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会众,也有三大类:一是百千位声闻相的大比丘众,二是此界他方的大菩萨众,三是天龙夜叉等八部鬼神。
所谓「大比丘众」,是说这些比丘,皆是已证得四种声闻果位的圣人众,故在不空三藏的译本中,在「大苾刍众」的文句之下,接着尚有一段形容介绍的文字,说他们都是「有学无学,声闻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皆得自在,心善解脱。」并且列举了大迦叶、三迦叶、薄俱罗、离波多、舍利子、大目犍连、憍陈如、阿难陀等大声闻众的名字。
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轮。
语译
伟大的菩萨圣众,有六十条恒河沙的数量那么多,他们都已成就了大精进力,他们已经供养了百千亿那由他数的诸佛,他们都已能转不退转的*轮。
注释
菩萨摩诃萨 梵文Bodhisattva-mahā-sattva,意为伟大觉悟的众生。声闻自求觉悟之道;菩萨自觉觉他,然亦有其道果的等位高下,凡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即被称为菩萨摩诃萨,菩萨是觉有情(众生),摩诃萨是大有情(众生)。
恒河沙 梵文gaṅgā-nadi-vāluka,新译殑伽沙。恒河是印度东北的大河,是印度的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部,沿路汇集大小无数的支流,向东南奔流五百里,然后与波拉马波脱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恒河流域一带,是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大平原,数千年来,是印度文明的中心,佛教以及许多的印度哲学家,都以此一流域为发祥地。印度民族,便将此恒河视为神圣。
大乘经典中常以恒河沙来形容数量的众多,原因是其他河流没有恒河那样源远流长而且沙细又多,加上释迦世尊游化人间,就在恒河两岸。《大智度论》卷七,对此有如下的说明:「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一个恒河沙数已是无量,何况现有六十恒河沙数的大菩萨众,云集来会的场面了。
大精进力 精进是六波罗蜜的第四波罗蜜,精进力是三十七道品之五力内的第二力。是以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五根增长,对治邪信、懈怠、邪念、乱想、三界诸惑,称为五力。大精进力,则为兼摄五根五力的精进波罗蜜,策励自己,勇猛不懈怠,修行一切善法,伏断一切恶法。此处因系指的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奋力修持悲智双运、难行能行的菩萨万行,永不疲厌,绝不退心,故名大精进力。
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供养诸佛是大乘菩萨行的必修功课之一,基本的菩萨道,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基本的成佛之道是以智慧心断除烦恼,以大悲心成熟众生,以六度四摄,透过利人来成长自己。为了感恩诸佛说法的功德,为了见贤思齐学习诸佛的福慧庄严,所以要对诸佛称赞、礼拜、供养,并且在佛住世之时要请佛说法,当佛涅槃之前要请佛住世,这些都是菩萨行者必须做的。佛在《法华经》中,处处赞叹供佛功德,每为弟子授记,便说各自于当来成佛之前,将要供养多少数量的诸佛。意思是说,若要成佛,先当逐一于无数诸佛之前作供养人,以财物、体力、心力等修种种供养,甚至如《法华经》及《梵网菩萨戒经》中鼓励以烧身、烧臂、烧指等供养诸佛,才是真的精进。此在声闻法中是被禁止的极端苦行,但于菩萨行中,是受鼓励的难行能行。站在人间身的立场,应该禁止烧身的苦行,则是不必怀疑的。
那由他 梵文的nayuta,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相当于汉文的亿,而此亿有三等:十万、百万、千万,在佛典中各派论师之间,亿数也有多少不等,一般的汉文化中,多是以十万为一亿,此在《一切经音义》卷三,就是如此解释。现代人所说的亿,是一万万。
悉能转不退*轮 是说以下经文中所介绍的那些大菩萨们,都是已位阶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已得无生法忍,已登三不退转之中的第二行不退位。所谓三不退是万劫修因至十住位为「位不退」,入初地位为「行不退」,八地以上为「念不退」的无功用位。
不退转的梵文是阿鞞跋致(avaivartika),其位次在各派论师间虽有不同的见解,大致说是得无生法忍的初地以上大菩萨。因为初地以上的大菩萨,自己已得行不退转,到了八地以上念不退的大菩萨,已能显现佛身,为法身大士说法,转不退*轮。由于以下的经文所举诸大菩萨,都是八地以上乃至十地满足最后一身即将补处佛位的等觉菩萨,所以都能转不退*轮了。
*轮的梵语是dharmacakra,是一种譬喻。印度传说中的转轮圣王,能随轮宝飞行空中,所到诸国,兵不血刃,都会不战而降,接受轮王的仁政统治。佛所说法,其威力亦如轮宝,所到之处,众生得闻,便能消灭一切恶不善法,离苦得乐。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语译
