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在這個現象會永遠繼續下去。然後,你就會有希望,然後就會有期望,這個又會帶來懼怕,然後又會有失望啊等等等等。所以知道這個其實很重要。這個就是我們的無明,也就是我們不知道組合的現象實際上是無常的。那麼我們有很多的這種(例子),有一些東西我們可以接受無常,譬如說天氣是無常,但我們也只能接受這種事情是無常。當然,我們知道天氣是有很多事情組合而成的。如果我們能夠把對天氣的這種無常了解不用全部,如果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這種了解用在生命的其他方面的話,那麼我們生活得就會非常好。如果是這樣子,那些唱熱門歌曲的就可唱出另外的調子來了。他就不會唱“我永遠愛你”,他會唱“我今天愛你,但這是個組合現象,明天怎麼樣呢?我就不知道了”,對方也能夠了解這個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人的關系也許會更好也不一定。但是,我們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戀愛雙方都會認爲說這個愛一定能夠繼續下去,這個就是說我們不了解第一個法印。
那麼第二個法印就是有漏皆苦,也就是所有的煩惱都是痛苦。這個其實和第一個法印很有關系。第一個說一切組合的現象是無常,這個有什麼不對呢?這種情況就會引出某種不安定性。舉例來說,我們永遠不知道其中一個現象它什麼時候會終結。譬如說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哪一天要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給了你一個預定的日子,那麼大家每個人都可以好好的計劃一下,對不對?那我們都知道,她(生命)一定會結束,而且正在結束之中,但是我們不知道下一刻會怎麼樣,這是一個很大的痛苦。當我們知道下一刻會怎麼樣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産生了各種各樣的懼怕,各種各樣的期待,各種各樣虔誠的信心。不過很不幸的是,這一切都包括在痛苦裏面。
第叁個在這“四法印”裏是非常特殊的一點,也就是說一切現象都沒有不改變的本質,沒有實存的本質。這邊講的是“空性”,明天我們講的是“律宗論”,將有很多時間談這一點。完全爲了新的來聽的人呢,我會講下面這些——事情的真相或者一個現象的真相並不是它對你顯現出來的樣子,或者我們可以把這個講法改成這麼說,就是你認爲或你預期的那個現象是什麼樣子,或許那並不是那個現象本來的樣子,也就是說,現象的真相是遠離或者與我們所期望的樣子不一樣的,那麼第叁個是很困難的一個。甚至說佛教徒談到“空性”的時候或《心經》談到“空性”的時候,這個也是空,那個也是空。那裏面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啊,最後說一切都是空,在《心經》裏有這麼講。也許給你講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大家都可以了解。但是跟你說“一切的現象是空”是很重要的一句話,實際上你該用描紅的筆在旁邊好好地把它劃出來。眼睛當然是一種現象,鼻舌身意這些都是現象,但是跟你說沒有眼睛這也是一個現象,沒有鼻子,沒有耳朵,這個也是個現象。所以當最後講“一切現象都是空”的時候呢,是非常大的一句話。爲什麼呢?因爲這句話它跟你說,眼睛是空的,沒有眼睛也是空的。所以,談這個談得太多了就沒什麼意思,因爲《心經》最後的那個咒——大悲咒(中文講遠離或超越)這些其實我們是沒有辦法去討論它的,要了解這個你要有很多的功德,要稍微讀一點點書才能夠了解。
