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P13

  ..續本文上一頁形不難測知。崇拜女神,如:女瑜伽行者 、 茶吉尼天等,是這派行者底特征的行爲。在這題書中絕對找不出高深的義理,所見底都是巫術和神秘的語言。

  雖然如此,檀多羅蜜軌文學還很受佛教底崇敬,如《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 (即《如來不可思議經》) 爲尼泊爾九法之一,是一個最顯著的例。這書示教種種冥想底法規,和崇拜佛陀底咒文及密印,主張瞰食象肉、馬肉、狗肉,和每日與旃陀羅族底處女交會,爲最高最完全的瑜伽行爲。又《大黑儀軌經》,載釋迦牟尼與一位女天對話,示在大黑 (即大自在天底別名)底梵名字母中,含有神秘的能力,誦者可以因它發現寶藏,獲得王位,求著心愛的妻子,殺害所欲殺害底人物。 〈 擁護顯現秘密本咒 〉,載佛陀與金剛手底對話,直與大自在天派底密咒無異,它是一部男女很崇拜底儀軌。此外如 〈 時輪儀軌 〉,雖說是最初佛所啓示,而書中卻有回教底聖城麥加底名字。在 〈 文殊師利根本儀軌 〉裏,釋迦牟尼預言于他滅後四百年將有龍樹出世。這些都可以看出密咒一類底著作很爲晚出,並且假托諸古德底名字爲作者底名字。五次第六編中相傳有五編是中觀派底開祖龍樹寫底,實際上這書底出世遠在龍樹及諸大乘經典之後。所謂 「 五次第 」便是修瑜伽行底五個步趣。此五步趣中,最後一步是最高瑜伽底修得。前四步趣示身、語、意、底洗煉,爲得佛身、語、意、叁密底金剛性。達到這五步趣底方法是用曼荼羅 、真言種子,和敬禮大乘密咒中底一切女天。從本書底內容看來作者龍樹必不是與中觀派底開祖同爲一人。作者底真名依本書第叁編應是釋迦密多羅,他是公元第九世紀底人物。自公元第九到第十一世紀,是印度底檀多羅佛教最盛行的時期,此後佛教便漸次衰落了。佛教文學底結尾便是這類無理性和過于神秘的密咒。

  (一)佛教文學

  非聖文學中要以佛教及耆那教文學爲最著。佛陀生于公元前第六世紀,那時還沒有純正的雅語文學,卻在吠陀文學墮落在儀式虛文,最壞 、 最沒趣味底時代。 《 奧義書 》中含有詩歌及哲學興味底著作,可以算是佛陀時代文藝底清泉,其余的只如枯澀的鹹潮。文藝在婆羅門教時期,直像一泓死水。它底存留從空間與時間說,都是很久遠和很故舊,一點新氣象也沒有。亞利安人在這個時期已經從北印度進展到殑伽河流域一帶地方, 《 吠陀 》被奉爲聖典,一切的製作都不敢越出聖訓,所以文藝也沒有創作。在贊誦明論時代自五河流域,即今般遮普境以東和以南底亞利安人都不知道。到了婆羅門教時代,印度亞利安文化底中心已經建立在殑伽河兩岸。當時波羅奈已成爲一個聖城,吠陀時代底西北部文化已成爲曆史的陳迹。而這第二個婆羅門文化中心底殑伽河流域諸地雖然還崇奉 《 吠陀 》 聖典,但實在的勢力已經不在婆羅門人手裏,乃在剎帝利人或武士種姓底諸王手裏,住在那些國土底人民並不十分注重習誦 《吠陀 》 ,婆羅門人也就不能居于首要地位。他們底思想自由,一切傳統的習慣與信仰,也就失掉他們底勢力。

  這個光景,一方面可以解釋佛教和它底文學最初産生于東印度底原故;一方面可以指明在西北印度傳統的思想及儀式的文學底環境下,也産生了一種反抗運動。東印度底佛教純爲反對婆羅門教底儀式主義而起,在西印度産生底耆那教和它底文學雖然也反抗婆羅門教的儀式和思想,但它始終未嘗反對婆羅門教。這兩大教派底文學緊接著淨行書文學時期,正和尊聖文學底末期,所謂修多羅時期同時,這是婆羅門教底儀式主義發達到極點底時期,所以能夠供給宗教文學上一種新精神和新發展,這種新的發展不出于婆羅門人底緣故。在他們那時只注重象文和注解古籍,因此給了非婆羅門人所立底教派一種合宜的機會去發表他們底文學思想和宗教。

  佛教文學底原型起于佛口親說底教訓,但現在所有關于佛陀遺教底經籍,是佛口親說,抑是佛後底追記,是一個問題。如果是佛滅後弟子追記底,那麼,他所代表底佛陀時代底思想和文學成份應有多少?從我們研究所得,佛底遺教是口口相傳,但寫成文辭乃是後人底著作,這些後人著述底佛典,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確可以代表佛陀時代底情形。原始佛教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佛陀底教誡。其余關于僧團底律儀,和教宗底曆史,多是後來的作品。

  佛陀底教訓最初現于文辭是用佛陀所生國土底俗語,巴利語寫成底。這種語言和從吠陀文學發展出來底雅語,所謂散斯纥栗多文很相近。後來的佛教文學全用雅語寫成,所以學者分佛典爲巴利與散斯纥栗多兩種。在文學上也有這兩種分別。原始的佛教文學,即巴利佛教文學,所表現底佛陀純與雅語佛教文學所表現底不同。佛陀在原始時代不過是一個貴人或大丈夫,到了後來,他便成爲一個超人了。巴利佛典最初發現于錫蘭島,所以也名爲 「南典 」 ,用來與北方底雅語佛典區別。我們名散斯纥栗多佛典爲 「 北典 」。歐洲最初印行巴利佛典中底大統史底年代是一八叁七年,距現才九十余年。南典分爲叁藏:第一、毗尼耶,所謂律藏,記載關于比丘和比丘尼底戒律;第二、修多,所謂經藏,記載佛陀底教訓;第叁:阿毗達磨,所謂論藏,記載與佛教哲學有關底心理學及倫理學的論辯。

