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僧伽的职志
净 慧
(1991年10月29日讲于广东丹霞山别传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这次我为了给本焕老和尚祝寿,有机会第三次来到丹霞山。每一次到丹霞山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从1951年来云门寺受戒参学,到今年整整四十年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仁化有一个丹霞山。但是由于当时这里交通不便,也没有高僧住持弘法,所以我在1987年以前没到这边来过。我在云门时听说这里只有几间很简陋、破旧的房子,住有一二位僧人,生活非常艰苦。“文化大革命”以后,本老来这里复兴这座禅宗道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可以说是平地起楼台,殿阁庄严,法相生辉,使这座古刹焕然一新。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欢喜赞叹的大事因缘。修一个庙很不容易,但是最不容易的是有众多的法师和信众云集在这里弘扬佛法,修行办道。今天的丹霞山别传寺为佛教的弘扬,为接引广大的信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各地输送僧伽人才。
我到这里来,主要是来参学的,今天晚上承蒙常住各位班首师父的慈悲,要我同大家见见面,讲几句话。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缘,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浅见贡献给各位,并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的加持。今晚讲的题目是《当代僧伽的职志》。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我觉得当代的僧伽特别是青年僧伽应有当代僧伽的职志。所谓当代,可想而知它不是清朝末年,不是民国时期,也不是“文革”以前。所谓当代,前几年说是八十年代,现在说是九十年代,因为时间总是在不断地向前推移,我们佛教的*轮也随着时代向前移动。当代青年僧伽应有的职志是什么呢
第一,要有求学的志向。因为佛教修行的过程分开来讲是四个方面,即信、解、行、证;合起来讲是两个方面,即解与行,也可以说是学与修。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僧人,一定要树立一种求学的志向。学什么呢
我们要学习佛教的经律论三藏。虽然我们这里是禅宗的道场,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尽管是“教外别传”,但它还是有一个“传”字。任何真理固然不是语言文字表达得清楚的,但是,离开了语言文字,要向别人描述真理,要想使别人懂得佛法,那也是不可能的。禅宗自己说不立文字,但是禅宗的语录比任何一个宗派的著作都多。禅宗从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他一方面强调以心传心,另外一方面也以四卷《楞伽经》作为教证。有教证,有经教作为证明,才能说明其传授是正确的。所以佛教里经常讲有行无解是盲修瞎练,有解无行是说食不饱;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解行并进,或解行相应,才是学佛者应取的态度。我们当代的青年僧伽,一定要把求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佛陀教导我们要难学能学,尽一切学;我们每天发四弘誓愿,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佛教是非常重视学的。禅宗说不立文字,《六祖坛经》有一段话可能各位都记得。六祖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用文字。“立文字”和“用文字”意思是不同的。所谓立文字,就是一种障,一种执着,就是把文字当做真理本身。或者象禅宗讲的用手指月,是叫你因指见月,如果你执指为月那就错了,那就是一种障。“指”是什么昵
可以理解为教义或方法;“月”是什么呢
“月”可以理解为真理、真如、佛性,所谓见月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因指见月,由解起行,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用“是什么呢?禅宗讲不立文字,但要用文字,“用”就是方便,就是智慧。“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有方便才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成就广大佛事。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注意求学,要精通经教。
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佛的人求学最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通过对经论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因为我们都是出家人,都有正信,所以才出家。但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的正信不断地得到巩固。二是要通过对经论的学习树立我们的正见。正见是什么呢
正见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般若,离开了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八正道第一个正道就是“正见”。六度中般若度虽是在最后,但它是统帅。通过学习经教,可以坚定、巩固我们的正信和正见。我们能正信三宝,正信因果,正信业果轮回,这就是正见。求学的目的就是要坚定正信,树立正见。
第二,要有求道的决心。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道,为了求解脱。求道就是实践或者修行。因为佛陀说的法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它对我们佛教徒来讲,佛法是修行的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当前最流行的有三个法门:一禅宗,二净土,三密宗;还有律宗。作为戒律,不管你修行哪一个法门,戒律是基础。虽然有一个律宗,那仅仅是就研究的重点而言。每一个宗派都要以戒为基础,每一个宗派修学的内容都不外戒定慧三学。丹霞山别传寺是禅宗道场。关于禅宗的修持方法,本老和各位班首师父一定开示过很多,我由于长年从事于佛教文化工作,接触文字比较多,真正静下来修行坐禅的时间不多,所以有关参禅的具体方法我就不讲了。修行求道,首先要有一个正行,没有正行就会是盲修瞎炼。什么是正行呢