如有任何一位众生,得闻其中菩萨摩诃萨之名者,便能于无上的佛道,再也不会退转失落了。
注释
闻其名者 是由听闻得知如许菩萨摩诃萨中的任何一位名号,而念彼菩萨所修法门功德,乃至如《法华经‧普门品》所示,仅念菩萨名号,就能有愿必成,有难必脱,有苦必离,何况能够得闻六十恒河沙数的菩萨名号。
无上道 梵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是佛智之名,译作无上正遍知、无上正真道,是真正徧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菩萨、超三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香上菩萨、香上首菩萨、首藏菩萨、日藏菩萨、幢相菩萨、大幢相菩萨、离垢幢菩萨、无边光菩萨、放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喜王菩萨、常喜菩萨、宝手菩萨、虚空藏菩萨、离憍慢菩萨、须弥山菩萨、光德王菩萨、总持自在王菩萨、总持菩萨、灭众病菩萨、疗一切众生病菩萨、欢喜念菩萨、餍意菩萨、常餍菩萨、普照菩萨、月明菩萨、宝慧菩萨、转女身菩萨、大雷音菩萨、导师菩萨、不虚见菩萨、一切法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注释
以上经文中,共列四十九位大菩萨圣号,在不空三藏的译本中,列举四十六位大菩萨圣号,多半只是汉译用字上略有不同,例如无量勇健菩萨及无边勇健菩萨,比起觉贤三藏译本,多一个「健」字。又如以香悦吉祥菩萨及吉祥藏菩萨,换取觉贤译本的香上首菩萨及首藏菩萨。又以慈氏菩萨及曼珠室利童真菩萨,换取觉贤译本的弥勒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这些仅是(唐以前的)旧译与(唐代的)新译所用文字不同,内容则同。唯于不空译本中,在举出诸大菩萨名号之后,接着有「而为上首」四字,为觉贤译本所没有的。表示这些大菩萨,是六十恒河沙菩萨的先导者,或是悲智的果位最高者,所以称为上首,也站在最靠近说法主释迦佛的法座。其中为我们最熟悉的是观音、势至、弥勒、文殊等四大菩萨,但不知何故未见《华严》、《法华》、《维摩》、《楞伽》等诸大乘经中常见的如普贤等诸大菩萨。如是等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从无量佛剎,与无央数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俱,悉皆来集,尊重供养。
语译
像以上这样伟大的菩萨们,有六十恒河沙数那么多,都是从十方无量数的佛国净土前来与会;跟他们同来的,尚有无法计算其数目的八部天神等众,一齐聚集到释迦世尊所在的耆阇崛山,尊敬隆重地奉上了他们各自的供养。
注释
无量佛剎 剎是剎土,是梵语差多罗(kṣetra)的讹略汉文音译,意为国土,「佛剎」便是佛国净土,十方无量诸佛,每一尊佛,都各有一个成熟众生的国土,每一国土的范围,称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不一定都有十法界众生。释迦所教化的国土,名为娑婆世界,含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众,其他诸佛国土,有的也具足十法界,有的虽是人天凡圣同居,唯没有地狱、饿鬼、异类傍生的三恶道众生,不像娑婆世界具有欲、色、无色的三界,称为五趣杂居地。例如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没有三界,只有莲邦,虽有各类彩色的鸣禽,却都是佛力化现,不是业报使然的异类傍生,所以相对于娑婆世界的秽土,名为净土。
大乘经中的十方无量诸佛,各有佛的名号及国土的名称,经中列举的佛号及佛国名,大概仅有数千个,佛教徒们最熟悉的,恐怕不出十个,纵然每天读诵《阿弥陀经》六方诸佛中的三十八尊佛号,平常对于那些佛的印象恐怕也是模糊的。
在中国佛教徒的信仰中,除了释迦牟尼佛,大概仅能信赖西方的阿弥陀佛,临终之际,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有了灾难及健康的问题,便祈求东方药师琉璃光佛,消灾、植福、延寿、平安、吉祥,却很少有人关心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是怎样的一个环境了。
所以,无量佛剎,是存在于对佛经的信仰中,并不在人间的生活中。大乘经典中所载大法会上的无量大菩萨众,来自十方诸佛国土,对于凡夫而言,也仅是信仰,而无从亲见;若有凡夫与会,亦是如聋如盲,听不到、看不见。应该说,那些大菩萨众,不是人间身的肉眼能见,他们没有物质的实体,也不占空间位置,既然都是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当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功德为身。
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其中以天众及龙众为上首,故称为天龙八部,或名为八部众。这是佛教摄化了印度原有宗教所信的群神,予以整合归类,成为八大类的护法群神,称为护法诸天的八部众。
天 梵语提婆(Deva),义涵很广,通常指的是三界一共二十…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