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P8

  ..续本文上一页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 《 净名经 》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减,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 (指见闻觉知生,见闻觉知灭),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 (指佛性言),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兹奉磨纳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 黄檗传心法要 〉 云:「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祇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六祖与神秀之辩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见闻觉知比喻镜子,起妄念如同镜子起灰尘,时时勤拂拭,就比喻将妄念断干断净,勿使惹尘埃,就比喻将妄念不要起。

  见闻觉知根本就会起妄念,是断不了止不了的,譬比龙潭出水,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来,源源不绝,永久断不了的,一般人将见闻觉知就认为佛性,根本错误,修行无益,维摩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已明心见性,故其偈乃表示佛性,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受熏染,本来成佛,乃站在真如果位上而言也,本来无一物,是指佛性根本不起妄念,就不要断妄念,起妄念是见闻觉知,不起妄念是佛性,佛性与见闻觉知分不清楚,学佛用功就错了。

  神秀认见闻觉知是佛性的错误,不单是神秀一人,乃由六朝时候传下来的,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由阴阳万物返归三二一道,外面是说佛法的名词,内里实老子的道理,害人不浅,相传至今,不知误了几许佛学家,与聪明的高僧,良可叹也,悲乎!

  释迦佛没有说过,而后人所说。起念灭念,染缘净缘,是见闻知觉脑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动,不受熏染, 《 华严经 》 、 《 圆觉经 》中,所示甚明,若能看见佛性,则佛性之光明,能将六根、六尘、五蕴、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起心动念尘劳门,通通变为佛性,以后佛性无穷无尽,永远是佛,不再变为众生。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沤,若存若亡,肉体之存坏,与佛性两不相干。起念灭念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相对不能超出轮回,绝对才能超出轮回。

  释迦佛没有说过而后人所说:始觉 、 本觉道理,好像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始觉起念是阳,本觉不起念是阴。

  释迦佛未说过,后又有一派说:佛性本体,譬如一面镜子本来很明亮,因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无明譬如灰尘,将镜子蒙蔽。道理上本来是佛,名字上亦是佛,观行者是将灰尘拂拭,相似者是已看见一点本来的明亮,分证者是灰尘逐步已拭去,究竟者是灰尘已拂完,看见镜子本体。

  镜子比如佛性,一念无明比如灰尘,灰尘若从镜子生出来,则拭了还会生;若从外面来的,则与镜子无干,何消拭他。一念无明六根从见闻知觉灵性生来,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六根皆变为佛性,所以一念无明不能断,断六根是小乘,修四谛,断一念无明是中乘,修十二因缘,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设化城,以引导众生入宝所。

  释迦佛未会说过,后有一派参禅用功,终日静坐,不执着有念,不执着无念,不执着非有,不执着非无,不执着亦有亦无;似空又有,似有又空,以为这样,便是明心见性。此乃脑筋作用,佛性不起心动念,非脑筋作用也,此等境界,有如老子之所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释迦佛未曾说过,后有一派谓佛性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中因前后而有,佛性无中边、前后、中间,乃脑筋作用也。

  释迦佛没有这样说,后唐朝一般法师解释佛性是有四派,一、「不怕妄起,只怕觉迟」,其实妄起是脑根作用,觉亦是脑筋作用。二、现前当体,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是众生,其实佛性是大觉,无迷无悟。一念迷觉是脑筋作用,不是佛性,三、「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众祸之门」,当体一念,妙便是佛性,祸便是堕落,皆脑筋作用。四、一念不起无生死,便是本来面目;一念起有生死,便是众生。其实本来佛性不起念,起念灭念与佛性不相干。

  释迦佛从未语过,现在又有一派主张「悟道是悟理」。古人说:「理虽顿悟,事要渐修」。悟道见性,乃实实在在的事,并非明白道理而已。

  释迦佛未有这样说,两六朝高僧僧朗法师,用「空、假、中」解释佛性。观空假中是脑筋,见闻知觉心意识作用,不是佛性,打破无明窠臼,见佛性之后,得意生身,空的不空的,真的假的,中的边的,嬉笑言谈,山川草木石头瓦块,通通是佛性。假若观的时候是佛性,不观的时候不是佛性,佛性不是有轮回吗?

  释迦佛没有这样说,而六朝高僧吉藏法师,用「本有、始有」解释见佛性。起念为始有,不起念为本有,起念、不起念是见闻知觉脑筋的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释迦佛没有这样说过,但六朝高僧支道林法师用「小顿悟、大顿悟」解释十地 (即十住) 初欢喜地至十法云地。

  悟有解悟顿悟之分,解悟即理悟,顿悟即事悟,解悟是见闻知觉,脑筋的作用,见解高为大悟,见解浅为小悟。顿悟是一悟就悟,不悟就不悟,不分阶级及层次。

  「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是孟子的良知、良能的意思,变换字样而已。

  「空、假、中」就是孟子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的「中」字意思。

  「一念不起,无生死,便是本来面目。」一念起,有生死,便是众生,就是老子的无极、太极。太极起念,无极不起念。婆罗门的冥谛,生觉,冥谛不起念,生觉起念。

  「众念之门」,是老子 《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念觉是佛 , 一念迷是众生」,亦是从孟子的良知良能来的。

  佛性智与脑筋智之辩

  释迦佛未有说过,后人伪造脑筋智就是普通所谓「灵性」、「聪明」,而佛性智则是能打破无始无明,发现无上妙理之「般若」。聪明的人能发明飞机、无线电,而不懂绝对佛性妙理;还有一般聪明学者,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但不懂佛经的道理。所以脑筋智只能知相对宇宙的道理,如西洋哲学家科学家牛顿、黑格尔、爱因斯坦等,他们所能发现的道理,皆是相对宇宙中的理,则是有限的,不是最终极的实在。至于释迦佛证悟即发挥者,则是佛性智,是绝对宇宙的道理,因为是绝对,所以佛说:「我能知现在、过去、未来。」绝对的道理是千古不易的,现在这样,过去和未来都是这样,甚至地老天荒、世界毁灭还是这样,所以是最终极的实在,最终极之实在者为「真如」、「实性」。

  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之辩

  释迦佛从未说过,后有憨山大师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两句话有点含糊,识与智一是脑筋,一是佛性,没有「转识成智」之时,分别固然是「识」,不分别亦是「识」,已经「转识成智」,则不分别是「智」,分别亦是「智」,分别与不分别,不能以之来判别凡圣也。

  染与净之辩

  释迦佛未有说过,后人伪造染与净是相对的,因为有染, 《 楞伽经 》云:「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 ……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无有更明白于此者,才说有净,和生灭一样,因为有生,才说有灭,染净生灭,同是见闻觉知作用,一般人认为不起念是净,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这是错的,不起念是无始无明的净缘,并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是绝对的,与染净无关,憨山大师说:「染是识,净是智」,此乃错误, 《 坛经 》云:「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僧问慧忠国师:「坐禅看净,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如如不动为佛性之辩

  释迦佛所说的「如如不动」,与后人所说的「如如不动」的分别:「如如不动」一语,乃写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词,意思是说真如佛性本来现成,无有增减,亦无动静,增减动静,乃人之脑筋作用,与真如本体无干,现在有一般修行人,终日枯坐,强将思想止住,使同海水无波一样,以为这…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