元, 前四百年,可以说是佛教文学中最古底作品。犍度部记载比丘 、比丘尼日常生活底规范,书中分为大品与小品二部。二品共有二十章,都没有文学的兴味。大品十章记载入僧团法 、 布萨法 (说戒法) 、雨安居末之自恣会法,为比丘之坐、作、进、止、药品、衣服等等的规定,乃至在僧团里底义务和权利关系底规定。小品最初的九章记极琐碎的事件,如各种惩戒罪、各种赎罪法、忏悔法、起纷争时底处分,比丘日常生活如住所及交游等事底规程;第十章列举比丘尼应尽义务底规程。这些都很缺乏文学的兴味,不过它们对于后期的佛教文学底思想与形式上很有关系,是不可不知道的。戒本为修多毗崩伽之根本,而犍度中所载行事仪式底根本在作法表白 (羯磨跋茶),在犍度中所记祈祷底密咒 (曼荼罗)与吠陀文学中释净行书底经书里所记底很相同。这一点很当注意。附属于小品底第十一第十二两章,无疑是后人加入的。这两章记载王舍城及毗舍离城两次结集底史传。律藏底原本与净行书底体裁很相近,这两种都是为记载仪规及释义而作。但在释义里,间夹些有趣的故事和语体的诗歌,实为枯燥无味的宗教术语底沙漠里底绿洲,读下去会令人忘却疲乏。律藏底最后一部为波利婆罗 (此言眷属) ,从名字上看来,可以知道它是律藏底附编。书中记着许多很晚出的事物,或者锡兰比丘底著作。他只是律藏底问答示教、索引、和补录,很与附属于 《 吠陀 》 的次第篇和经书的补录相似。

  三藏的第二部为经藏或修多藏。经藏最初分为四尼柯耶部,或四阿含。就是长部、中部、杂部,及增一部。它们底内容包含许多散文底对话、故事、箴言、歌颂,为佛教重要的文学作品。长阿含与中阿含共有一百八十六章。「阿含」底意义即「说教集」。原始的佛教文学作品也像早期的吠陀文学,以文章底长短而定,编次长的在前,短的在后,这是很有趣的。经藏在印度文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底本文原是散文,即常在本文底关键处,插入韵文底偈颂。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种新的变化。

  长阿含里三十四种说教集中,各站在独立的地位,最重要的,有下列诸经。一、《梵动经》,这经亦名《梵纲六十二见经》,述说古代印度底宗教生活,对于佛教底道德行为,思维方法等等,加以说明,并反驳婆罗门底遁世苦行者种种的虚伪和谬误。这在印度古代宗教史,及印度民俗文学上是一本重要的典籍。二、《沙门果经》,阐明出家底果报。三、《阿摩昼经》,阐明佛陀对于印度种性制度底态度。四、《究罗檀头经》和五、《三明经》两部是对于婆罗门教底驳斥,从中可以看出新旧信仰冲突底现象,作者对于婆罗门教含有诽谤底情调。六,《大缘方便经》,这书是佛教哲学底根本教义,是关于因果问题底论说。七、《尸迦罗六方礼经》,是佛教伦理在世俗方面底说明,对于世俗信者一切的义务详为解说。在长阿含最重要中底最重要说教集,可以说是八、《大般涅槃经》。这书与其他经典不同,记佛临终时最后的说教。它是对于佛陀生活诗歌化底最初产品。九,《大本经》,说佛陀底神通,建立在瞿昙佛陀以前过去六佛底信条,为后来关于佛陀神话的底本。十、《释提桓因问经》,说佛陀教教义为天人所钦佩。十一、《弊宿经》是丘鸠摩罗迦叶与否定无彼岸底论师弊宿底辩论。长阿含中底对话,当以这经为最美好。

  中阿含由一百五十二章底说教和对话所构成。他底章段比长阿含短些,它对于阐明四圣谛无我,信仰、涅槃、禅定等等,凡是佛教主要的论点,都详细地阐明。它底记载很简明,每章常用优美的对话,所谓 「 如是所说 」 (伊提诃婆) 来做绪言。经中底譬喻也有很多很有趣的。

  杂阿含与增一阿含底内容大体与前两种差不多,不过琐碎些。此外还有小阿含 (小部) 是佛教文学底杂…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