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制生活▪P8

  ..续本文上一页尼,应该尊敬上座,具足戒超过二十夏称为上座,上座之中,尚有先后,差一夏、差一月、差一日,乃至差一根针影的时间,便成先后,如果两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受戒,那就根据各自得戒和尚的戒腊分先后,如果得戒和尚戒腊相同,那就根据两人自己的生年大小而分先后。其它的比丘及比丘尼,乃至沙弥尼,都以同样的方法,各自分别先后序次。所以,两个初次相见的出家人,第一件事,就是互问戒腊先后(不是生辰大小),以便序次尊礼。如果在大场合下,人太多,事太忙的时候,除了九众应该依次分区就位,除了最上面的八个位置,必须留着给耆宿上座之外,其余的就不必互问,也不必序次了。

  

  至于在家弟子,也是根据皈戒的迟早与多少而分先后等次。在家戒之中,以菩萨戒的位次最高,五戒其次,五戒又分满分(全持五条──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多分(持四戒或三戒)、少分(仅持二戒或一戒)的不同,满分为上,少分为次,最次的是仅受三皈的在家女性。但在菩萨戒、五戒、三皈之中,均有各自的先后次第,可以比照比丘的方法各自序别。

  

  菩萨戒是通出家与在家的,所以菩萨比丘(尼)也可以同菩萨优婆塞(夷)在一处诵(菩萨)戒布萨,比丘若先受菩萨戒,再受比丘戒,在菩萨的场合,仍用菩萨戒腊,若先受比丘戒再受菩萨戒,比丘戒的戒腊,也即变成菩萨戒的戒腊,如果戒腊不够居士的多,便应处于居士之下,但此仅限菩萨诵戒布萨的场合,除此之外,在家菩萨不得与出家人争序次,因在九众佛子的等次之中,菩萨没有位次,若到圣位菩萨,他们随类应化,所以无法固定菩萨的位次。

  

  在家弟子,进入佛教集会的场合,均应拋下家庭的辈分、社会的阶级、职业的尊卑,以及知识的高低,均应根据皈戒的上下先后而序次第。如果离开教内的集会场合,父是父、子是子、师是师、弟是弟、长官是长官、属下是属下、主人是主人、仆人是仆人,一切均应如常如俗,不得颠倒。既不可不尊佛教的伦理,也不可混乱了世俗的伦理。

  

  出家人,对于未曾信佛的俗人,可以相迎并请坐,对于已经信佛的俗人,可以请坐而不必相迎;对于自己的出家弟子或出家的晚辈,不必相迎也不必请坐。前者是随俗,以期引俗化俗;后者是尊制,并且尊法尊长。

  

  在家弟子除了恭敬三宝,不得希望或要求出家人的殷勤奉迎与下心接待。否则,信佛供僧是为求福,这样一来,反而损福了。

  

  

  

  比丘尼与八敬法

  

    当初佛的姨母婆阇波提夫人(即大爱道)要求出家的时候,佛陀没有允许,经过阿难尊者的再三向佛陀代为请求,佛陀便为出家尼众,制定了八种不可违法,因为皆是规定尼众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后人称之为八敬法。这是多数人所知道的事。

  

  实际上,真正实践八敬法的比丘尼,在中国是少见的,能够知道八敬法之胜义的比丘尼,更是少之又少了。同时,中国佛教的环境中,即使希望履行八敬法,也是不能全部如愿的,律中的八敬法与《大爱道比丘尼经》中的八敬法,略有不同,现在我们试看《四分律》中所载八敬法的内容:1.百岁尼要礼初夏比丘足;2.不骂比丘,不谤比丘;3.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4.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于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为之授戒);5.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6.每半个月须求比丘教诫;7.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为便于请求教诫故);8.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看了八敬法的内容,我们颇为慨叹。在此八法之中,即使最最知律持律的比丘尼,在中国佛教的环境内,充其量,只能做到前面的一、二、三条,其余的就没法实践了。在南传及藏传佛教,因为比丘尼的法统失传了,故干脆也没有比丘尼了。在中国的大乘佛教,比丘尼在二部僧中受戒的法统,早就失传了(也很难查出中国的比丘尼是否曾经有过二部僧中受戒的实例),但是今天的台湾,比丘尼的数字,远较比丘为多!佛制女众出家,应向尼众求度,男众则非菩萨阿罗汉,不足度尼,目的是要维护尼众僧团的法统。至于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的四条,因为中国佛教殊少实行羯磨法,也殊少遵制安居,故也无从做到了。

  

  但是,最可叹的,有些自以为是的比丘,竟以八敬法的理由,作为压制尼众、驱策尼众的借口。我曾听说有一位比丘,到尼寺中去挂单,尼众们只留了他一晚,并且也没有做到恭敬礼拜的要求。那位比丘便声色俱厉地诃责尼众,说她们不懂八敬法。

  

  佛教中产生这种现象,确实令人遗憾!比丘尼们,见了比丘,为什么不知道恭敬礼拜呢?比丘为什么又会无缘无故地到尼寺中去挂单呢?

