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P8

  ..續本文上一頁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 《 淨名經 》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減,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 (指見聞覺知生,見聞覺知滅),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 (指佛性言),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阙,表奏師語,其年九月叁日有诏獎谕師曰:師辭老疾,爲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茲奉磨納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爲國恩寺焉。」

  〈 黃檗傳心法要 〉 雲:「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祇認見聞覺知爲心,爲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于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爲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六祖與神秀之辯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見聞覺知比喻鏡子,起妄念如同鏡子起灰塵,時時勤拂拭,就比喻將妄念斷幹斷淨,勿使惹塵埃,就比喻將妄念不要起。

  見聞覺知根本就會起妄念,是斷不了止不了的,譬比龍潭出水,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來,源源不絕,永久斷不了的,一般人將見聞覺知就認爲佛性,根本錯誤,修行無益,維摩經雲:「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已明心見性,故其偈乃表示佛性,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受熏染,本來成佛,乃站在真如果位上而言也,本來無一物,是指佛性根本不起妄念,就不要斷妄念,起妄念是見聞覺知,不起妄念是佛性,佛性與見聞覺知分不清楚,學佛用功就錯了。

  神秀認見聞覺知是佛性的錯誤,不單是神秀一人,乃由六朝時候傳下來的,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由陰陽萬物返歸叁二一道,外面是說佛法的名詞,內裏實老子的道理,害人不淺,相傳至今,不知誤了幾許佛學家,與聰明的高僧,良可歎也,悲乎!

  釋迦佛沒有說過,而後人所說。起念滅念,染緣淨緣,是見聞知覺腦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動,不受熏染, 《 華嚴經 》 、 《 圓覺經 》中,所示甚明,若能看見佛性,則佛性之光明,能將六根、六塵、五蘊、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起心動念塵勞門,通通變爲佛性,以後佛性無窮無盡,永遠是佛,不再變爲衆生。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漚,若存若亡,肉體之存壞,與佛性兩不相幹。起念滅念是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相對不能超出輪回,絕對才能超出輪回。

  釋迦佛沒有說過而後人所說:始覺 、 本覺道理,好像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始覺起念是陽,本覺不起念是陰。

  釋迦佛未說過,後又有一派說:佛性本體,譬如一面鏡子本來很明亮,因一念不覺而起無明。無明譬如灰塵,將鏡子蒙蔽。道理上本來是佛,名字上亦是佛,觀行者是將灰塵拂拭,相似者是已看見一點本來的明亮,分證者是灰塵逐步已拭去,究竟者是灰塵已拂完,看見鏡子本體。

  鏡子比如佛性,一念無明比如灰塵,灰塵若從鏡子生出來,則拭了還會生;若從外面來的,則與鏡子無幹,何消拭他。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知覺靈性生來,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六根皆變爲佛性,所以一念無明不能斷,斷六根是小乘,修四谛,斷一念無明是中乘,修十二因緣,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設化城,以引導衆生入寶所。

  釋迦佛未會說過,後有一派參禅用功,終日靜坐,不執著有念,不執著無念,不執著非有,不執著非無,不執著亦有亦無;似空又有,似有又空,以爲這樣,便是明心見性。此乃腦筋作用,佛性不起心動念,非腦筋作用也,此等境界,有如老子之所謂:「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釋迦佛未曾說過,後有一派謂佛性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中因前後而有,佛性無中邊、前後、中間,乃腦筋作用也。

  釋迦佛沒有這樣說,後唐朝一般法師解釋佛性是有四派,一、「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其實妄起是腦根作用,覺亦是腦筋作用。二、現前當體,一念覺是佛,一念迷是衆生,其實佛性是大覺,無迷無悟。一念迷覺是腦筋作用,不是佛性,叁、「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衆禍之門」,當體一念,妙便是佛性,禍便是墮落,皆腦筋作用。四、一念不起無生死,便是本來面目;一念起有生死,便是衆生。其實本來佛性不起念,起念滅念與佛性不相幹。

  釋迦佛從未語過,現在又有一派主張「悟道是悟理」。古人說:「理雖頓悟,事要漸修」。悟道見性,乃實實在在的事,並非明白道理而已。

  釋迦佛未有這樣說,兩六朝高僧僧朗法師,用「空、假、中」解釋佛性。觀空假中是腦筋,見聞知覺心意識作用,不是佛性,打破無明窠臼,見佛性之後,得意生身,空的不空的,真的假的,中的邊的,嬉笑言談,山川草木石頭瓦塊,通通是佛性。假若觀的時候是佛性,不觀的時候不是佛性,佛性不是有輪回嗎?

