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P12

  ..续本文上一页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84、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的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心、骄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自如。“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佛教修心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普通的学佛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和言行一致等等。至于五眼、六通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神通犹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失去黄金的价值。

  85、神通是不是修炼成就的标志?

  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单的特异功能和许多动物的本能性的特异感觉功能之类;后者如修炼禅定瑜珈产生的五眼、六通之类。神通佛教有,而且瑜珈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气功也有。不但佛菩萨和佛门禅定修士、密宗成就师有,而且恶魔外道、歪门邪道之士也有。因此,一般世间神通是人和动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现象,只有超越世间的神通,才是佛门独有的神通。高级神通都是修炼禅定的结果,是连续多少世修炼的结果。对佛门来讲,神通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目标,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证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证悟层次和德性层次,正如阿底峡尊者说的那样:“若无菩提心,不修福德资粮,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堕地狱、转畜牲道的恶运。”佛门戒律,严禁宣扬神通,更不允许把神通当作捞取金钱名利的资本和宣扬自己、滋张骄傲虚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这些不正当的方面,就会遭到下堕地狱,转生畜牲道的报应。当今世上,无论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哗众取宠,捞取金钱名利的不正当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一份神通,就多造一份恶业,有神通有什么好处呢?

  86、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进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的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珈型两种类型,瑜珈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师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

  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划等号。

  87、无信仰的人能不能学通佛法?

  学佛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佛教有信仰的人,从信仰的角度学习佛法,一种是研究知识学问的人,从了解学问知识角度学习佛法。有信仰的人通过深入学习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树立起理性的信仰。从研究学问知识角度学习佛法的人,也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在学习佛法之前受过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顽固的偏见,不能客观地对待佛教,这类人根本无法获得佛教正见,无法精通佛理;一种是虽然受过各种邪说的影响,但智商很高,有分辨能力,有受邪说的影响,一进入佛学之门就会认识到佛教哲学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信佛法,这类人能正确客观地对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奥妙;还有一种既无信仰,也无理性思维的辨别能力,学点佛教知识,只是为了装潢自己的门面,读书不求甚解,只能记几条佛教术语。当今世上这类人冒充佛教专家学者的最多,但实际上这类人连佛教常识的考分都很难及格,更谈不到精通。总之,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只凭读书无法达到真正精通,作为重实践的学问,佛学更是这样。

  88、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恶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虽然破除了粗细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到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像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双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了粗细两种生死,想出世实际上出不去,仍须处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转世,就要积极创造转世殊胜人身的福德因缘。在诸福德资粮中发利众菩提心,行利众诸善,戒自身诸恶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观厌世,放弃利众善行,自己单独寻求离世寂灭常乐是违背大乘教义的。

  89、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和“见性开悟”有什么不同?

  从理论上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别作用,“见性开悟”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经验。前者是世俗智达到的境界,后者是自生圣智的境界。理性分别作用是抽象的思维,如分别到思维认识“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认识,无法真实体验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实的蜂蜜,在没有蜂蜜的情况下可以想象蜂蜜,在这种情况下,“蜂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非理性的直觉体验或称直感经验是没有思维活动,也没有任何名称概念,犹如口尝蜂蜜,亲自体验到蜂蜜的滋味,无论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称和蜂蜜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尝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样的,这种体验又是具体的感受,并非语言概念所表达的抽象的共相。世人对蜂蜜这种具体的实物来说,即可以用抽象思维来认识,也可以具体地感受,亲口尝到蜂蜜的滋味。但对于心性、物性之类的法性本质,世俗智慧只能达到概念性的理解和想象的接近,所以世间道的最高位,对空性的认识仍然无法超越概念性的认识。只有见道中出世第一智,即圣智才能达到直觉现观,对空性的直觉现观,称作开悟见性。从世俗分别智境,达到无分别现观圣智境界是一种智能类型的转变,绝非一般的认识程度上的差别。这是一个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语言表达在客观上受到限制,理解上容易产生分歧的很大难题。所以被称为非思议、非言说境。据当代物理学家说,量子、粒子研究领域,就碰到用理性思维无法想象,用语言无法精确表达的近似佛教所说的非思议境界。

  90、靠书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留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经典理论学习。一切轻视经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闻、思、修三种智慧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因果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闻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学者传承,修有规范,“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自学,无法得到理论和修正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词歧义甚多,且经文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字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经,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虽然具大智者也难掌握之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行精华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