在正见的指导之下修行才是正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佛法的正确理解,才会有正确的实践。所谓正行既是方法问题,也是修行的过程。修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要发长远心。我们在发四弘誓愿时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显教讲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可见修行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接受时间的考验,永远向道,以正确的修行方法来达到我们成佛的目的。有了正行,有了正确的修行方法,就会产生正受。正受是我们修行的实际体验。这种体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昨天,我在这里给各位讲过“赵州茶”的公案。学人请赵州禅师开示佛法,赵州就叫他“喫茶去”。因为佛法的真实受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要得到佛法的受用,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验。赵州茶就是讲的这种正受。正受是我们修行的实际成果,也是正行的结果。没有正行就不可能有正受。修行得不到正受,修行不能安住正受,就有可能走火入魔。正受的感受可以用“轻安明净”四个字来概括。有了正受才能进入层层增进的禅定境界。我1951年在云门寺参加禅七,看到个别人修行不得法,走火入魔,而且有很多变态的行为,那就不是正受,是一种入魔的境界。正受,怎样才能获得呢
靠正行。有一点需要说明:在修行中会出现各种境界,比如见光见花,见到佛菩萨的形象;也可能看到不好的境界。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正受呢
这就要靠我们用正见来观照,也就是禅宗讲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不要着相。这是禅宗的立场,禅宗的方法。净土宗与此不同。《阿弥陀经》等说要见到好相,才是修行得益的证明。我觉得不管是修净土也好,修禅宗也好,见到好相要有法忍,没有法忍就可能会走火入魔。因为好相有时是我们修行的感应,佛菩萨的加持;有时可能是魔王的干扰。魔王也会变作佛菩萨的形象来干扰修行的人。为什么呢
因为一人修行得解脱,就少了一个魔子魔孙。那就是说,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有这些境界出现,都要以般若正见一眼觑破,不为其所转。如何看待修行中出现的境界,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现在练气功的人极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见到了一点好的境界就高兴,见到了不好的境界又害怕,结果走火入魔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因为境界这一关突不破。真正修行的人突破了这一关以后,真实的正受就会现前。当然,即使是像这样一些稀松平常的小境界,也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只有真正勇猛精进用功的人才会遇到。学佛的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法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修行是否得法、用功是否对路呢
我觉得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轻安明净”四个字来衡量。“轻安”:我们的身体是粗重还是轻安
“明净”:我们心地是明净还是昏沉
如果我们的身心达到了“轻安明净”的境界,而且这种境界、这种层次在不断地增胜,那就说明我们的修行方法对路了。
作为我们当代的青年僧伽应该有求学的志向,应该有求道的志向。这两方面都是侧重于自利的;而我们出家修行、出家学佛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第三,要在求学、求道的基础上弘法利生,因为出家人的职责就是要弘法利生。这里经常放《焰口》,《焰口》上的僧宝赞说僧伽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弘法利生是僧人的天职。假使没有人弘法的话,我们怎么会知道学佛、知道出家!佛法有人弘扬,大家才有接触佛法的机会和因缘。我们有机会出家学佛,得到了佛法的好处,得到了佛法的受用,就不能忘记那些还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更重要的是佛法要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不能让佛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了,或者减弱了佛法的生命力。我们要不断地增强佛法的生命力,要推动这个*轮不断地向前,让*轮常转。所谓*轮常转,不是它自己转,要靠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用弘扬佛法的实际行动来推动这个*轮向前转动。怎样弘法呢
我想讲三点。
一是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个优良传统包括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优良的传统我们都要继承下来。照这样说,是不是佛教也有不优良的东西呢
应该说佛法本身是至善至美的,没有不优良的东西;但是佛法是在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过来的,它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留下不同时空的烙印,难免有一些附着的东西,附着的成份。对于那些附着在佛法身上的东西,我们应该用正见、用般若去鉴别;用佛法的“法印”、“观机逗教”、“契理契机”这样一些原则来加以鉴别;把“契理契机”的优良传统继承…
《当代僧伽的职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