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P13

  ..續本文上一頁要有師傳法脈和符合續部規定的灌頂受戒,絕不能輕信教外之人的所謂“密法不需要灌頂,可以自修”這類的胡言亂語。古今中外,許多世俗學問尚講師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稱的佛教經學、密學怎能不講傳承呢?禅家輕視所謂“文字般若”,是其一大錯誤,但今世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視爲真般若,以爲靠閱讀經文就可以證道,這是從一個極端走上另一個極端的錯誤。排除上述兩個極端,尋找一條中間的道路,才是正道。顯宗菩提道觀尋師求學爲入道之門,密宗視重師道爲成就之源,具慧眼者從這個問題上,就可以對經學密學傳承的重要性得到認識。

  91、佛教利樂衆生,除了行善教化而外,有沒有別的辦法?

  佛教的精神宗旨是興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從輪回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衆生。佛教認爲衆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難的總根源是愚昧無知的俱生無明,消除無明愚暗的唯一辦法是進行教化,點燃衆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燈。由于衆生心態各異,根器不同,爲了適應一切衆生的心態、根器,在開發真智,消除無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設置了種種方便之教。所謂方便,就是不拘一格,以症下藥,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禅宗、淨土、實教、權教、漸門、頓門、在家、出家、修德、修慧、世法與出世之法,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離欲修行之法和不離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製惡之法,修世間快樂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一切利衆和度衆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這種適應一切衆生心態、根器的大方便,包含著佛陀的無滯無礙,深明圓通的大智慧。拘泥于一經一說之人,怎知佛門是無限大方便。外行所謂“佛經中的很多觀點自相矛盾”,就是不懂佛門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誤解,佛教度化的對象如果只限于一種心態,那麼,對機之法也只需要一種,其余諸法與此一法也許有相互矛盾之處,但無量衆生有無量心態,每個衆生各得其所,有什麼矛盾呢?

  92、在高科技社會佛教爲什麼能夠獲得廣泛的信仰?

  和平和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兩大課題。所謂“和平”是指人類的和平生活,人類的和平生活,要靠人類自己維護。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戰爭,暴力和戰爭的根源是人類的自私貪欲和嗔恨,若不徹底改變人類的這種自私貪嗔本性,暴力和戰爭的消除,只是一種善良人們的願望,很難實現。“發展”總的來說,指人類社會的綜合條件,即經濟、科技教育的發展。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協調發展,但西方世界的精神和物質分離的哲學思想誤導下産生的純物質主義的自然科學,雖然對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社會經濟和物質財富的增強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在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環境汙染,創造殺傷性武器等方面産生了後果嚴重的副作用。現代科技發達的地區和國家産生了物質富裕,精神貧乏,犯罪和暴力活動日趨嚴重的不良後果,近幾十年來有許多社會學家和自然學家已開始認識到現代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副面影響,西方知識社會對經濟、科技比較落後,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曆史的東方哲學開始産生興趣,心理學研究和現代物理亞元子領域、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研究,證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學觀點的正確性。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護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愛護動物,視衆生爲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衆奉獻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共鳴。人們對佛教的養生益智,開發智慧潛能,調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勞,擺脫內心煩惱,提高精神品質,優化心靈狀態等許多方面産生了極大的興趣。藏傳佛教在西方各國遍地開花是佛教在科技社會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證明,有人對佛教在現代科技社會得到發展感到不解是受了宗教邪說的影響造成的。佛教在西方世界爲什麼倍受歡迎呢?道理非常簡單,口渴的人們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93、佛教思想如何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相結合?