第四個,NIRVANA寂靜,或者說NIRVANA是超越過造作或無造作的,我認爲對我個人來說第四個法印這句話是真正最特別的地方。因爲任何宗教和哲學裏面,當他們談到成就,談到天堂的時候,總是有捏造、好象做出來的這種感覺在裏面。但是如果你認爲成佛是一個地方或是一個境界,那麼這樣就是錯的。但是呢,在所有的佛教的畫裏面都會看到這種影響。譬如說,現在讓在座的各位畫一尊佛,一尊圓滿成佛的佛,那麼每個人都不忘掉他頭上要畫個光環,對不對,那是某一種狀況。這個“四法印”是讓佛教很特別的地方,這四點尤其是最後一點NIRVANA寂靜,你恐怕很難在別的宗教或別的系統裏面能夠找到同樣的這句話,就是說,成佛是超越過這種造作。你恐怕也很難找到任何一個宗教對你講,修道的這個“道”本身呢也是痛苦的,或者任何一個宗教會承認你所修的這個“道”本身實際上是一種煩惱,但這些話佛教都講,甚至無常也是。也非常不容易找到哪一個宗教或哪一個系統他會說“一切組合的現象都是無常”的,那現在我們講了“四法印”,現在你到了一個寺廟或廟堂裏面去,你該怎麼禱告祈禱呢?我們現在說有一個人到廟裏面去禱告,當一個人了解了“四法印”以後他去祈禱的最大的動機就不會是你看到了某個問題你希望把某個問題解決,這個不是他祈禱的最大動機了。如果你祈禱的動機是因爲你碰到了一個問題,希望問題通過祈禱解決,如果你有這樣子的概念呢,基本上有了這種“常”,常見的概念而不是無常,因爲你希望某一個人或什麼樣的人能夠來解決這個問題。當一個人到了寺廟裏面去祈禱的時候,他應該知道,所有組合的現象包括你所遇到的問題本身都是無常的,因爲你有這樣的了解,那這種祈禱是非常有利的這種祈禱。同樣,了解這一點的人去祈禱,會毫無一點厭倦地不斷地去祈禱,他不斷地祈禱,不是因爲他盲目的相信這個問題最終會解決,原因是他了解“一切現象都是無常”。同時他也了解到他的祈禱和他所祈禱的目的都“沒有實存的本性”,同樣,當一個人真正了解到這“四法印”的時候呢,他根本不會執著于任何祈禱的結果。爲什麼呢?因爲任何祈禱最終的結果就是達到NIRVANA,而NIRVANA是什麼,NIRVANA是超越任何造作的,這個“四法印”我認爲是所有佛教徒應該知道的,但是,有關它的知識也是無窮盡的,並不是簡簡單單這四件事
br>
我沒有太多要講的,如果大家有問題可以問,不然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問:想請教仁波切,如果我們平時在家裏面修一些東西的話,完了之後我們都要做回向,比如回向世界和平,衆生離苦得樂,這個跟剛剛仁波切講的“四法印”我們要如何去融合?
答:這個問題問得不錯。當你回向的時候,你意圖並不是想讓你的這種祈禱或你所修持的東西變成“常”,變成固定不變的,不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讓你的功德變成“常”,變成固定,可以說,是讓你的修法的功德又加了一層保險,這是真的,不是開玩笑,。因爲我們平常各種各樣的功德,因爲我們的煩惱非常的熾盛,又生氣呀等等,把我們自己的功德又毀掉了,所以說菩薩用這個辦法把功德回向,回向實際就象我們的一個保險一樣,保了一個很大的險把他保住了,回向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把這個你爲了衆生你爲了成佛回向的功德能夠逐漸減輕你自己的煩惱。因爲功德是無常的,爲什麼,因爲功德也是組合的,功德是無常的,同樣,無明也是無常的,他們兩個都是無常的,那我們怎樣做呢?第一點,身爲一個非常簡單的修持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們首先要讓無明第一個去面對無常,而不是把功德第一個去面對無常,在修行上,你不用擔心怎麼讓功德變成無常,就好象吃藥一樣,你有病,就吃藥,吃了藥把病治好了,這樣子做呢,就會慢慢把自己提升到了某個階段,慢慢的,當你達到了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你以前吃的藥變成了你要去掉的東西。
問:謝謝。我想請教仁波切,在藏傳佛教的文獻裏面,有一部龍樹菩薩的著作,他特別有一個表達叫做“佛種從緣起”,我想請仁波切說明一下這句話,謝謝。
