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佛法 什么不是▪P2

  ..续本文上一页现在这个现象会永远继续下去。然后,你就会有希望,然后就会有期望,这个又会带来惧怕,然后又会有失望啊等等等等。所以知道这个其实很重要。这个就是我们的无明,也就是我们不知道组合的现象实际上是无常的。那么我们有很多的这种(例子),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接受无常,譬如说天气是无常,但我们也只能接受这种事情是无常。当然,我们知道天气是有很多事情组合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对天气的这种无常了解不用全部,如果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这种了解用在生命的其他方面的话,那么我们生活得就会非常好。如果是这样子,那些唱热门歌曲的就可唱出另外的调子来了。他就不会唱“我永远爱你”,他会唱“我今天爱你,但这是个组合现象,明天怎么样呢?我就不知道了”,对方也能够了解这个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的关系也许会更好也不一定。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恋爱双方都会认为说这个爱一定能够继续下去,这个就是说我们不了解第一个法印。

   那么第二个法印就是有漏皆苦,也就是所有的烦恼都是痛苦。这个其实和第一个法印很有关系。第一个说一切组合的现象是无常,这个有什么不对呢?这种情况就会引出某种不安定性。举例来说,我们永远不知道其中一个现象它什么时候会终结。譬如说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哪一天要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给了你一个预定的日子,那么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好好的计划一下,对不对?那我们都知道,她(生命)一定会结束,而且正在结束之中,但是我们不知道下一刻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大的痛苦。当我们知道下一刻会怎么样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惧怕,各种各样的期待,各种各样虔诚的信心。不过很不幸的是,这一切都包括在痛苦里面。

   第三个在这“四法印”里是非常特殊的一点,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不改变的本质,没有实存的本质。这边讲的是“空性”,明天我们讲的是“律宗论”,将有很多时间谈这一点。完全为了新的来听的人呢,我会讲下面这些——事情的真相或者一个现象的真相并不是它对你显现出来的样子,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讲法改成这么说,就是你认为或你预期的那个现象是什么样子,或许那并不是那个现象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现象的真相是远离或者与我们所期望的样子不一样的,那么第三个是很困难的一个。甚至说佛教徒谈到“空性”的时候或《心经》谈到“空性”的时候,这个也是空,那个也是空。那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啊,最后说一切都是空,在《心经》里有这么讲。也许给你讲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大家都可以了解。但是跟你说“一切的现象是空”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你该用描红的笔在旁边好好地把它划出来。眼睛当然是一种现象,鼻舌身意这些都是现象,但是跟你说没有眼睛这也是一个现象,没有鼻子,没有耳朵,这个也是个现象。所以当最后讲“一切现象都是空”的时候呢,是非常大的一句话。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它跟你说,眼睛是空的,没有眼睛也是空的。所以,谈这个谈得太多了就没什么意思,因为《心经》最后的那个咒——大悲咒(中文讲远离或超越)这些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讨论它的,要了解这个你要有很多的功德,要稍微读一点点书才能够了解。

