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便是最好的說明。我們知道烏龜雖然笨拙,完全不是兔子的對手,然而勤能補拙,锲而不舍的結果,最後竟能擊敗驕傲自滿、聰明自誤的兔子。“愚公移山”寓言中的愚公也以最大的恒心和毅力終于鏟平了一座擋路的大山,而造福了無數的村民與後代的子孫。前往西域取經的玄奘,更是事在人爲,有志竟成的最佳範例。
因此一個人只要有抱負、有信心、有毅力,不斷克服目前的困境,並多做一些有益社會人群的事,那麼在自助與天助的配合下必是可以開拓光明的前程。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以“天意如此”“命中注定”或“因果使然”來自我安慰,那麼這種“聽天由命”“逆來順受”的宿命論所造成的“因”當然只好任憑命運的擺布。因此千萬不要誤會因果完全是不可抗力的,是無可改變的作用,而應該多多注意“人定可以勝天”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倒海之難亦有成功之日,這種積極樂觀的一面。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成爲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命運擺布下的可憐蟲。
佛教的平等觀
世間所謂平等的意義,是狹小的,枝末的,僅僅只講到政治地位的平等,經濟地位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平等,而不講究徹底的平等,人生來就有很多的差別,論家世、論相貌、論品行、論智慧、論體格,就有貴賤、美醜、剛柔、智愚、強弱之分,根本就不能平等,但就佛教的教義說,這不過是假相的差別,論其理體,實是徹底的平等,所以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平等、平等。”佛教所以說平等,不是局部的,乃是全面的平等,不單說人與人平等,佛與佛平等,人與動物,人與天神鬼獄都是平等的;不單說有情平等,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與色法,因法與果法,無不平等,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衆生本性,起顛倒邪見,遂妄見種種差別,實則各各本性依然平等,未嘗改變,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全部教義皆從此流出。
長遠心行善必獲善報
爲什麼有些人做善事後很快就産生感應,甚至發生奇迹,而有些人卻毫無作用,根本沒有善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乃是一般公認的現象,並沒有錯。問題乃是在一個人所做所爲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惡,必須分辨清楚,才能正確的定論。例如一個法官鐵面無私,執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屬的關說,做事絕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師在監考時非常嚴厲,一發現違規即照章處罰,這種“惡”便不是真正的“惡”。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對任何人都很隨和,對罪犯的判決和處罰也非常具有“人情味”,處處予以通融,則這種“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這些人將來的果報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
此外,爲何有些人行善後不覺得有善報?這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1)此人可能業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與過去的業障相較,簡直還不成比例,這時自然就會不能産生明顯的效果,正如一個曾經貪渎或倒會幾百萬元,後來捐了幾千元或幾萬元作善事,便想獲得善報是一樣不切實際,因此必須長遠布施行善,持之以恒,將來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佛家曾雲:“爲善必昌,爲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盡乃昌;爲惡必殃,爲惡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盡乃殃。”一個人爲善爲惡之後,有時未能立即獲得應有的報應,其理由也在此。
(2)所作的善事可能並非真正的“善”。所謂“善”應該是純粹出于“利他”的動機,爲解救別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顧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慮作此事後,將有何種的“回報”,或對自己將有何種的“好處”。如果在布施時,一再考慮“自身的好處”,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釣譽,那麼基于這種“自私”的動機,則布施的意義就不一樣,將來的“果報”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時最好不要心存回報。這種不求善報的布施,事實上反而能獲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報。
(3)如果經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時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業障,(例如曾經出手傷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節受損,或心中常有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雜念,或對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縱狗傷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氣、廢水等等各種的公害,其他類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惡破九善”“火燒功德林”善惡兩者互相抵銷,結果也就毫無功德可言。正如一個人,經常在銀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卻也不斷開付支票,結果到月底結算,銀行存款所剩無幾,甚至有時還會透支的現象一樣。因此爲人不僅要盡量行善積德,而且平時更要注意修持或嚴守戒律(不殺盜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惡業抵銷善行,正如一個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還要注意減少無謂的支出,這樣才能增進財富,道理完全一樣,因此修福與修慧兩者都很重要,應該同時並重,不可偏廢才是。
切莫誤會分別心
有些學佛的人動不動就說:“不要起分別心”推測他們的想法,有許多是些誤會。按分別心就是思考、思索與思維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尋等等求知的意思,這是聞思修叁慧裏的思慧的初步運用,也是求取開悟的基本功夫。
我們凡夫本來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觸佛法,若不分別是非善惡、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將來如何得救,如何解脫,就是佛法我們也得用心分別,至少能了解少許。
佛法裏所說的“無分別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後才能證得的“如如智”,我們今天還是博地凡夫,若是一開始就不去分別,豈不是等于不用腦筋,而變得更爲糊塗了嗎?