  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爲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佛教是一種催人積極向上,追求完滿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動力,是驅散心智愚暗,點燃智慧明燈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省自悟,自我淨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衆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習如來的出泥不染,寬厚仁慈,誠實、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無貪無嗔,平易近人,心胸廣如虛空的人格品德;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爲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閱讀佛教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佛中學習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薩——這是佛說的。人如果有這樣一顆慈悲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爲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仿照什麼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可以不拘任何形式,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都屬于外表形式問題,不必一律強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爲榜樣,以法爲准則。

  94、佛教和自然科學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佛教是社會科學,是人學,是人生哲學,是生活哲學。佛教的主要對象是人,是人的精神屬性,而自然科學的主要對象是自然界,是物質。

  二、自然科學所關注、所研究的是有形的物質,采取的是實驗的研究方法。在佛教的研究對象中有物質和非物質的兩種,對物質方面的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有所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佛教的天文學,物質結構論,萬物無常規,因果觀,相對論等在現代科學研究中提供了實驗證明,特別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場研究中佛教的哲學觀點得到了高度的評價。在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佛教與哲學有許多經驗兩種方法,與自然科學沒有可比性。從涵括的範圍講,佛教是包羅萬象的學問:大至宇宙無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結構,從有形的現象世界到無形的理念世界,從數字、天文、物理、化學、生理學、心理學、生命學等自然科學,到文學、曆史、哲學、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語言文學學等社會科學應有盡有,樣樣俱全。因此,自然科學被包括在佛教之內,佛教中的自然科學部分,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學的範疇之內。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最大特點是:把物質和精神,即五蘊,作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看待,並不像西方哲學那樣,物質和精神截然分開,要麼否定物質,肯定絕對精神,要麼肯定物質第一,否定精神的主體作用。中觀哲, , , 學是一種最客觀的哲學,它把物質和精神看作是對立的統一體,小至人體,大至宇宙都是互爲前提,互相關聯的精神和物質的統一體,是衆緣和合之存在。物質和精神截然分離是觀點,不但從社會科學的觀點看是錯誤的,就從自然科學量子場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證明也是不符合客觀存在的。

  95、有人說:“宗教都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東西。”這話的道理嗎?

  這裏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宗教是不是唯心主義的問題,一個是唯心主義是不是錯誤的世界觀的問題。

  關于第一個問題:“宗教”一詞包括的內涵極廣,是包括信仰在內的觀念形態和人類文化現象,幾乎很難找到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和不受宗教影響的民族文化。人類的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探本尋源,也和宗教有著直接關系。“宗教是藝術之源”,“宗教是哲學之母”,這兩句話是學術界共認的學術結論。對這樣一種內涵十分廣闊的人類觀念文化,扣上一頂簡單的,只適應于哲學分類的名詞——唯心主義的帽子,不但是一種簡單粗淺的作風,也是一個無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學性概括。凡思想方法嚴謹的學者對這類十分複雜的思想文化現象,不會做出簡單輕率的評判。對其他宗教是不是唯心主義,我沒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明,姑且不論。就拿佛教來說,內容包羅萬象,有的問題可以用哲學思想來衡量,有的問題不能用哲學思想衡量,如佛教藝術、音樂、舞蹈、繪畫等怎能有唯心、唯物的尺度來衡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來衡量其優劣。我記得馬恩的著作中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概念的使用範圍有嚴格的限製,說僅僅適用于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時候,不能亂套、亂用。就佛教的哲學思想而論,就有毗婆論、經部、唯識、中觀四個不同的派別。從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根本標志,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主張來衡量,除了持“叁界唯識,萬法唯心”觀點的法相唯識宗一派可以劃入唯心論範疇以外,其余小乘毗婆沙、經部、大乘中觀宗都無法劃入唯心論範疇,因爲這叁派都承認獨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觀存在,並認爲心因境生,無境心不生的觀點。“境”指物質世界,客觀存在,“心”指主觀意識。中觀論將主觀和客觀、物質和意識視爲相對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對立,互爲依存,有則俱有,空則俱空的對立統一體。按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標准衡量,毗婆沙和經部屬于唯物主義,中觀宗屬于辯證唯物主義,怎能把佛教簡單地劃入唯心主義的哲學範疇呢?符合客觀實際的說法應該是,佛教哲學中既有唯心論成分,也有唯物論和辯證法成分,不考慮這種實際情況,一口斷定是“唯心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究竟唯心主義是不是全是錯誤的呢?恐怕也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凡是一種哲學思想都有通過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是…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