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便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知道乌龟虽然笨拙,完全不是兔子的对手,然而勤能补拙,锲而不舍的结果,最后竟能击败骄傲自满、聪明自误的兔子。“愚公移山”寓言中的愚公也以最大的恒心和毅力终于铲平了一座挡路的大山,而造福了无数的村民与后代的子孙。前往西域取经的玄奘,更是事在人为,有志竟成的最佳范例。
因此一个人只要有抱负、有信心、有毅力,不断克服目前的困境,并多做一些有益社会人群的事,那么在自助与天助的配合下必是可以开拓光明的前程。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以“天意如此”“命中注定”或“因果使然”来自我安慰,那么这种“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宿命论所造成的“因”当然只好任凭命运的摆布。因此千万不要误会因果完全是不可抗力的,是无可改变的作用,而应该多多注意“人定可以胜天”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之难亦有成功之日,这种积极乐观的一面。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命运摆布下的可怜虫。
佛教的平等观
世间所谓平等的意义,是狭小的,枝末的,仅仅只讲到政治地位的平等,经济地位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不讲究彻底的平等,人生来就有很多的差别,论家世、论相貌、论品行、论智慧、论体格,就有贵贱、美丑、刚柔、智愚、强弱之分,根本就不能平等,但就佛教的教义说,这不过是假相的差别,论其理体,实是彻底的平等,所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佛教所以说平等,不是局部的,乃是全面的平等,不单说人与人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与动物,人与天神鬼狱都是平等的;不单说有情平等,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与色法,因法与果法,无不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本性,起颠倒邪见,遂妄见种种差别,实则各各本性依然平等,未尝改变,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全部教义皆从此流出。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而有些人却毫无作用,根本没有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是一般公认的现象,并没有错。问题乃是在一个人所做所为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恶,必须分辨清楚,才能正确的定论。例如一个法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属的关说,做事绝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师在监考时非常严厉,一发现违规即照章处罚,这种“恶”便不是真正的“恶”。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对任何人都很随和,对罪犯的判决和处罚也非常具有“人情味”,处处予以通融,则这种“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这些人将来的果报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
此外,为何有些人行善后不觉得有善报?这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1)此人可能业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与过去的业障相较,简直还不成比例,这时自然就会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正如一个曾经贪渎或倒会几百万元,后来捐了几千元或几万元作善事,便想获得善报是一样不切实际,因此必须长远布施行善,持之以恒,将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佛家曾云:“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一个人为善为恶之后,有时未能立即获得应有的报应,其理由也在此。
(2)所作的善事可能并非真正的“善”。所谓“善”应该是纯粹出于“利他”的动机,为解救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顾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虑作此事后,将有何种的“回报”,或对自己将有何种的“好处”。如果在布施时,一再考虑“自身的好处”,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钓誉,那么基于这种“自私”的动机,则布施的意义就不一样,将来的“果报”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时最好不要心存回报。这种不求善报的布施,事实上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报。
(3)如果经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其他类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林”善恶两者互相抵销,结果也就毫无功德可言。正如一个人,经常在银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却也不断开付支票,结果到月底结算,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透支的现象一样。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
切莫误会分别心
有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就说:“不要起分别心”推测他们的想法,有许多是些误会。按分别心就是思考、思索与思维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寻等等求知的意思,这是闻思修三慧里的思慧的初步运用,也是求取开悟的基本功夫。
我们凡夫本来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触佛法,若不分别是非善恶、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将来如何得救,如何解脱,就是佛法我们也得用心分别,至少能了解少许。
佛法里所说的“无分别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后才能证得的“如如智”,我们今天还是博地凡夫,若是一开始就不去分别,岂不是等于不用脑筋,而变得更为糊涂了吗?
老实说:我们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别心”的合理运用,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深,则所见的真理愈高;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精,则所见的真理愈明,否则便不会有进步,等到能够“不用心自用”的阶段,那才可以“放心”。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那才是“无功用道”的境界。那时节,我们才可以说:“不要起分别心”。
如何袪除自卑感
深观缘起的人,就没有自卑感。缘起哲学告诉我们:如是因加如是缘,必有所成。如果我们努力充实自己,动机纯正,一旦机缘成熟,不怕不能发展抱负。中年不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来世。一个人的脑力,体力,学历,家世若与人差不多,固然比较不易自卑,万一差得多,就必须观察三世因缘果报之理,忏悔业障,今生加倍努力,改过迁善以积福,多闻多思以积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转劣势,有所成就。
况且差人一等的感觉原是比较得来,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不是超越时空之外的,不同时间与不同的对象相比,结果便不相同,感觉也不样。一个人何必固执地与他人比,而不与他物比呢?若非与他人比不可,又何必固执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执此时与他比,此地与他比,此方面与他比,而不以后再与他比,他处与他比,他方面与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用缘起哲学想一想,自卑原也没有什么道理,既是无道理,所以不快乐便是不必要的。
一个人优越与卑劣常无一定的标准,就算有一定的标准,而世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强,但我若与蚂蚁比,与蛇蝎、鸟兽比,我又是何其幸运 |
真心,妄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不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恐尚不够明白,现在再补充一下说明:钱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远还是钱,假使想开服装店,钱就会变成服装。用钱比真心,现在钱变成服装,是否真心也变成了妄心呢?这一点须特别注意。钱虽然变成服装,但服装仍有钱的价值。钱相虽灭,钱性仍存,把衣服卖了,不是又变成钱了吗?
钱是随著人们的思想变现的,众生也是跟著无明而起惑造业所成的。相是变了,但佛性未变,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恶,行一切善,还是可以成佛的。现在我所要修的,就是修这个念念生灭,攀缘执著的妄心。此心灭迹,生死自了。
再者或云:妄心虽然造业,不见得都是恶业。对,但不见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恶业当作污垢,那么善业就是肥皂,而肥皂确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服皂若不冲洗掉,还是不干净,为了求得真正的干净,还要把水擦干,擦水的布也须放下。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此理。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可执善,亦不可执恶之意。
破无因论的迷执
许多人说:“人生的际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机会里,我 ......”便成为一般人常用的口语了。所谓“偶然”就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意思,“某人无缘无故被车撞了”“某人无缘无故突然大叫”“他无缘无故对著我笑”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件事情无缘无故,怎么会发生呢?说穿了,这是无因论的迷执。
许多年前有一本书,里面有一段说到:“生命就像凋谢的花瓣一样,风起时,花瓣纷纷飘堕,有的堕到篱笆上,有的堕到草地上,有的堕在茅坑里,有的堕到水池里,际遇不同但有一点相同,便是花瓣的命运都被“偶然”所决定,照这样说一切既然偶然,所以成功是侥幸,失败是不幸,努力与否,品德如何,和人的成败祸福,便没有太大的关连。某人当皇帝是因为他侥幸生于帝王之家;某人三餐不继,是因为他不幸生于贫穷之家;某人高中是运气好,某人落第是运气坏。当然百分之百的偶然论、无因论者是少有的,但一般人或多或少,总以为人生的种种,总有少分或多分属于偶然或无因。
缘起哲学的看法是宇宙万物都是缘起,非偶然而生,非无因而生。一个人的成败祸福与他今生的努力有关…
《修行精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