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更與他過去的“業”有關。過去世未曾種善因的人,這一世很難遇到貴人相助。過去世不能成人之美,這一世必是阻礙重重。每一個人今生的父母、師長、兄弟、夫婦、朋友都與自己有密切的“緣”存在。無緣是不能相聚的。“緣”有善有惡,善緣使人和樂相處,惡緣則令人沖突別扭。佛教說一個人的福與慧,與今生的努力當然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前世修行。修福得福,修慧得慧,功不唐捐,分毫不爽。有人前生修福不修慧,故今生有福而無慧,所享受的只是一種癡福,雖身體健康,不愁吃穿,頭腦卻很笨。有人前生修慧不修福,故今生有慧而無福,盡管聰明絕頂,卻窮苦潦倒所求不遂。有人前生修福又修慧,故今生有福有慧,身體好,相貌好,環境好,悟性敏銳,學業精進。
總之,偶然論或無因論者認爲許多事情是偶然的,無因的,所以是防不勝防,無須負貪,努力也常徒勞無功。因此他們的生命是飄蕩無依,妄念紛飛的。他們不敢把握現有的,因爲隨時會有不測之風雲,他們不想勞心勞力,卻常期盼有好運忽然降臨。緣起論者卻認爲事情的發生,其原因或許難知,但不能說無因,既然事出有因,所以謹慎爲要,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獲,天下無徒勞之事。成功是衆緣的配合,不只靠一己的努力,功不必盡歸于己,失敗雖與因緣有關,主要還是自己的福慧不足所致,須痛自勉勵,不斷修福修慧。
植物也有生命,可以殘殺嗎?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衆生的定義不明,而且現在更有說: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其實生命有它的層次,植物是無情衆生,動物是有情衆生,所謂衆生可分爲叁級,高級的爲人類,具有叁個條件:一、有活動的細胞。二、有神經的反應。叁、有思想及記憶。低級的爲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做無情。中級的是動物,只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高級動物有若幹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至于低級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險。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定界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能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爲低級的鬼,依附草木,以草木爲庇護,爲了慈悲關及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壞其居處,並非爲了草木不可殺的理由。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于衆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衆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衆生無不皆然。衆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衆生的生命絕無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受到故意的傷害,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它半斤,還它八兩,這是說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
佛教的出家人是良師益友,是修行者,也是弘法者,依佛法修行,依佛法度人,修養心性,修養道德,依佛法救人,而不是神的使者,更不是靈媒,領天命等,也不是依咒力、術力、鬼力迷人。
佛法講真理,講修養道德,修心性,一般人皆喜歡講神通,講靈驗,感通,感應,若依咒力、術力、神力來救世度人,咒力、術力和道德力、修行力,何者可靠?鬼力、神力和佛力、菩薩力,何者可靠?何者正何者邪?何者真假?必須有智慧的人,才能夠有所選擇,“佛度有緣人”。
俗語說:“賣酒說酒香,賣花說花紅。”信仰什麼教,即說什麼教好,乃是必然的事,可是我們何不拿來比較一下,衡量何者是真,有真理才有正確的目標,有正確的目標,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否則一旦走上魔道,自己還不知道,豈不是天大的冤柱。
奇怪的是,正言正語真理,每每人不愛聽,邪言邪語、謠言欺騙的話,卻有人偏愛聽信。俗說: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正有正理,邪有邪理,歪人有歪理,你說你對,我說我對,依什麼爲標准?若是信佛者,當然依佛經所說爲標准,各教依各教的經典。妖魔鬼怪,偏偏拿各教的經語改一改,參雜些邪言邪語,讓人正邪難分,所說都是一些謠言亂語,恐嚇之語,所以沒有智慧的人,正邪難以分別,就此步入邪道,實堪憐憫。
世間萬事,必須依理智辨別正邪,盲目的信仰,都會走火入魔,而自己還不知道。最好的方法,首先應該探討和研究,比較看看,千萬不可誤入邪教,吃虧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辨魔
修道如行路,不怕遙遠,但怕歧途。路雖遠,只要不停地往前行,就與目的地逐漸相近。如果誤入歧途,除了回頭再走正路之外,那就與目的地逐漸相遠。普通人走錯了路,看看情況不對,還可以知道折回來。修道走錯了路,除有特殊的因緣使他回頭之外,勢必一直錯到底。
