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P7

  ..续本文上一页觉是对迷说觉,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

  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是真性;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灵性,「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

  昔唐时复礼祖师〈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灵性──见闻觉知,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断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工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面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见闻觉知分两方面:染缘、净缘。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学佛法修行为善,是正妄念;种种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不正妄念、正妄念都是「染缘」。心中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是「净缘」。净缘断了,是「见闻觉知」。知觉断了空空洞洞的,是「无始无明」。

  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等,均已共在。佛性本来不可以用名目来拘泥的,但要教化众生,不得已要用各种名称来形容他。兹将名目略举如下:就是圆觉真性,一真法界,本来面目,真如实相,法界体性智,自心现量,究竟坚固,如来藏心,实相般若,常乐我净,本有自我,寂灭最乐,自性弥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无生法忍,无余涅槃,毗卢遮那佛性,是有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生死,是无来无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都是一样,是我们的法身,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无明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又称庵摩罗识 (九识), 即净识之意。禅宗口头所说:百尺竿头,向上一着,脑后一槌,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证的心我 (主观的), 法双忘 (客观的宇宙) ;无我 (身) 我所 (器界) ,就是到这个地步,浩然之气 (孟子) ,一念不动,天命之性 (中庸) ,吾心宇宙 (宋儒), 喜怒未发 (中庸), 先天无极先天大道,清净无为 (老子) ,清净快乐( 西洋哲学), 通通不出这个境界之外。无始无明,是无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无是非烦恼,受欲思想等,人人都是一样。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得破的。我们的佛性,被他包藏在里面,用功打破,就可以见佛性。

  灵性见闻觉知,分为两方面,就是染缘与净缘。净缘就是思想不起,清清净净的。染缘就是灵性见觉知,起无明妄念,印象得来的。有善恶、是非、爱憎、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新学家称他「脑筋」,使我念佛是他,「本有神我」 (婆罗门) 、「良知良能」、「后天之性」 (王阳明) 、「率性之命」 (中庸) 、气质之性、脑筋灵性、智慧思想、节制欲望 (西哲) ,都属这个范围。中国古学所谓「阴阳二动」,也是指这个妄心,不出那两种相对的位置之外。脑筋有知觉、有生灭、有善恶是非、喜怒哀乐、爱憎烦恼,种种俱全,是受熏染 (阿赖耶识) ,有漏的 (变化轮回) ,人人的不是一样的 (各有各的因缘所生故) 。假如我们见性后,通通都变为佛性,是我们的报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一念无明,又叫做一念不觉起一个思想,是从灵性见闻觉知生出来的,未见性是无明妄念,见性后变为佛性,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眼耳鼻舌身意,是从无明妄念来的,有六根,就成六尘、六识。见性后通通变为佛性,是我们的「应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五种不能说那种在先有那种在后有,五种是一齐有的。

  我今说一个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久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金子生来是矿,不是金。销成金后,永久不会为矿。

  未见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譬如乌云。太阳本有光明不能发现,因被乌云遮障。我们用功,打破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喻如佛性,宇宙万物在佛性中。,故 《 华严经 》 云: 「大千经卷一微尘 」 ,又: 「 芥子纳须弥。 」

  凡修行用功,最紧要是在破无始无明, 《 华严经 》 说「破无明黑暗」; 《 圆觉经 》 说「无始幻无明」;《 胜鬘经 》 说「断无始无明」; 《 报恩经 》 说「以智慧破无明黑暗」; 《 楞严经 》 说:「幽闲法尘」;禅宗祖师叫做「无记空」 、「无明窠臼」 、 「黑漆桶底」 、 「百尺竿头」 、 「湛湛无明,黑暗深坑」 、 「如入黑山鬼窟」。教下叫做「元品无明」 、 「无始无明」 、「根本无明」 、 「白净识」; 《 楞伽经 》、《 涅乐经 》 里面说破无始无明的用功很多,未能尽录。

  佛性与灵性的分别 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无有改变,不受熏染,不起妄念(出《华严经》),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样。

  灵性,新学家谓之脑筋,旧学家谓之灵魂,内外合成。内是见、闻、觉、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两方面的能力:染缘与净缘。染缘有善、恶、是、非、爱、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净缘,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染缘是起妄念,净缘是断妄念。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 不同之点: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无善无恶,一无所有,是可以破的;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破;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是不可破,悟后变为佛性。

  佛性与无始无明不同之点 佛性是有知有觉,无生无灭,遍满虚空,光明普照;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

  未见佛性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见性以后,灵性、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皆变为佛性。

  灵性见闻觉知的能力,是能生妄念,灭妄念。一般在家出家古今很多的人,认为是佛性,误了不少用功的人,佛性根本不起妄念,就不用灭妄念,现在择两段证明如下:

  南阳慧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禅客曰:「南方来」,师曰:「南方有何智识」,曰:「智识颇多」,师曰:「如何示人」,曰:「彼方智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握头头知,握脚脚知,故名正遍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如蛇脱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吾比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 法宝坛经 》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