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國、親聞佛語”之類,從那些所謂“親見佛菩薩、親聞佛語”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質,欲望就可以斷定全是造假技術並不高明的人僞造的欺騙群衆的謊言。佛菩薩怎麼會對貪得發瘋,妄言欺衆,無信仰而繼續造惡墮業者現身說法呢?不可忘記“觀其行而信其言”這句金玉良言。
84、佛教修證成就高低的標志是什麼?
佛教修證成就從總的方面講,就是戒、定、慧的修證成就。“戒”的修證成就是,戒惡行善的行爲。戒惡就是戒除自己汙染清淨心性的貪心、嗔恨心、無明心、驕慢心、懷疑心、不相信善惡報應之類邪見等惡行惡習氣;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衆心爲基礎的無私無我的利衆善行。“定”的修證成就是心情平靜,排除散亂思想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幹擾驅動,應用自如。“慧”的修證成就是,獲得無分別的直覺自然功用,智慧如日當空,光明普照。佛教修心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證成就。普通的學佛弟子學佛有無成就,就看思想行爲符合不符合戒惡行善的原則,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現出超然解脫的姿態,能不能做到誠實和言行一致等等。至于五眼、六通之類,只是定慧的一種境界標志,不是學佛追求的目標。若無菩提心,神通再大也進入不了菩薩乘之門。若無菩提心,神通再大也進入不了菩薩乘之門。若無真誠皈依信念,雖有神通,也無法超越世間有限神通的範圍,改變不了下墮惡道的命運。神通猶如泥像鍍金,只是表面的富麗堂皇;菩提心如純金,做成任何形狀,都不失去黃金的價值。
85、神通是不是修煉成就的標志?
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煉所得的兩種,前者如生來就有的兒單的特異功能和許多動物的本能性的特異感覺功能之類;後者如修煉禅定瑜珈産生的五眼、六通之類。神通佛教有,而且瑜珈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氣功也有。不但佛菩薩和佛門禅定修士、密宗成就師有,而且惡魔外道、歪門邪道之士也有。因此,一般世間神通是人和動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現象,只有超越世間的神通,才是佛門獨有的神通。高級神通都是修煉禅定的結果,是連續多少世修煉的結果。對佛門來講,神通只是一種度化衆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目標,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證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證悟層次和德性層次,正如阿底峽尊者說的那樣:“若無菩提心,不修福德資糧,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墮地獄、轉畜牲道的惡運。”佛門戒律,嚴禁宣揚神通,更不允許把神通當作撈取金錢名利的資本和宣揚自己、滋張驕傲虛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這些不正當的方面,就會遭到下墮地獄,轉生畜牲道的報應。當今世上,無論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嘩衆取寵,撈取金錢名利的不正當行爲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多一份神通,就多造一份惡業,有神通有什麼好處呢?
86、學問和證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問有世俗學問和佛法學問兩種,前者如文學、曆史、哲學、地理、數學、物理學、社會、政治、經濟等等學問,後者如內學叁藏四續包括的佛教學問。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樂衆生兩條,遍知的目的是利衆,廣泛的利衆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教事事講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創造遍知的順緣。遍知的順緣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進學習。不學無術,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絕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視學問,對學佛者來講,外學即世俗學問和內學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樂衆生都離不開學問知識,所謂“知識越多知識障越重”的說法,不是佛教的觀點,不可輕信。但佛教所說的學問和世俗的學問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世俗的學問指純粹的知識,世俗的“學者”,就是純知識性的學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識就是“學者”。佛教從來反對那種脫離思想行爲的“口頭學問”,“空談學者”,要求學問見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識從原則上講都應有相應的德性和覺悟成就,但也不是沒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識”這個佛教中的概念和實際善知識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識應從信仰、德性、學問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識學問。
成就指的是學佛人的修證成就,即戒、定、慧叁學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的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學者型和瑜珈型兩種類型,瑜珈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內修,除了掌握與修持有關的知識而外很少關心其他知識,學者型成就師廣學多聞,具有授徒弘法的條件。
總之,學問和修證成就之間不能劃等號。
87、無信仰的人能不能學通佛法?