  

  佛制的规定,未曾得到比丘尼的邀请,便往尼寺说法,乃是犯戒的行为。同时,即使得到了比丘尼的请求教诫,还得由僧团大众审查一下你的资格,共有十项标准,称为比丘教尼的十德,其中最明显的两项,便是精通熟习二部(比丘、比丘尼)律,并且要有二十岁以上的戒腊。

  

  虽然今日的中国佛教,不能事事讲规矩,但也应该识得大体才好。比丘尼不得轻视比丘,比丘也不得以八敬法来压抑比丘尼,否则的话,彼此都是罪过!

  

  

  

  

  关于女尼的称呼

  

    现在的佛教徒们,对于尼众及妇女的称呼,都是随俗的。律中对此究竟如何,那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对于在家妇女,信了佛的,多半被称为女居士,对未信的,便随俗而称太太、夫人、小姐,乃至对于受了三皈的妇女,往往也用随俗的称呼。

  

  对于出家的尼众,在背后文明的称呼是比丘尼,随俗的称呼是尼姑;在大陆上,当面的客气称呼是师太,普通的称呼是师姑或尼姑;如果对全体,通常是称为尼众。

  

  在中国的唐朝,也有称尼寺的寺主为和尚的。实则凡是戒腊十二夏以上并有资格剃度女弟子的比丘尼,都可称为尼和尚,若不为之授戒,仍不得称为和尚。在台湾,出家的男女二众,一天天地多了起来,尼众与男众之间的称呼问题,虽然大家不懂,但也并不感到困难,客气点的,称为某某法师,普通的便称某师,对集体的称呼,便是尼众或比丘尼们。

  

  其实,这与律中的称呼法是颇有出入的。律中的出家人称呼在家妇女,有四种:一是姊,二是妹,三是姊妹,四是居士妇。试举例如下:

  

  《鼻奈耶》卷三:「时,有诸妇女白比丘言:『诸严贤等,渡我等(过江)。』诸比丘答:『诸姊当知,世尊不许得渡女人。』」

  

  《鼻奈耶》卷三:「时,尊者阿难行路,中道焦渴,彼中道有旃荼罗女名

  吉蹄,于井汲水。时,阿难诣井乞水,语:『大妹,我今须水,施我少水。』」

  

  《鼻奈耶》卷九:「尊者阿那律,即往此(寡妇)家语言:『大妹,此间得住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一:「乃至为女说法,自赞其身:『姊妹,此是第一供养中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九:「若复苾刍从非亲居士居士妇乞衣,除余时,泥萨祇波逸底迦。」

  

  这是随便举了五个例子,事实上在律中,出家人对于在家妇女,通常都用这四种称谓。对年较长的称大姊,年较小的称大妹,看不出年岁的便称姊妹,这个姊妹,在梵文的意义,可能跟英文的sister是类似的,可以作为姊姊,亦可作为妹妹。至于居士妇,是指居士的妻子,但也可以解作女居士。这可与比丘及比丘尼,沙弥及沙弥尼,优婆塞及优婆夷,看成同一类型。

  

  再说对于尼众的称谓,那就比较复杂了。大略有两类:

  

  第一类:1.姊,2.妹,3.姊妹。这三种是尼众对尼众的称呼,也是比丘对尼众的称呼。

  

  第二类:1.阿姨,2.阿夷,3.阿利夷,4.阿离移迦。这四种是俗人或外人对于出家人通用的称呼。

  

  在比丘尼的羯磨法中,都是用的「诸大姊听」。

  

  《鼻奈耶》卷七:「难陀告诸比丘尼:『与汝说法,善思念之。云何诸妹眼有常无常耶?……。』」

  

  但是,比丘称呼尼众为妹是不寻常的,称呼为姊妹是寻常的。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时难铎迦告诸苾刍尼卅:『我今为诸姊妹,说问答法门。』」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一:「(吐罗难陀尼,故恼迦摄波)迦摄波卅:『姊妹,汝无过犯。』」

  

  至于第二类的四种称谓,都是梵文的音译,而且是属于同一个梵文单字的同音异译,它是尊者或圣者的意思,是对于出家人的一种尊称,通常是由俗人用来称呼尼众的,但也间或有比丘用来称呼尼众。这是无可厚非的,比丘尼对于比丘的称谓,通常都是用圣者与尊者的。

  

  在《四分律》中称阿夷,或用阿姨,因而有人以为这是效法佛陀对于大爱道的称呼,所以比丘称尼为阿姨。实际上这是无稽的,律中规定,出家人不得再以俗时称谓呼其俗亲,乃至父母,也都要改口称居士,何以佛陀反而对于大爱道的称呼仍不改口?所以蕅益大师也以为阿姨便是阿利夷,是尊者的意思。

  

  《摩诃僧祇律》用阿利夷。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一:「有婆罗门居士等至苾刍所问言:『阿离耶,今是何日?』」这个阿离耶是称呼比丘的,但与称阿利夷是同一意义。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二,有一苾刍见苾刍尼来,便称「阿离移迦」,这又是阿离耶的相同称呼了。

  

  比丘称尼众,从律中的用法来看,用圣者或尊者之处,通常是对高年、智能、福德的上座尼或罗汉尼称呼的,对于一般的尼众,便以姊妹称呼。在印度,不论…

《律制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比较宗教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