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僧伽的職志▪P2

  ..續本文上一頁下來,有些東西則可存而不論。

  二是要適應時代。只講繼承傳統,不考慮現實社會的具體情況,法不當機,佛法就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多方面的知識,要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需要什麼,應該怎樣將佛法來回饋我們這個時代的芸芸衆生。所謂適應包括對根基的了解和弘法方式方法的選擇,我們在弘法中往往因爲法不當機,而影響到佛法傳播的效果,如果有好的方法,說法當機,那麼聽法的人就喜歡聽,喜歡接近你。當然,所謂適應不僅是個方法問題,還應包括弘法的內容。佛法既是超時空的,也是不離時空的。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弘揚佛法,必須根據不同時空的具體情況,對弘法的內容作必要的調整,對弘法的手段作精心的選擇,這樣才能使佛日增輝,*輪常轉。這個問題我今天不能展開來講。總之,在我們這個時代弘法必須適應這個時代衆生的根機。用佛法的話來說,所謂繼承傳統和適應時代,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一個弘法者只有做到了這兩條,才算具備了弘法的基本條件。

  弘法的第叁點就是要做與社會溝通的工作。爲什麼要做溝通的工作呢

  因爲近四十多年來,佛教和社會的隔膜太深了。人們對于佛教感到陌生,對佛法的了解,有的是等于零,有的是絕對的誤解或絕對的歪曲。要糾正人們對佛教的誤解和歪曲,就是要靠我們不斷地來做各種溝通的工作。怎樣溝通

  一是用語言,二是用文字,叁是靠我們的行動。說來說去,還是離不開語言文字。語言,要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講佛法;文字,要用現代人看得懂的文字寫佛教文章;行動,僧人要以身作則地體現佛教濟世救人的精神。光是文言文,光是照佛經來念,人家照樣不懂,照樣達不到溝通的目的;即使語言文字的溝通過了關,佛教徒自己只說不行也達不到溝通的目的。所以要善巧說法,把佛教原來的語言文字通過自己的修行體驗加以消化,再用大衆能夠了解的話說出來,這樣,弘法才有好的效果。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我們初進佛門的時候,聽到老法師用很古老的語言講很深奧的道理,簡直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所以,溝通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不講究方式方法就溝通不了。我們要同哪些方面進行溝通呢

  一是佛教如何與社會來溝通,讓社會上的人士能夠比較正確地理解佛教;第二是與政府的有關部門溝通,主要是宗教部門、統戰部門等。要與這些部門溝通,要求他們按照佛教固有的規律和特色來進行管理。我們要耐心地向政府主管部門的幹部介紹、解釋佛教的教義,說明佛法對社會、對人生具有積極的意義,佛法能夠起到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門對佛教進行行政管理,一定要根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精神把佛教的特色突出出來;不顧佛教自身的規律和特色的管理,就可能適得其反。我們還要同其他的有關機關團體進行溝通。像丹霞山別傳寺這樣的寺院雖然位于山區,但是每天要接觸成千上萬來自各個階層的人士。如果佛法的精神,戒定慧的精神在我們每個出家人身上體現得非常充分,就會給人一種莊嚴的印象,這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溝通。如果戒定慧在我們身上體現得不充分,或者由于某一個僧人一時的失檢,佛教的精神在我們身上體現不出來,就會使世人對佛教進一步産生誤解,甚至使佛教受到更大歪曲、受到玷汙,那我們就要背因果了。這是用我們的行動來進行溝通,叫做以身作則;這種溝通是沒有語言的。總之,我們弘揚佛法要繼承佛教的優良傳統,要適應時代的潮流,要與社會各個方面進行溝通。這樣,我們的弘法利生工作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想附帶地講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今天寺廟的形象問題。從世界範圍來說,我們所處的是信息時代;從我們國家的體製來說,我們是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社會主義也好,信息時代也好,都說明我們所處的不是封閉型的時代,而是開放型的時代,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斷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我們要特別注意我們寺廟的形象,寺廟的形象如何,它直接影響到佛教的形象,也直接影響到佛教是否能夠發揮其正面作用。佛教的作用就是要啓迪智慧,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要使寺廟發揮這種正面的作用,就要注意寺廟的氣氛。什麼氣氛呢

  一是宗教氣氛,可以叫做“道風”;一是文化氣氛,可以叫做“學風”現在人們提到佛教,動不動就批評佛教是“封建迷信”。這頂封建迷信的帽子固然是社會對佛教不了解、對佛教有偏見所造成的,但是不是也與寺廟的形象不莊嚴有關呢

  我想這種責任我們是無法推卸的。我們的寺廟有不少不符合佛教精神的設施和活動,我們的寺廟大多缺少宗教氣氛和文化氣氛,沒有形成穩定、紮實的學風和道風,這就難怪人家批評我們。如果把社會對我們的批評作爲鞭策我們進步的一種力量,認真把寺廟管理好,使我們的寺廟既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又保持清淨高雅的文化氣氛,而且使兩者很好結合起來、統一起來,那麼我們寺廟的形象就能改善,就能使其對社會、對人心發揮陶冶和淨化的作用,從而改變人們對佛教的觀感,走出歪曲佛教的誤區。宗教氣氛與文化氣氛的結合,學風和道風的統一,不是平白無故或輕而易舉就能形成的,要從我們出家人,特別是主持寺廟、管理寺廟的出家人重視教義的研究、重視佛教文化的發揚做起。假使我們的寺廟具有較濃厚的宗教氣氛和文化氣氛,我們僧人具有較好的學風和道風,這樣就能夠改變世人對我們佛教的誤解,就能使佛教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一個寺廟有道風就能滿足人們求道的需要,有學風就能滿足人們求學的需要,這樣就能使佛教的*輪不斷地向前轉動。寺廟要做到有學風、有道風,我曾經有這麼一個設想:叢林要學院化,學院要叢林化。叢林和佛學院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修道場所,要使他們在互補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就是說叢林本身是以修行爲主的場所,要養成重視學習的風氣,把佛學院的學風引進到叢林裏來,使叢林學院化;佛學院是以學習爲主的場所,往往容易忽視修持的重要性,應該把叢林的道風引進到佛學院裏來,使學院叢林化。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再加上一上僧尼知識化,那麼我們當代的僧伽的職志就能比較完整的體現出來,整個佛教的形象也將隨之而大大改觀。

  總的來講,我覺得我們當代青年僧伽應在求學中堅定正信,樹立正見;在求道中堅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弘法利生中繼承傳統,適應時代,溝通社會,服務人群,住持正法。

  謝謝各位。

  (何明乾、黃明彥根據錄音整理)

  

  

  

《當代僧伽的職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