  南典叁藏各分爲幾個小集。毗尼耶藏分爲修多毗崩伽部、犍度部、及波利婆羅部。 「 修多毘崩伽 」 含有 「經底解脫 」底意義,爲波羅夷及波逸提二部所構成。所謂「經解」乃就戒本中所謂波底目佉中底各個條文解釋出來。修多毗崩伽共有二百二十七條構成犯罪底條件。當新月和滿月底日子,比丘與比丘尼舉行布薩會時,朗誦出來。司會底上座僧列舉各條向與會僧衆質問,如有犯者,令其忏悔,如有不服,就其所犯,按律懲治。犯罪重的,受破門罪,犯者被放逐于僧團之外,不許再與僧衆往來,即所謂 「 波羅夷 」 ;犯罪輕的,應該贖罪,即所謂 「 波逸提 」。這修多毗崩伽作成底時代約在公元, 前四百年,可以說是佛教文學中最古底作品。犍度部記載比丘 、比丘尼日常生活底規範,書中分爲大品與小品二部。二品共有二十章,都沒有文學的興味。大品十章記載入僧團法 、 布薩法 (說戒法) 、雨安居末之自恣會法,爲比丘之坐、作、進、止、藥品、衣服等等的規定,乃至在僧團裏底義務和權利關系底規定。小品最初的九章記極瑣碎的事件,如各種懲戒罪、各種贖罪法、忏悔法、起紛爭時底處分,比丘日常生活如住所及交遊等事底規程;第十章列舉比丘尼應盡義務底規程。這些都很缺乏文學的興味,不過它們對于後期的佛教文學底思想與形式上很有關系,是不可不知道的。戒本爲修多毗崩伽之根本,而犍度中所載行事儀式底根本在作法表白 (羯磨跋茶),在犍度中所記祈禱底密咒 (曼荼羅)與吠陀文學中釋淨行書底經書裏所記底很相同。這一點很當注意。附屬于小品底第十一第十二兩章,無疑是後人加入的。這兩章記載王舍城及毗舍離城兩次結集底史傳。律藏底原本與淨行書底體裁很相近,這兩種都是爲記載儀規及釋義而作。但在釋義裏,間夾些有趣的故事和語體的詩歌,實爲枯燥無味的宗教術語底沙漠裏底綠洲,讀下去會令人忘卻疲乏。律藏底最後一部爲波利婆羅 (此言眷屬) ,從名字上看來,可以知道它是律藏底附編。書中記著許多很晚出的事物,或者錫蘭比丘底著作。他只是律藏底問答示教、索引、和補錄,很與附屬于 《 吠陀 》 的次第篇和經書的補錄相似。

  叁藏的第二部爲經藏或修多藏。經藏最初分爲四尼柯耶部,或四阿含。就是長部、中部、雜部,及增一部。它們底內容包含許多散文底對話、故事、箴言、歌頌,爲佛教重要的文學作品。長阿含與中阿含共有一百八十六章。「阿含」底意義即「說教集」。原始的佛教文學作品也像早期的吠陀文學,以文章底長短而定,編次長的在前,短的在後,這是很有趣的。經藏在印度文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底本文原是散文,即常在本文底關鍵處,插入韻文底偈頌。從文體上說,這是一種新的變化。

  長阿含裏叁十四種說教集中,各站在獨立的地位,最重要的,有下列諸經。一、《梵動經》,這經亦名《梵綱六十二見經》,述說古代印度底宗教生活,對于佛教底道德行爲,思維方法等等,加以說明,並反駁婆羅門底遁世苦行者種種的虛僞和謬誤。這在印度古代宗教史,及印度民俗文學上是一本重要的典籍。二、《沙門果經》,闡明出家底果報。叁、《阿摩晝經》,闡明佛陀對于印度種性製度底態度。四、《究羅檀頭經》和五、《叁明經》兩部是對于婆羅門教底駁斥,從中可以看出新舊信仰沖突底現象,作者對于婆羅門教含有誹謗底情調。六,《大緣方便經》,這書是佛教哲學底根本教義,是關于因果問題底論說。七、《屍迦羅六方禮經》,是佛教倫理在世俗方面底說明,對于世俗信者一切的義務詳爲解說。在長阿含最重要中底最重要說教集,可以說是八、《大般涅槃經》。這書與其他經典不同,記佛臨終時最後的說教。它是對于佛陀生活詩歌化底最初産品。九,《大本經》,說佛陀底神通,建立在瞿昙佛陀以前過去六佛底信條,爲後來關于佛陀神話的底本。十、《釋提桓因問經》,說佛陀教教義爲天人所欽佩。十一、《弊宿經》是丘鸠摩羅迦葉與否定無彼岸底論師弊宿底辯論。長阿含中底對話,當以這經爲最美好。

  中阿含由一百五十二章底說教和對話所構成。他底章段比長阿含短些,它對于闡明四聖谛無我,信仰、涅槃、禅定等等,凡是佛教主要的論點,都詳細地闡明。它底記載很簡明,每章常用優美的對話,所謂 「 如是所說 」 (伊提诃婆) 來做緒言。經中底譬喻也有很多很有趣的。

  雜阿含與增一阿含底內容大體與前兩種差不多,不過瑣碎些。此外還有小阿含 (小部) 是佛教文學底雜…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