答:主要是有兩個學派,舉例來說這本書,有東西把它包住了,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這本書,但要看到這本書有兩種驅近的辦法,或者有兩種解釋的辦法,一個是把遮蓋它的東西拿掉,這個把遮蓋它的東西拿掉的過程,可以解釋爲這本槌鱿值鬧腫櫻且燦心承┭煞床嫡庵摯捶ǎ飧鲅傻目捶ㄈ銜揮兄腫詠凶觥胺鹬幀閉飧龆鳎裕繃髌腥谒淖髌防锝駁健胺鹬執釉燈稹保鏡慕嵌仁前顔诟親 胺鹦浴鋇畝靼閹サ簟U饬礁鲅墒導噬隙際欠淺7淺:玫難桑桓鲅商傅帽冉隙嗟氖竊趺慈サ粽诟塹畝鳎硗庖桓鲅篩靜惶甘楸皇裁炊髡诟親。趺慈サ羲惶剛庑饕湍闾剛馐槭鞘裁囪櫻馐槿绾巍T诜鸾癱冉蝦笃诘難д撸僑銜赴顔诟塹畝髂玫粽庵質悄阍谧鲅簿褪悄阊Х鸾陶芾硎逼谘冉鮮屎系陌旆ǎ诙鲅桑ń蔔ǎ┦翹剛飧龆魉淖純鍪竊趺吹茫簿褪翹甘楸舊恚飧鲎純龆孕扌械娜朔淺:謾5谝桓鲅刪褪翹岡跹顔诟僑サ舳喟胧橇髌腥牡茏印5诙嗾庵盅д叨喟胧鞘艿矯擲盞撓跋欤礁龆己芎謾
br> 問:我想請問一下,首先在我們的生活中,假如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個佛教徒,如何保持一個不退的心又不是過分猛烈的精進,因爲,佛陀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了,譬如說琴弦不能太緊也不能過度松弛,那麼在這裏,我想請問,尤其現在社會環境裏,誘惑的原因又有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保持自己的精進以及心靈的放松。另外一個我曾經在想有關“空性”的表達,我在想,譬如說看一面鏡子,我們看鏡子裏的東西,應該是“空性”的,就是斷業界了,或許有人會認爲說,既然什麼都是“空性”的,就隨便它去了。我就告訴我的一些朋友說,我們照鏡子,我們應該以希望更好的樣子來看鏡子裏的東西,是more better感覺更好的。舉個比較誇張又很切身的例子,在現在青年朋友當中,經常有人認爲同性戀這種東西是一種時髦,對這種時髦的東西種有一種偏頗的知見,認爲說我們應該去追求,那麼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樣去告訴他們或者我們該怎樣認知?謝謝。
答: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個人性的問題。我覺得你在開始修持之前應該好好的去研讀,因爲好好的研讀可以作爲你修持的一個很好基礎。同時,如果談到研讀,開始最好先研讀佛所說的話,即佛經,而不要研讀後來的尤其是現代的這些作者所作的東西,如果您的問題是針對臺灣或者某一個臺灣人來問的,那麼我真的很誠懇的建議你走大乘的路子,我曾非常深入誠懇仔細的想過,這個實際對于臺灣人來說是最好的一條路。因爲大乘就像一棵樹一樣,它有很多樹葉呀等等的,金剛乘就像樹上少數開的花兒結的果實。實際我們臺灣人有很大的功德,我們有大乘的這樣一種環境。當然,下面可能是我說得比較很有些成見的看法,如果有大乘背景的一個人後來變成一個密乘的行人,這個人不管怎樣好歹還像個人的樣子,有很多一開始就跳到密宗裏的不管是道家或者是任何背景的人,這些人後來就越搞越不象話了。對于在座如果有這種大乘的行人,我也要建議各位應該去學小乘的,而不應該認爲由于發心小所以叫小乘,這種不在乎看不起的態度這是不對的。我非常高興有很多大乘的老師在各處給各種各樣的教授,甚至把電視一打開某幾個臺也在播這些,看到這個就非常高興,當然,有很多密乘的老師要到臺灣來,有很多老師要從加得滿都訂票到臺灣來都訂不到。看到這樣的事,還是比較讓人愉快的,但是看不到斯裏蘭卡和緬甸的出家人來這裏就令人悲哀,因爲不管大乘或金剛乘的行者,我們不管怎樣吹噓自己多了不得,我們都要記得小乘是佛教這棵樹的樹根,如果這棵樹根完蛋了,整棵樹都會倒下去。
第二個問題談到同性戀,我倒不覺得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如果我們說這件事情奇怪呢,其實人本來就是非常奇怪的東西,從無始以來我們作了許多奇怪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是頭腦比較清楚的一個人,你走到今天的一個百貨公司裏面就會知道人類這麼多世代以來做了多少瘋狂的事情。也許這樣講你會認爲從道德的觀念判斷也許是這個樣子,但是在這邊這點你要非常小心,你什麼東西都從道德的角度去看呢,很容易讓你自己認爲你好象高人一等,你好像比別人更清淨更聖潔這樣子。
《什麼是佛法 什麼不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