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疑惑不信,然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命终之後,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故在彼国,谓之胎生。
化生者: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等众生,命终之後,往生彼国,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故在《无量寿经》卷下,举上辈行者为例云:「往生其国,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至於「花开见佛」在《观无量寿经》说到上品上生的行者「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上品中生的行者「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则开」;上品下生的行者「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中品中生的行者「经於七日,莲花乃敷」;中品下生的行者「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而不能见佛。
下品上生的行者「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及见观音、势至;下品中生的行者「经於六劫,莲花乃敷」。
由这些经文可知,往生净土後,自中品以下,未必能够花开见佛。善根不足福德不够者,虽生佛国,却无福见佛,信心不足者,花也不开,称为胎生。
即闻佛乘,顿开佛慧
是指生彼国土之後,立即见佛闻法,悟入佛之知见。见佛的目的,在於闻法,闻法的功能,在於开发自心中的无上佛慧。例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第四十六愿云:「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但如果莲花不开,也没见到佛及菩萨,便无闻法因缘;纵然得见佛及菩萨,若系自中品中生以下阶位的行者,虽可闻法,而不开佛慧。
中品中生者,花开闻法,得声闻初果的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的行者,只见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果,经一小劫,成阿罗汉。
下品上生以下的行者,只见观世音及大势至二位菩萨,为彼等说法,当然也无由使得行者「顿开佛慧」了。
若登上品上生的行者,得生彼国,即能闻法,即悟无生法忍;若登上品中生行者,即「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经於七日,应时即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若登上品下生行者,生彼国已,「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初地)」。到了中品上生的行者,花开闻法,「应时即得阿罗汉道」。
可见唯有上品三阶可以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的初地菩萨位,能於无上菩提的佛道不退;并且仅有上品上生,方能於生到彼国之际,立即见佛闻法,立得无生法忍,立证初地菩萨的大乘圣位。所以〈净土文〉,希望净业行者,均以上品上生为发愿目标,故要说「即闻佛乘,顿开佛慧」。
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由於修持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行者,最重视发菩提心,所以最初发心,即是大乘的菩萨。《无量寿经》卷下因此要说疑惑大乘广智者,虽然愿生彼国,只得胎生,寿五百岁,常不见佛。
所谓菩提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愿成佛道的大心;既愿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广度众生。所以往生西方净土,并不等於逃避现实,在未往生之前,须修净业因行,深植种种福德善根;往生西方净土之後,若登上品上生,立即位阶初地不退转菩萨,立即展开广度众生的悲愿。
《阿弥陀经》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生到极乐国中的人,都可获得不退转位的保障。该经又说:「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不仅供养诸佛,也要度诸佛国土的众生,如同我们所居的是释迦牟尼佛所化国土,可是也得到西方净土菩萨圣众的救度。所以《无量寿经》卷下云:「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这与该经卷上第二十二愿愿文相同,从不退转位的初地菩萨,再历二大阿僧只劫,广度众生,毕竟皆成一生补处,毕竟皆能满菩提愿,成等正觉。
在往生西方净土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精勤不懈。例如《无量寿经》卷下有云:「汝今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勅令,各自端守。」又云:「汝等於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这都是明示,唯有自度而亦度人,方能圆满大菩提愿。此处的熟思佛经佛语,端心正行,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正心正意,斋戒清净者,均为自修自度;率化其下,转相勅令,各自端守,布恩施惠,转相教化者,是为广度众生。
《无量寿经》卷下又说:众生辗转於生死过程之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虽以「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所以若人已知佛法可贵,众生可悯者,自修净业,必定也当竭其所能,转教他人,同修净业,满菩提愿,共成佛道。
後记
这篇〈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要,讲於一九九四年台北市农禅寺的清明佛七期间,自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三日的五个晚上大回向之前,每晚用五十分钟的时间,向近一千位僧俗四众讲出。一则因我当时无暇准备,二则因我所用的时间,总共只有四个多小时,以致讲出的内容相当空泛。
佛七之後,即由钱掌珠居士将佛七期中的录音带整理成文,并经叶翠苹居士润稿,文字已很顺畅。但我将之带到纽约,细读之後,觉得必须加入大量的经证资料补充,才有印刷问世的价值。因此又用了我十天的课余时间,在极度疲困的健康状况下,将这篇讲要重写了一遍,庶几可以备作修持净业行者们的参考。
但我必须要说,经过重写之後,使我更明确地厘清了西方净土的修持法门,也使我更坚固了对於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信心,所以非常感恩,受用最大的人,应该是我自己了。一九九四年五月五日圣严记於纽约东初禅寺
附录
慈云忏主净土文
宋.慈云忏主作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於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