   第四个,NIRVANA寂静,或者说NIRVANA是超越过造作或无造作的,我认为对我个人来说第四个法印这句话是真正最特别的地方。因为任何宗教和哲学里面,当他们谈到成就,谈到天堂的时候,总是有捏造、好象做出来的这种感觉在里面。但是如果你认为成佛是一个地方或是一个境界,那么这样就是错的。但是呢,在所有的佛教的画里面都会看到这种影响。譬如说,现在让在座的各位画一尊佛,一尊圆满成佛的佛,那么每个人都不忘掉他头上要画个光环,对不对,那是某一种状况。这个“四法印”是让佛教很特别的地方,这四点尤其是最后一点NIRVANA寂静,你恐怕很难在别的宗教或别的系统里面能够找到同样的这句话,就是说,成佛是超越过这种造作。你恐怕也很难找到任何一个宗教对你讲,修道的这个“道”本身呢也是痛苦的,或者任何一个宗教会承认你所修的这个“道”本身实际上是一种烦恼,但这些话佛教都讲,甚至无常也是。也非常不容易找到哪一个宗教或哪一个系统他会说“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的,那现在我们讲了“四法印”,现在你到了一个寺庙或庙堂里面去,你该怎么祷告祈祷呢?我们现在说有一个人到庙里面去祷告,当一个人了解了“四法印”以后他去祈祷的最大的动机就不会是你看到了某个问题你希望把某个问题解决,这个不是他祈祷的最大动机了。如果你祈祷的动机是因为你碰到了一个问题,希望问题通过祈祷解决,如果你有这样子的概念呢,基本上有了这种“常”,常见的概念而不是无常,因为你希望某一个人或什么样的人能够来解决这个问题。当一个人到了寺庙里面去祈祷的时候,他应该知道,所有组合的现象包括你所遇到的问题本身都是无常的,因为你有这样的了解,那这种祈祷是非常有利的这种祈祷。同样,了解这一点的人去祈祷,会毫无一点厌倦地不断地去祈祷,他不断地祈祷,不是因为他盲目的相信这个问题最终会解决,原因是他了解“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同时他也了解到他的祈祷和他所祈祷的目的都“没有实存的本性”,同样,当一个人真正了解到这“四法印”的时候呢,他根本不会执著于任何祈祷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任何祈祷最终的结果就是达到NIRVANA,而NIRVANA是什么,NIRVANA是超越任何造作的,这个“四法印”我认为是所有佛教徒应该知道的,但是,有关它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并不是简简单单这四件事

  br>

   我没有太多要讲的,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问,不然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问:想请教仁波切,如果我们平时在家里面修一些东西的话,完了之后我们都要做回向,比如回向世界和平,众生离苦得乐,这个跟刚刚仁波切讲的“四法印”我们要如何去融合?

   答: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当你回向的时候,你意图并不是想让你的这种祈祷或你所修持的东西变成“常”,变成固定不变的,不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让你的功德变成“常”,变成固定,可以说,是让你的修法的功德又加了一层保险,这是真的,不是开玩笑,。因为我们平常各种各样的功德,因为我们的烦恼非常的炽盛,又生气呀等等,把我们自己的功德又毁掉了,所以说菩萨用这个办法把功德回向,回向实际就象我们的一个保险一样,保了一个很大的险把他保住了,回向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把这个你为了众生你为了成佛回向的功德能够逐渐减轻你自己的烦恼。因为功德是无常的,为什么,因为功德也是组合的,功德是无常的,同样,无明也是无常的,他们两个都是无常的,那我们怎样做呢?第一点,身为一个非常简单的修持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首先要让无明第一个去面对无常,而不是把功德第一个去面对无常,在修行上,你不用担心怎么让功德变成无常,就好象吃药一样,你有病,就吃药,吃了药把病治好了,这样子做呢,就会慢慢把自己提升到了某个阶段,慢慢的,当你达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你以前吃的药变成了你要去掉的东西。

   问:谢谢。我想请教仁波切,在藏传佛教的文献里面,有一部龙树菩萨的著作,他特别有一个表达叫做“佛种从缘起”,我想请仁波切说明一下这句话,谢谢。

   答:主要是有两个学派,举例来说这本书,有东西把它包住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本书,但要看到这本书有两种驱近的办法,或者有两种解释的办法,一个是把遮盖它的东西拿掉,这个把遮盖它的东西拿掉的过程,可以解释为这本槌鱿值闹肿樱且灿心承┭煞床嫡庵挚捶ǎ飧鲅傻目捶ㄈ衔挥兄肿咏凶觥胺鹬帧闭飧龆鳎裕绷髌腥谒淖髌防锝驳健胺鹬执釉灯稹保镜慕嵌仁前颜诟亲 胺鹦浴钡亩靼阉サ簟U饬礁鲅墒导噬隙际欠浅7浅:玫难桑桓鲅商傅帽冉隙嗟氖窃趺慈サ粽诟堑亩鳎硗庖桓鲅筛静惶甘楸皇裁炊髡诟亲。趺慈サ羲惶刚庑饕湍闾刚馐槭鞘裁囱樱馐槿绾巍T诜鸾瘫冉虾笃诘难д撸侨衔赴颜诟堑亩髂玫粽庵质悄阍谧鲅簿褪悄阊Х鸾陶芾硎逼谘冉鲜屎系陌旆ǎ诙鲅桑ń卜ǎ┦翘刚飧龆魉淖纯鍪窃趺吹茫簿褪翘甘楸旧恚飧鲎纯龆孕扌械娜朔浅:谩5谝桓鲅删褪翘冈跹颜诟侨サ舳喟胧橇髌腥牡茏印5诙嗾庵盅д叨喟胧鞘艿矫掷盏挠跋欤礁龆己芎谩

