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当代僧伽的职志▪P2

  ..续本文上一页下来,有些东西则可存而不论。

  二是要适应时代。只讲继承传统,不考虑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法不当机,佛法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将佛法来回馈我们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所谓适应包括对根基的了解和弘法方式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弘法中往往因为法不当机,而影响到佛法传播的效果,如果有好的方法,说法当机,那么听法的人就喜欢听,喜欢接近你。当然,所谓适应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还应包括弘法的内容。佛法既是超时空的,也是不离时空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弘扬佛法,必须根据不同时空的具体情况,对弘法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对弘法的手段作精心的选择,这样才能使佛日增辉,*轮常转。这个问题我今天不能展开来讲。总之,在我们这个时代弘法必须适应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用佛法的话来说,所谓继承传统和适应时代,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一个弘法者只有做到了这两条,才算具备了弘法的基本条件。

  弘法的第三点就是要做与社会沟通的工作。为什么要做沟通的工作呢

  因为近四十多年来,佛教和社会的隔膜太深了。人们对于佛教感到陌生,对佛法的了解,有的是等于零,有的是绝对的误解或绝对的歪曲。要纠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和歪曲,就是要靠我们不断地来做各种沟通的工作。怎样沟通

  一是用语言,二是用文字,三是靠我们的行动。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讲佛法;文字,要用现代人看得懂的文字写佛教文章;行动,僧人要以身作则地体现佛教济世救人的精神。光是文言文,光是照佛经来念,人家照样不懂,照样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即使语言文字的沟通过了关,佛教徒自己只说不行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所以要善巧说法,把佛教原来的语言文字通过自己的修行体验加以消化,再用大众能够了解的话说出来,这样,弘法才有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初进佛门的时候,听到老法师用很古老的语言讲很深奥的道理,简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所以,沟通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讲究方式方法就沟通不了。我们要同哪些方面进行沟通呢

  一是佛教如何与社会来沟通,让社会上的人士能够比较正确地理解佛教;第二是与政府的有关部门沟通,主要是宗教部门、统战部门等。要与这些部门沟通,要求他们按照佛教固有的规律和特色来进行管理。我们要耐心地向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部介绍、解释佛教的教义,说明佛法对社会、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佛法能够起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对佛教进行行政管理,一定要根据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精神把佛教的特色突出出来;不顾佛教自身的规律和特色的管理,就可能适得其反。我们还要同其他的有关机关团体进行沟通。像丹霞山别传寺这样的寺院虽然位于山区,但是每天要接触成千上万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士。如果佛法的精神,戒定慧的精神在我们每个出家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就会给人一种庄严的印象,这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沟通。如果戒定慧在我们身上体现得不充分,或者由于某一个僧人一时的失检,佛教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体现不出来,就会使世人对佛教进一步产生误解,甚至使佛教受到更大歪曲、受到玷污,那我们就要背因果了。这是用我们的行动来进行沟通,叫做以身作则;这种沟通是没有语言的。总之,我们弘扬佛法要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要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沟通。这样,我们的弘法利生工作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想附带地讲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寺庙的形象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我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从我们国家的体制来说,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也好,信息时代也好,都说明我们所处的不是封闭型的时代,而是开放型的时代,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寺庙的形象,寺庙的形象如何,它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形象,也直接影响到佛教是否能够发挥其正面作用。佛教的作用就是要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祥和社会。要使寺庙发挥这种正面的作用,就要注意寺庙的气氛。什么气氛呢

  一是宗教气氛,可以叫做“道风”;一是文化气氛,可以叫做“学风”现在人们提到佛教,动不动就批评佛教是“封建迷信”。这顶封建迷信的帽子固然是社会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有偏见所造成的,但是不是也与寺庙的形象不庄严有关呢

  我想这种责任我们是无法推卸的。我们的寺庙有不少不符合佛教精神的设施和活动,我们的寺庙大多缺少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没有形成稳定、扎实的学风和道风,这就难怪人家批评我们。如果把社会对我们的批评作为鞭策我们进步的一种力量,认真把寺庙管理好,使我们的寺庙既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又保持清净高雅的文化气氛,而且使两者很好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那么我们寺庙的形象就能改善,就能使其对社会、对人心发挥陶冶和净化的作用,从而改变人们对佛教的观感,走出歪曲佛教的误区。宗教气氛与文化气氛的结合,学风和道风的统一,不是平白无故或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要从我们出家人,特别是主持寺庙、管理寺庙的出家人重视教义的研究、重视佛教文化的发扬做起。假使我们的寺庙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我们僧人具有较好的学风和道风,这样就能够改变世人对我们佛教的误解,就能使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个寺庙有道风就能满足人们求道的需要,有学风就能满足人们求学的需要,这样就能使佛教的*轮不断地向前转动。寺庙要做到有学风、有道风,我曾经有这么一个设想:丛林要学院化,学院要丛林化。丛林和佛学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修道场所,要使他们在互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是说丛林本身是以修行为主的场所,要养成重视学习的风气,把佛学院的学风引进到丛林里来,使丛林学院化;佛学院是以学习为主的场所,往往容易忽视修持的重要性,应该把丛林的道风引进到佛学院里来,使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再加上一上僧尼知识化,那么我们当代的僧伽的职志就能比较完整的体现出来,整个佛教的形象也将随之而大大改观。

  总的来讲,我觉得我们当代青年僧伽应在求学中坚定正信,树立正见;在求道中坚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弘法利生中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沟通社会,服务人群,住持正法。

  谢谢各位。

  (何明乾、黄明彦根据录音整理)

  

  

  

《当代僧伽的职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