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P14

  ..續本文上一頁集,包羅詩歌 、 譬喻 、 解釋等等作品,共有一十五種,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句,本事 「伊谛佛多伽」,感興語「妪陀那」本生「阇陀迦」等。法句共有四百二十叁頌,爲佛教文學中最良好,最優美的作品之一。本事底大體爲散文與韻文錯雜所成,與妪陀那一樣,記載佛陀親說底教訓。本生不但在佛教文學上占重要的地位,在民族上也很重要。書中所載佛陀前生底事迹,無疑是從一般的傳說修正得來。雖然其中有些故事是後來的創作,但從大體上說,它還能保存著印度原始的民間傳說底真面目。

  叁藏中最後一藏是論藏。 「 阿毗昙磨 」 舊譯意作 「 對法 」。以現在名詞譯,當作形而上學或宗教底真髓。論藏與經藏所論底對象相同,而文辭則異。論藏常是長篇底討論,非常幹燥,非常煩瑣,其體裁常爲問答法。南典論藏主要的有七部:第一部爲人施設論,其內容形式與經藏非常類似;第二部爲界說論,闡明精神現象及身心相互的關系;第叁部爲佛教心理學的倫理書,名法嚴論;爲第四部分別論,爲法嚴論底續篇;第五部名發趣論;第六部名雙對論;第七部爲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寶典,目犍連子帝須所造底論事。此外還有《那先比丘經》,或《彌蘭陀問經》,也是論藏一類底書,其中所論顯明爲大乘建立前底作品。雖然此書也是屬于哲學底討論,卻比上說諸論較爲有味。

  北典文學等到說雅語文學時,再略述一二 。

  (二)耆那教文學

  耆那教底建立者大雄與佛陀同時,年紀卻長一些。大雄一生底言行記在耆那教第一部聖典 《 阿奢蘭迦修多羅 》裏。這經底文體是一種宗教的小詩。學者以爲耆那教底文學作品並不如佛教文學古,所有的經籍都是後人纂集的。上頭曾說過耆那教在西北印度比在東印度更發展,因爲它不像佛教對于婆羅門教持著駁斥底態度,他只實行婆羅門教中那種絕對厭世底思想。因爲這個緣故,耆那教底思想便非常幹燥,在文學上也就沒有多少有意味的作品。所有耆那教文學都是擬史、教律、贊頌、祝辭之類,沒有何等文學上的情感。在事實上,我們不能說耆那教除了些玄學書及史傳以外沒有純正的文學。但將它與佛教文學比較起來,直像天壤之別。後期耆那教文學很多是抄襲淨行書的文體和材料,雖然有所謂耆那的詩歌和耆那的故事,歸根說起來,不過是模擬雅語文學而已。耆那教底典籍,雅語與俗語參用,間中和佛教文學一樣,也用韻文。後期耆那教底作品于雅語及俗語文學諸章當附帶說些。

  印度佛法不興緣因,就是被婆羅門的教混入佛法一起之故,以至真正的佛法不能顯揚,而婆羅門則較淺近佛理故也。

  西藏的佛法,多半由蓮花生大士傳入的。因此佛法傳入西藏多是婆羅門,真正的佛法是少之又少,西藏最高尚用功的法門,就是大手印。

  大手印者,即一切衆生之本心體性與佛無別,平等之本性清淨常住,雖忽然不覺而起無明,然其真心體性,仍自明淨,縱在六度輪回,終仍不增不減。此妙明淨性本體,有時稱之爲本覺如來 、 普賢如來 、本清淨見等等,名異實同,即此一心,是即根本大手印也。舊派有說以此普賢如來爲元始佛,無庸積集資糧淨除業障,如彼海水,因風掀動,而生波浪,若更加以攪動,則更無甯息,澄清之時;又如空中雲霧雖起,空中雲霧散去,空淨自見,雲霧遮空,空性仍在,毫未減損。若吾人之心本無明淨之體性者,則以任何方便不能淨之以心,本具妙明淨體,故斯可以方便拂去背覺合塵之妄念,而得背塵合覺以成佛也。《圓覺經》說: 「 覺礙爲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 」

  元本清淨是佛性,佛性不會起無明,起無明根本是見聞知覺。靈性非佛性,如彼海水,因風掀動,而生波浪。海水是見聞知覺,波浪是無明。將見聞知覺靈性,認爲佛性,根本認錯,修亦無用。

  錫蘭、緬甸、暹羅、尼泊爾等地的佛法,一半是婆羅門的影響,一半是算最高尚,就是至十二因緣爲止境。

  十二因緣用功,父母未生我時候,是中陰身 (即靈性) ,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夠自己作得主,這時就以業爲主。所造的業,播下的種子,那樣先成熟,就投那樣胎。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投胎的情形,中陰身起一念,叫做 「 無明 」 。無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見男女交媾,起心動念,進行參加,就爲 「 行 」,一參加便即墮落胎中,這個即是過去的煩惱業行 — 集谛。 「 識 」 是業識,就是中陰身被業牽動來已投胎, 「 名色 」是在胎中時,色身還沒有成就,那受想行識四陰,只有名目,沒有色質。 「 六入 」 是在胎中開張,六塵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 觸 」是出了胎之後,六根觸著六塵。 「 受 」 是領受,順的和逆的境界,這五件是今生所受的果,現在苦患的果 — 苦谛。 「 愛 」是對于塵境有所愛好。 「 取 」 是取著歡喜的事情。 「 有 」 字是業字的意思,這叁件,是現在造的業,就會來將的報應,就是煩惱業行的因 — 集谛。 「 生 」 是跟隨播下的種子再來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 「 老 」 、有 「 死 」 。這二件是來世當受的果。就是未來的苦患的果 — 苦谛。我們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因爲一念無明,受輪回生死。假如我們將此一念無明滅了,過去 、 現在 、末來生死一概都沒有,無明滅、行滅、識滅、名色滅、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

  用功的方法,無論在什麼地方,端身跏趺,正坐兩目半合,兩手放腿上,將小乘證得的清淨快樂的一念都滅了。清淨快樂是一念無明,打掃得幹幹淨淨的,至到一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空無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無極之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是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無知覺,無始無明的境界。

  日本的佛法,是曆史佛法,是背誦式的佛法。他用功最高的法門,就是十二因緣。並且修行人作爲學問研究,他的出家人,不講戒律,甚且娶妻生子亦作尋常的一回事。

  至于英、美、德、法、比、瑞、意、等國,則概屬二乘佛法之一部,全無大乘,故不能發揚釋迦牟尼佛之大乘本旨。還有的將佛法作爲哲學研究,今欲深研大乘佛法者,舍我中國,別無他處矣。

  本文依菩提印經會菩提叢書二十一《 月溪法師講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 》版本登錄、修正部份標點,並加上索引目錄及校核。歡迎引用流通。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