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僧伽的職志

  當代僧伽的職志

  淨 慧

  (1991年10月29日講于廣東丹霞山別傳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這次我爲了給本煥老和尚祝壽,有機會第叁次來到丹霞山。每一次到丹霞山來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從1951年來雲門寺受戒參學,到今年整整四十年了。從那個時候起我就知道仁化有一個丹霞山。但是由于當時這裏交通不便,也沒有高僧住持弘法,所以我在1987年以前沒到這邊來過。我在雲門時聽說這裏只有幾間很簡陋、破舊的房子,住有一二位僧人,生活非常艱苦。“文化大革命”以後,本老來這裏複興這座禅宗道場。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可以說是平地起樓臺,殿閣莊嚴,法相生輝,使這座古刹煥然一新。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歡喜贊歎的大事因緣。修一個廟很不容易,但是最不容易的是有衆多的法師和信衆雲集在這裏弘揚佛法,修行辦道。今天的丹霞山別傳寺爲佛教的弘揚,爲接引廣大的信衆,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也在不斷地向各地輸送僧伽人才。

  我到這裏來,主要是來參學的,今天晚上承蒙常住各位班首師父的慈悲,要我同大家見見面,講幾句話。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緣,我願意把我的一些淺見貢獻給各位,並希望能夠得到各位的加持。今晚講的題目是《當代僧伽的職志》。

  我想從叁個方面來講這個問題。我覺得當代的僧伽特別是青年僧伽應有當代僧伽的職志。所謂當代,可想而知它不是清朝末年,不是民國時期,也不是“文革”以前。所謂當代,前幾年說是八十年代,現在說是九十年代,因爲時間總是在不斷地向前推移,我們佛教的*輪也隨著時代向前移動。當代青年僧伽應有的職志是什麼呢

  

  第一,要有求學的志向。因爲佛教修行的過程分開來講是四個方面,即信、解、行、證;合起來講是兩個方面,即解與行,也可以說是學與修。特別是年青一代的僧人,一定要樹立一種求學的志向。學什麼呢

  我們要學習佛教的經律論叁藏。雖然我們這裏是禅宗的道場,禅宗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禅宗盡管是“教外別傳”,但它還是有一個“傳”字。任何真理固然不是語言文字表達得清楚的,但是,離開了語言文字,要向別人描述真理,要想使別人懂得佛法,那也是不可能的。禅宗自己說不立文字,但是禅宗的語錄比任何一個宗派的著作都多。禅宗從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他一方面強調以心傳心,另外一方面也以四卷《楞伽經》作爲教證。有教證,有經教作爲證明,才能說明其傳授是正確的。所以佛教裏經常講有行無解是盲修瞎練,有解無行是說食不飽;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解行並進,或解行相應,才是學佛者應取的態度。我們當代的青年僧伽,一定要把求學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佛陀教導我們要難學能學,盡一切學;我們每天發四弘誓願,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佛教是非常重視學的。禅宗說不立文字,《六祖壇經》有一段話可能各位都記得。六祖說:“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並不等于不用文字。“立文字”和“用文字”意思是不同的。所謂立文字,就是一種障,一種執著,就是把文字當做真理本身。或者象禅宗講的用手指月,是叫你因指見月,如果你執指爲月那就錯了,那就是一種障。“指”是什麼昵

  可以理解爲教義或方法;“月”是什麼呢

  “月”可以理解爲真理、真如、佛性,所謂見月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因指見月,由解起行,這兩者是不可偏廢的。“用“是什麼呢?禅宗講不立文字,但要用文字,“用”就是方便,就是智慧。“善知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爲佛事。”有方便才能弘揚佛法,廣度衆生,成就廣大佛事。所以我們出家人要注意求學,要精通經教。

  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呢

  學佛的人求學最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要通過對經論的學習堅定我們的正信。因爲我們都是出家人,都有正信,所以才出家。但要使正信不斷加強和堅定,那就要通過對經教的學習,通過對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夠使我們的正信不斷地得到鞏固。二是要通過對經論的學習樹立我們的正見。正見是什麼呢

  正見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因爲一切法門都離不開般若,離開了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八正道第一個正道就是“正見”。六度中般若度雖是在最後,但它是統帥。通過學習經教,可以堅定、鞏固我們的正信和正見。我們能正信叁寶,正信因果,正信業果輪回,這就是正見。求學的目的就是要堅定正信,樹立正見。

  第二,要有求道的決心。我們出家的目的就是爲了求道,爲了求解脫。求道就是實踐或者修行。因爲佛陀說的法不僅僅是一門知識,它對我們佛教徒來講,佛法是修行的法門。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當前最流行的有叁個法門:一禅宗,二淨土,叁密宗;還有律宗。作爲戒律,不管你修行哪一個法門,戒律是基礎。雖然有一個律宗,那僅僅是就研究的重點而言。每一個宗派都要以戒爲基礎,每一個宗派修學的內容都不外戒定慧叁學。丹霞山別傳寺是禅宗道場。關于禅宗的修持方法,本老和各位班首師父一定開示過很多,我由于長年從事于佛教文化工作,接觸文字比較多,真正靜下來修行坐禅的時間不多,所以有關參禅的具體方法我就不講了。修行求道,首先要有一個正行,沒有正行就會是盲修瞎煉。什麼是正行呢

