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是對迷說覺,佛性乃大覺,本來不起念,亦不用覺悟。
照外道所見:「思想斷滅,便是真性;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斷,斷了起,妄心變爲真性,真性變爲妄心,反反複覆,何有了止?我今說一比喻,有婦人焉,夫亡守節,是爲貞操;設若再醮,便失貞操。後悔再嫁之非,複歸故夫之室,是寡婦者,有貞操乎?無貞操乎?若雲: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靈性,「守節」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複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複之見,是何異于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末無益也。
昔唐時複禮祖師〈真妄偈〉雲:「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淨,那裏會起妄念。起妄念是靈性──見聞覺知,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斷止的。因爲「無初就無末,有終才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佛錯用工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
我們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分爲兩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從外面來來,與你不相幹,又何必去斷呢?如妄念從裏面生出來的,比喻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見聞覺知分兩方面:染緣、淨緣。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學佛法修行爲善,是正妄念;種種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不正妄念、正妄念都是「染緣」。心中清清淨淨,明明白白的,這個是「淨緣」。淨緣斷了,是「見聞覺知」。知覺斷了空空洞洞的,是「無始無明」。
佛性無始無明靈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等,均已共在。佛性本來不可以用名目來拘泥的,但要教化衆生,不得已要用各種名稱來形容他。茲將名目略舉如下:就是圓覺真性,一真法界,本來面目,真如實相,法界體性智,自心現量,究竟堅固,如來藏心,實相般若,常樂我淨,本有自我,寂滅最樂,自性彌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無生法忍,無余涅槃,毗盧遮那佛性,是有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惱生死,是無來無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熏染,無漏的,人人都是一樣,是我們的法身,有知有覺,無始無終。
無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臨濟祖師說的:「無明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又稱庵摩羅識 (九識), 即淨識之意。禅宗口頭所說:百尺竿頭,向上一著,腦後一槌,無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證的心我 (主觀的), 法雙忘 (客觀的宇宙) ;無我 (身) 我所 (器界) ,就是到這個地步,浩然之氣 (孟子) ,一念不動,天命之性 (中庸) ,吾心宇宙 (宋儒), 喜怒未發 (中庸), 先天無極先天大道,清淨無爲 (老子) ,清淨快樂( 西洋哲學), 通通不出這個境界之外。無始無明,是無知覺,無生滅,無善惡,無是非煩惱,受欲思想等,人人都是一樣。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得破的。我們的佛性,被他包藏在裏面,用功打破,就可以見佛性。
靈性見聞覺知,分爲兩方面,就是染緣與淨緣。淨緣就是思想不起,清清淨淨的。染緣就是靈性見覺知,起無明妄念,印象得來的。有善惡、是非、愛憎、喜、怒、哀、樂、欲、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樣。新學家稱他「腦筋」,使我念佛是他,「本有神我」 (婆羅門) 、「良知良能」、「後天之性」 (王陽明) 、「率性之命」 (中庸) 、氣質之性、腦筋靈性、智慧思想、節製欲望 (西哲) ,都屬這個範圍。中國古學所謂「陰陽二動」,也是指這個妄心,不出那兩種相對的位置之外。腦筋有知覺、有生滅、有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愛憎煩惱,種種俱全,是受熏染 (阿賴耶識) ,有漏的 (變化輪回) ,人人的不是一樣的 (各有各的因緣所生故) 。假如我們見性後,通通都變爲佛性,是我們的報身,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
一念無明,又叫做一念不覺起一個思想,是從靈性見聞覺知生出來的,未見性是無明妄念,見性後變爲佛性,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眼耳鼻舌身意,是從無明妄念來的,有六根,就成六塵、六識。見性後通通變爲佛性,是我們的「應身」,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佛性、無始無明、靈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五種不能說那種在先有那種在後有,五種是一齊有的。
我今說一個譬喻,譬喻金礦內的金子,金子不顯露出來,便是爲泥沙等雜質所遮藏故。此等雜質就,好比無始無明一樣。無始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要得金子,就須把金礦來鍛煉。要見佛性,就須把無始無明打破,金礦銷成金子之後,永久不會複變爲礦。衆生成了佛之後,永久不會變凡夫。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無終的,譬如金子在礦還未镕銷的時候,就已然有了。镕煉了以後,永久不會變爲礦了。金子生來是礦,不是金。銷成金後,永久不會爲礦。
未見性前,上明下暗。本來佛性,譬如太陽;無始無明,譬如烏雲。太陽本有光明不能發現,因被烏雲遮障。我們用功,打破無明窠臼。譬如大風吹散烏雲,烏雲一散,太陽光明,遍滿宇宙,充塞十方。太陽喻如佛性,宇宙萬物在佛性中。,故 《 華嚴經 》 雲: 「大千經卷一微塵 」 ,又: 「 芥子納須彌。 」
凡修行用功,最緊要是在破無始無明, 《 華嚴經 》 說「破無明黑暗」; 《 圓覺經 》 說「無始幻無明」;《 勝鬘經 》 說「斷無始無明」; 《 報恩經 》 說「以智慧破無明黑暗」; 《 楞嚴經 》 說:「幽閑法塵」;禅宗祖師叫做「無記空」 、「無明窠臼」 、 「黑漆桶底」 、 「百尺竿頭」 、 「湛湛無明,黑暗深坑」 、 「如入黑山鬼窟」。教下叫做「元品無明」 、 「無始無明」 、「根本無明」 、 「白淨識」; 《 楞伽經 》、《 涅樂經 》 裏面說破無始無明的用功很多,未能盡錄。
佛性與靈性的分別 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無有改變,不受熏染,不起妄念(出《華嚴經》),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樣。
靈性,新學家謂之腦筋,舊學家謂之靈魂,內外合成。內是見、聞、覺、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兩方面的能力:染緣與淨緣。染緣有善、惡、是、非、愛、喜、怒、哀、樂、欲、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樣;淨緣,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染緣是起妄念,淨緣是斷妄念。我們的眼睛看見印象在靈性裏面見的一部份,耳聽得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聞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頭所嘗的、身子所感觸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覺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靈性裏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靈性見、聞、覺、知四部份收藏。
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分別 不同之點: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無善無惡,一無所有,是可以破的;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裏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悟後變爲佛性。
佛性與無始無明不同之點 佛性是有知有覺,無生無滅,遍滿虛空,光明普照;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一無所有。
未見佛性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見性以後,靈性、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皆變爲佛性。
靈性見聞覺知的能力,是能生妄念,滅妄念。一般在家出家古今很多的人,認爲是佛性,誤了不少用功的人,佛性根本不起妄念,就不用滅妄念,現在擇兩段證明如下:
南陽慧忠國師問禅客:「從何方來」,禅客曰:「南方來」,師曰:「南方有何智識」,曰:「智識頗多」,師曰:「如何示人」,曰:「彼方智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遍于身中,握頭頭知,握腳腳知,故名正遍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如蛇脫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雲: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正莫辨,孰爲是乎,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叁五百衆,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名不應雲: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 法寶壇經 》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禅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诏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雲:『道無明暗,明暗…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