  釋迦佛沒有這樣說,而六朝高僧吉藏法師,用「本有、始有」解釋見佛性。起念爲始有,不起念爲本有,起念、不起念是見聞知覺腦筋的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幹。

  釋迦佛沒有這樣說過,但六朝高僧支道林法師用「小頓悟、大頓悟」解釋十地 (即十住) 初歡喜地至十法雲地。

  悟有解悟頓悟之分,解悟即理悟,頓悟即事悟,解悟是見聞知覺,腦筋的作用,見解高爲大悟,見解淺爲小悟。頓悟是一悟就悟,不悟就不悟,不分階級及層次。

  「不怕妄起,只怕覺遲」,是孟子的良知、良能的意思,變換字樣而已。

  「空、假、中」就是孟子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的「中」字意思。

  「一念不起,無生死,便是本來面目。」一念起,有生死,便是衆生,就是老子的無極、太極。太極起念,無極不起念。婆羅門的冥谛,生覺,冥谛不起念,生覺起念。

  「衆念之門」,是老子 《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一念覺是佛 , 一念迷是衆生」,亦是從孟子的良知良能來的。

  佛性智與腦筋智之辯

  釋迦佛未有說過,後人僞造腦筋智就是普通所謂「靈性」、「聰明」,而佛性智則是能打破無始無明,發現無上妙理之「般若」。聰明的人能發明飛機、無線電,而不懂絕對佛性妙理;還有一般聰明學者,天文地理、詩詞歌賦無所不通,但不懂佛經的道理。所以腦筋智只能知相對宇宙的道理,如西洋哲學家科學家牛頓、黑格爾、愛因斯坦等,他們所能發現的道理,皆是相對宇宙中的理,則是有限的,不是最終極的實在。至于釋迦佛證悟即發揮者,則是佛性智,是絕對宇宙的道理,因爲是絕對,所以佛說:「我能知現在、過去、未來。」絕對的道理是千古不易的,現在這樣,過去和未來都是這樣,甚至地老天荒、世界毀滅還是這樣,所以是最終極的實在,最終極之實在者爲「真如」、「實性」。

  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之辯

  釋迦佛從未說過,後有憨山大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有點含糊,識與智一是腦筋,一是佛性,沒有「轉識成智」之時,分別固然是「識」,不分別亦是「識」,已經「轉識成智」,則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分別與不分別,不能以之來判別凡聖也。

  染與淨之辯

  釋迦佛未有說過,後人僞造染與淨是相對的,因爲有染, 《 楞伽經 》雲:「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複次 …… 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複次,叁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無有更明白于此者,才說有淨,和生滅一樣,因爲有生,才說有滅,染淨生滅,同是見聞覺知作用,一般人認爲不起念是淨,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這是錯的,不起念是無始無明的淨緣,並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是絕對的,與染淨無關,憨山大師說:「染是識,淨是智」,此乃錯誤, 《 壇經 》雲:「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僧問慧忠國師:「坐禅看淨,此複若爲」,師曰:「不垢不淨,甯用起心,而看淨相。」

  如如不動爲佛性之辯

  釋迦佛所說的「如如不動」,與後人所說的「如如不動」的分別:「如如不動」一語,乃寫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詞,意思是說真如佛性本來現成,無有增減,亦無動靜,增減動靜,乃人之腦筋作用,與真如本體無幹,現在有一般修行人,終日枯坐,強將思想止住,使同海水無波一樣,以爲這…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