學佛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佛教有信仰的人,從信仰的角度學習佛法,一種是研究知識學問的人,從了解學問知識角度學習佛法。有信仰的人通過深入學習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樹立起理性的信仰。從研究學問知識角度學習佛法的人,也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在學習佛法之前受過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頑固的偏見,不能客觀地對待佛教,這類人根本無法獲得佛教正見,無法精通佛理;一種是雖然受過各種邪說的影響,但智商很高,有分辨能力,有受邪說的影響,一進入佛學之門就會認識到佛教哲學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信佛法,這類人能正確客觀地對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奧妙;還有一種既無信仰,也無理性思維的辨別能力,學點佛教知識,只是爲了裝潢自己的門面,讀書不求甚解,只能記幾條佛教術語。當今世上這類人冒充佛教專家學者的最多,但實際上這類人連佛教常識的考分都很難及格,更談不到精通。總之,任何一種真正的理論都是與實踐相結合的,只憑讀書無法達到真正精通,作爲重實踐的學問,佛學更是這樣。
88、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惡思想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混爲一談是十分錯誤的。厭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觀厭世,逃離現實的一種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自己缺乏處世的勇氣和責任感。這種厭世避世思想缺乏度衆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隱士之類有之,生活處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對虛幻假象掩蓋下的無常苦空世界本質的覺悟和對常樂我淨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礎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則是悲不棄世,智不墮世,就是說,要認識世界的無常苦空、虛幻不實的本質而放棄一切貪戀之心,但需要有濟世度衆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棄苦海衆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靜(墮入寂滅)。雖然破除了粗細兩種轉世因緣,對虛幻的世界沒有絲毫貪戀之心,但爲度化苦海衆生,需要處在世上,與衆生同甘共苦,承受衆生苦難,直到一切衆生脫離苦海。在處世期間,由于慧心常明,不會墮落爲貪嗔癡諸惑的奴役,如像蓮藕,雖在泥中,卻能保持潔白如玉的品質,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質是消除無明貪戀之心,並不是厭惡和逃避現實,自求淨樂。身處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貪戀榮華富貴,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無數世的雙資糧成熟期,在這期間脫離不了粗細兩種生死,想出世實際上出不去,仍須處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轉世,就要積極創造轉世殊勝人身的福德因緣。在諸福德資糧中發利衆菩提心,行利衆諸善,戒自身諸惡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觀厭世,放棄利衆善行,自己單獨尋求離世寂滅常樂是違背大乘教義的。
89、認識到緣起性空的道理和“見性開悟”有什麼不同?
從理論上認識緣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別作用,“見性開悟”是一種非理性的直覺經驗。前者是世俗智達到的境界,後者是自生聖智的境界。理性分別作用是抽象的思維,如分別到思維認識“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認識,無法真實體驗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實的蜂蜜,在沒有蜂蜜的情況下可以想象蜂蜜,在這種情況下,“蜂蜜”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非理性的直覺體驗或稱直感經驗是沒有思維活動,也沒有任何名稱概念,猶如口嘗蜂蜜,親自體驗到蜂蜜的滋味,無論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稱和蜂蜜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嘗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樣的,這種體驗又是具體的感受,並非語言概念所表達的抽象的共相。世人對蜂蜜這種具體的實物來說,即可以用抽象思維來認識,也可以具體地感受,親口嘗到蜂蜜的滋味。但對于心性、物性之類的法性本質,世俗智慧只能達到概念性的理解和想象的接近,所以世間道的最高位,對空性的認識仍然無法超越概念性的認識。只有見道中出世第一智,即聖智才能達到直覺現觀,對空性的直覺現觀,稱作開悟見性。從世俗分別智境,達到無分別現觀聖智境界是一種智能類型的轉變,絕非一般的認識程度上的差別。這是一個佛教哲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一個語言表達在客觀上受到限製,理解上容易産生分歧的很大難題。所以被稱爲非思議、非言說境。據當代物理學家說,量子、粒子研究領域,就碰到用理性思維無法想象,用語言無法精確表達的近似佛教所說的非思議境界。
90、靠書本能不能學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經典書本的形式留傳保存了下來,所以學佛不能離開經典理論學習。一切輕視經典理論學習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錯就錯在忽視了聞、思、修叁種智慧之間的因果必然關系。聞、思、修叁智的因果關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聞得智,無其前因便無後果。“聞”就是求學經典理論,但佛教研究學者傳承,修有規範,“傳承”指師傳,只靠書本自學,無法得到理論和修正經驗融爲一體的法脈傳承。佛教經典種類繁多,文詞歧義甚多,且經文分了義、不了義、顯義、密義等,不能直接從字面了解經義,這又是靠書本自學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有些顯宗經典,憑借曆代大善知識的疏解之文,還可以閱讀,但密宗續經,若不掌握打開密義的特殊“鑰匙”,只憑經文的字面意思,雖然具大智者也難掌握之義。更何況,修密法必須…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