  br> 问:我想请问一下,首先在我们的生活中,假如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如何保持一个不退的心又不是过分猛烈的精进,因为,佛陀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了,譬如说琴弦不能太紧也不能过度松弛,那么在这里,我想请问,尤其现在社会环境里,诱惑的原因又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持自己的精进以及心灵的放松。另外一个我曾经在想有关“空性”的表达,我在想,譬如说看一面镜子,我们看镜子里的东西,应该是“空性”的,就是断业界了,或许有人会认为说,既然什么都是“空性”的,就随便它去了。我就告诉我的一些朋友说,我们照镜子,我们应该以希望更好的样子来看镜子里的东西,是more better感觉更好的。举个比较夸张又很切身的例子,在现在青年朋友当中,经常有人认为同性恋这种东西是一种时髦,对这种时髦的东西种有一种偏颇的知见,认为说我们应该去追求,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告诉他们或者我们该怎样认知?谢谢。

   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个人性的问题。我觉得你在开始修持之前应该好好的去研读,因为好好的研读可以作为你修持的一个很好基础。同时,如果谈到研读,开始最好先研读佛所说的话,即佛经,而不要研读后来的尤其是现代的这些作者所作的东西,如果您的问题是针对台湾或者某一个台湾人来问的,那么我真的很诚恳的建议你走大乘的路子,我曾非常深入诚恳仔细的想过,这个实际对于台湾人来说是最好的一条路。因为大乘就像一棵树一样,它有很多树叶呀等等的,金刚乘就像树上少数开的花儿结的果实。实际我们台湾人有很大的功德,我们有大乘的这样一种环境。当然,下面可能是我说得比较很有些成见的看法,如果有大乘背景的一个人后来变成一个密乘的行人,这个人不管怎样好歹还像个人的样子,有很多一开始就跳到密宗里的不管是道家或者是任何背景的人,这些人后来就越搞越不象话了。对于在座如果有这种大乘的行人,我也要建议各位应该去学小乘的,而不应该认为由于发心小所以叫小乘,这种不在乎看不起的态度这是不对的。我非常高兴有很多大乘的老师在各处给各种各样的教授,甚至把电视一打开某几个台也在播这些,看到这个就非常高兴,当然,有很多密乘的老师要到台湾来,有很多老师要从加得满都订票到台湾来都订不到。看到这样的事,还是比较让人愉快的,但是看不到斯里兰卡和缅甸的出家人来这里就令人悲哀,因为不管大乘或金刚乘的行者,我们不管怎样吹嘘自己多了不得,我们都要记得小乘是佛教这棵树的树根,如果这棵树根完蛋了,整棵树都会倒下去。

   第二个问题谈到同性恋,我倒不觉得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我们说这件事情奇怪呢,其实人本来就是非常奇怪的东西,从无始以来我们作了许多奇怪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是头脑比较清楚的一个人,你走到今天的一个百货公司里面就会知道人类这么多世代以来做了多少疯狂的事情。也许这样讲你会认为从道德的观念判断也许是这个样子,但是在这边这点你要非常小心,你什么东西都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呢,很容易让你自己认为你好象高人一等,你好像比别人更清净更圣洁这样子。

《什么是佛法 什么不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