老實說:我們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別心”的合理運用,我們的分別心用得愈深,則所見的真理愈高;我們的分別心用得愈精,則所見的真理愈明,否則便不會有進步,等到能夠“不用心自用”的階段,那才可以“放心”。所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那才是“無功用道”的境界。那時節,我們才可以說:“不要起分別心”。
如何袪除自卑感
深觀緣起的人,就沒有自卑感。緣起哲學告訴我們:如是因加如是緣,必有所成。如果我們努力充實自己,動機純正,一旦機緣成熟,不怕不能發展抱負。中年不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來世。一個人的腦力,體力,學曆,家世若與人差不多,固然比較不易自卑,萬一差得多,就必須觀察叁世因緣果報之理,忏悔業障,今生加倍努力,改過遷善以積福,多聞多思以積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轉劣勢,有所成就。
況且差人一等的感覺原是比較得來,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既是相對的,就不是超越時空之外的,不同時間與不同的對象相比,結果便不相同,感覺也不樣。一個人何必固執地與他人比,而不與他物比呢?若非與他人比不可,又何必固執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執此時與他比,此地與他比,此方面與他比,而不以後再與他比,他處與他比,他方面與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會快樂的,用緣起哲學想一想,自卑原也沒有什麼道理,既是無道理,所以不快樂便是不必要的。
一個人優越與卑劣常無一定的標准,就算有一定的標准,而世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強,但我若與螞蟻比,與蛇蠍、鳥獸比,我又是何其幸運 |
真心,妄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體,因爲無相,則不生不滅,故稱真。妄心是萬有的能源,能生諸法,因有生滅,故稱妄。恐尚不夠明白,現在再補充一下說明:錢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遠還是錢,假使想開服裝店,錢就會變成服裝。用錢比真心,現在錢變成服裝,是否真心也變成了妄心呢?這一點須特別注意。錢雖然變成服裝,但服裝仍有錢的價值。錢相雖滅,錢性仍存,把衣服賣了,不是又變成錢了嗎?
錢是隨著人們的思想變現的,衆生也是跟著無明而起惑造業所成的。相是變了,但佛性未變,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惡,行一切善,還是可以成佛的。現在我所要修的,就是修這個念念生滅,攀緣執著的妄心。此心滅迹,生死自了。
再者或雲:妄心雖然造業,不見得都是惡業。對,但不見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惡業當作汙垢,那麼善業就是肥皂,而肥皂確有去汙的功能,如果汙垢既除,服皂若不沖洗掉,還是不幹淨,爲了求得真正的幹淨,還要把水擦幹,擦水的布也須放下。所以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此理。
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可執善,亦不可執惡之意。
破無因論的迷執
許多人說:“人生的際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機會裏,我 ......”便成爲一般人常用的口語了。所謂“偶然”就是“無緣無故突然發生”的意思,“某人無緣無故被車撞了”“某人無緣無故突然大叫”“他無緣無故對著我笑”但是我們仔細想想,一件事情無緣無故,怎麼會發生呢?說穿了,這是無因論的迷執。
許多年前有一本書,裏面有一段說到:“生命就像凋謝的花瓣一樣,風起時,花瓣紛紛飄墮,有的墮到籬笆上,有的墮到草地上,有的墮在茅坑裏,有的墮到水池裏,際遇不同但有一點相同,便是花瓣的命運都被“偶然”所決定,照這樣說一切既然偶然,所以成功是僥幸,失敗是不幸,努力與否,品德如何,和人的成敗禍福,便沒有太大的關連。某人當皇帝是因爲他僥幸生于帝王之家;某人叁餐不繼,是因爲他不幸生于貧窮之家;某人高中是運氣好,某人落第是運氣壞。當然百分之百的偶然論、無因論者是少有的,但一般人或多或少,總以爲人生的種種,總有少分或多分屬于偶然或無因。
緣起哲學的看法是宇宙萬物都是緣起,非偶然而生,非無因而生。一個人的成敗禍福與他今生的努力有關…
《修行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