旅行者所以誤入歧途,只因歧途和正路極爲相似。修道者所以走上錯路,更因爲有人在歧路口上誘導。這就是那些魔外鬼神之流。他們所誘導的歧路,往往比正路更具吸引力。例如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有了相當的定功,就會出現神通。最普通的是知過去未來之事,或知他人心中之事。雖然如此,但事實上學佛幾十年未必就能得到這些神通。因爲神通要由定力而來,譬如水在靜止的狀態,才能照見人影。學佛未曾真實用功,沒有定力,猶如動蕩不停的水,那裏能有觀照之用,那裏能得神通。然而一些妖魔鬼怪,卻能使毫無定功的人忽然知道過去與未來,或知他人心事,或變成最好的口才。不但如此,鬼神們還會冒充天帝,冒充菩薩,甚至冒充佛,來向衆生說法,就像陀羅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法,他們都會說。以致一般人誤信他們是佛菩薩再世。誤信之後,就受他們的言語、手勢,甚至意思指揮,一步一步的遠離正道。
萬法沒有兩者完全相同,外道鬼神雖能冒充佛菩薩說法,也能表現各種神通,但不論如何相似,必與佛法有最大的差異處。佛法自始至終不離因果,學佛不論有無神通,但是如法修行,必然漸漸的減輕煩惱,以至斷惑證真。大乘起信論說,諸魔外道鬼神說法說到最後,總是教人不信因果,以及教人貪求世間名利之事。愈貪名利,愈增加煩惱。愈增加煩惱,愈在六道中沈淪。明白此理,則不論今世諸魔如何橫行,皆能識破。
智慧與聰明
目前有許多人都是有知識而無智慧,聰明絕頂卻缺乏遠見,平常說話頭頭是道,滿腹經論,做事非常精明而能幹,然而卻缺乏明辨是非,判斷善惡的睿智,更不明白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目的,以及人身的可貴,因此凡事都只有考慮自己目前的利益或享受,而絲毫不明了將來有一天因果循環,善惡報應的可怕。這些人由于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以及趨善避惡,擇善固執的觀念,因此在貪婪美色,心猿意馬,利欲熏心,見利忘義的情況下,往往會做出糊塗颟顸,違背良心,甚至傷天害理的罪惡行爲。
由于目前我們的教育似乎都十分偏重知識和智育,以適應升學的需要而極端忽視智慧與正見的培養,因此造成了目前社會上犯罪事件日益惡化的現象,這是一件令人擔憂的趨勢。
穆罕默德曾經說:“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乃是他在人間的德行。”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明了因果、道德與善行的重要,那麼他就不會過分貪圖今生的、眼前的物質享受和感官的滿足,也不再渾渾噩噩,終生只在追一己的名利和私欲,相反的他可能會竭盡心力,貢獻社會以便創造更多的德行和善行。
看破,放下
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圓覺經雲:“當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這是告訴我們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們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集,無論富貴貧賤,都有苦的感覺,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窮人爲生命而爭,情猶可原,富人爲享受而爭,頗不應該,錢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沒有它固然不行,太多也沒有什麼好處。用的得當,可以濟弱扶傾,造福社會,如果爲子孫的衣食而積蓄,說實在的那等于是害他們。
利不可貪,名也不可好。須知只是個抽象的名稱,既不能禦風寒,又不可解饑渴,倘若名符其實,當有勸善之功,否則難免助虐之過。我們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執太重,尤其一般人所認識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滅的,不淨的,是八苦的倉庫,是生死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就應該把這個假我當作一輛破舊的腳踏車,雖然沒有經濟價值,但是可以利用作爲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觀,那麼放下就比較容易了。不過想放下,必須先要看破,還要決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徹底,必須用一貫作業的辦法,來應付一切諸法,才會成功,如果是斷章取義,永遠收不到效果。
不可執理廢事
古德雲:“執性廢修,如貧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蓋童蒙讀書,雖不明理,果能熟讀,天長日久,自能融會貫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婦只知念佛,不研經教,但能至誠懇切,老實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必能往生。聰明人談玄說理,自以爲深通經教,高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以致念佛亦不念,叁寶亦不拜,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實無可能,所以著事迷理,遠勝于執性廢修。蓋愚人但重事相,發于至誠,能有成就,比之聰明人只尚空談者,大有天淵之別。
報恩,念佛
學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輪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願學者,其故安在?就是不肯學佛。此類人自以爲見解比佛還高明,對佛所說之法尚有欲批評檢討之處,此之謂世智辯聰,爲人生八難之一,實爲最可憐憫者…
《修行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