  在正見的指導之下修行才是正行。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佛法的正確理解,才會有正確的實踐。所謂正行既是方法問題,也是修行的過程。修行是一個長遠的過程,要發長遠心。我們在發四弘誓願時說:“煩惱無盡誓願斷。”顯教講修行成佛要經曆叁大阿僧祗劫,可見修行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接受時間的考驗,永遠向道,以正確的修行方法來達到我們成佛的目的。有了正行,有了正確的修行方法,就會産生正受。正受是我們修行的實際體驗。這種體驗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昨天,我在這裏給各位講過“趙州茶”的公案。學人請趙州禅師開示佛法,趙州就叫他“喫茶去”。因爲佛法的真實受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要得到佛法的受用,只有親身去實踐、去體驗。趙州茶就是講的這種正受。正受是我們修行的實際成果,也是正行的結果。沒有正行就不可能有正受。修行得不到正受,修行不能安住正受,就有可能走火入魔。正受的感受可以用“輕安明淨”四個字來概括。有了正受才能進入層層增進的禅定境界。我1951年在雲門寺參加禅七,看到個別人修行不得法,走火入魔,而且有很多變態的行爲,那就不是正受,是一種入魔的境界。正受,怎樣才能獲得呢

  靠正行。有一點需要說明:在修行中會出現各種境界,比如見光見花,見到佛菩薩的形象;也可能看到不好的境界。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如何保持正受呢

  這就要靠我們用正見來觀照,也就是禅宗講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都不要著相。這是禅宗的立場,禅宗的方法。淨土宗與此不同。《阿彌陀經》等說要見到好相,才是修行得益的證明。我覺得不管是修淨土也好,修禅宗也好,見到好相要有法忍,沒有法忍就可能會走火入魔。因爲好相有時是我們修行的感應,佛菩薩的加持;有時可能是魔王的幹擾。魔王也會變作佛菩薩的形象來幹擾修行的人。爲什麼呢

  因爲一人修行得解脫,就少了一個魔子魔孫。那就是說,不管你是念佛還是參禅,有這些境界出現,都要以般若正見一眼觑破,不爲其所轉。如何看待修行中出現的境界,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現在練氣功的人極感興趣的問題,他們見到了一點好的境界就高興,見到了不好的境界又害怕,結果走火入魔的人比比皆是。這就是因爲境界這一關突不破。真正修行的人突破了這一關以後,真實的正受就會現前。當然,即使是像這樣一些稀松平常的小境界,也不是人人都能獲得的,只有真正勇猛精進用功的人才會遇到。學佛的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法門,用什麼標准來衡量我們的修行是否得法、用功是否對路呢

  我覺得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輕安明淨”四個字來衡量。“輕安”:我們的身體是粗重還是輕安

  “明淨”:我們心地是明淨還是昏沈

  如果我們的身心達到了“輕安明淨”的境界,而且這種境界、這種層次在不斷地增勝,那就說明我們的修行方法對路了。

  作爲我們當代的青年僧伽應該有求學的志向,應該有求道的志向。這兩方面都是側重于自利的;而我們出家修行、出家學佛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要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第叁,要在求學、求道的基礎上弘法利生,因爲出家人的職責就是要弘法利生。這裏經常放《焰口》,《焰口》上的僧寶贊說僧伽是以“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弘法利生是僧人的天職。假使沒有人弘法的話,我們怎麼會知道學佛、知道出家!佛法有人弘揚,大家才有接觸佛法的機會和因緣。我們有機會出家學佛,得到了佛法的好處,得到了佛法的受用,就不能忘記那些還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更重要的是佛法要一代一代流傳下去,不能讓佛法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失傳了,或者減弱了佛法的生命力。我們要不斷地增強佛法的生命力,要推動這個*輪不斷地向前,讓*輪常轉。所謂*輪常轉,不是它自己轉,要靠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用弘揚佛法的實際行動來推動這個*輪向前轉動。怎樣弘法呢

  我想講叁點。

  一是我們要很好地繼承佛教的優良傳統,並使之發揚光大。這個優良傳統包括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優良的傳統我們都要繼承下來。照這樣說,是不是佛教也有不優良的東西呢

  應該說佛法本身是至善至美的,沒有不優良的東西;但是佛法是在過去二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發展過來的,它在傳播的過程中難免留下不同時空的烙印,難免有一些附著的東西,附著的成份。對于那些附著在佛法身上的東西,我們應該用正見、用般若去鑒別;用佛法的“法印”、“觀機逗教”、“契理契機”這樣一些原則來加以鑒別;把“契理契機”的優良傳統繼承…

《當代僧伽的職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