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有莲花九品之别了。所以应当是要知惭愧常忏悔,要多修持戒福德因缘,才能消业。
善根增长
在《阿弥陀经》有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福德因缘」可以解释为《观无量寿经》的三福净业;「善根」是指往生净土资粮,包括《观无量寿经》第十四观上品上生的生因,具足三心及三种众生;以及《无量寿经》卷下三辈往生的条件:1.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2.中辈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3.下辈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以此可知,凡是修诸净土资粮,便是增长善根的方法。
所谓善根就是净业根,就是菩提根。善有两种:一是有漏善法,一是无漏善法。有漏善法是修人天福报,种有漏善根生人天,而不生西方。无漏善法是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法身功德。持戒、修定、修智慧,能得解脱,然後有解脱知见度众生。
罪业消灭,消除烦恼,无漏善根才会增长,因此要以念佛的功德,承蒙佛的慈悲愿力,使我们的罪业消灭,烦恼不生,善根增长。当起贪瞋痴等烦恼时,最好能念阿弥陀佛圣号,藉着阿弥陀佛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使我们的烦恼消除,善根增长,如同新译《仁王经》所说:「治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种善根。」
不要以为只念佛愿生西方就好,做了种种坏事,反正有阿弥陀佛承担,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把我们带去。如作这样的解释,便是颠倒知见。因此《无量寿经》卷下有云:「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又说:「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又云:「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所以阿弥陀佛是鼓励娑婆众生及时修善,增长善根,消除业障,才能够在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位登上品。
意不颠倒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
能够预知未来,有两种可能:1.是自修神通而得天眼;2.是藉诸佛菩萨的方便,使令得见。此如《观无量寿经》云:「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若修净土念佛法门,即能「获得诸佛护念,将欲命终,诸佛如来,以异方便,而令净业行者,预知时至」。也就是使得即将往生西方净土的人,自己知道,当於何年何月何日何时,舍此业报色身,往生莲邦,於彼莲花化生。
有的人在数个月前就知道了,有的在一个月前,有的数日前就知道什麽时候将舍报往生,就像流落异乡的旅客,知道了归家的日期,便能很安详、从容、自在的准备放下一切,等待佛来接引回家。念佛念到能够自知时至,这是善根福德所致,水到渠成,也不用强求。
前述曾提及,我们每人各有三条命,此处的命终,指的是身命。所以色身的命终之後,尚带着生命及慧命,往生佛国净土。
身无病苦
当临命终时,身体没有病苦,即是无疾而终。要能少瞋少恼,不造杀业,或以修大功德消除业障,始能得到。我的先师东初老人,就是无病无苦,坐在椅子上,说走就走,那是很不容易的。平常人,可以修到无苦而不能无病,但是有病却无苦也不容易,那得修空观成就,始能心不受苦。
病是身体机能故障,谁都难免;苦是心的感受,心有不甘、心有不舍等烦恼,便有苦受。
我见过一位老居士,在舍报以前害了三个月的癌症。他的两只脚先被切掉,问他:「苦不苦?」他说:「不苦。」後来他的两条腿又被切掉,我再问他:「苦不苦?」他说:「有点痛但不苦。」问他:「为什麽不苦?」他说:「念阿弥陀佛,就没有什麽好苦的!」我又问他:「你怕不怕死?」他说:「念阿弥陀佛,还怕什麽!」这位老居士很了不起!他就是送法鼓山许多画的寒山楼主邹苇澄老居士。
我们学佛念佛的人,能够临终无病无苦是最好,有病无苦这一点,但愿能够做得到。
心不贪恋
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一个学佛的人要贪什麽?要恋什麽?
临命终的人应该这样想:马上就要去阿弥陀佛那里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那麽好的地方,对这个世界又有什麽放不下的呢?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放不下亲人爱人、家庭事业,有的人放不下冤家对头、名位财产,有的人放不下理想以及种种人、事、物等等,更有的人舍不得放下自己的身体。很多人都快要死了,还要叮咛如何处理他的遗体,要火葬、要土葬,这都叫贪恋;如此贪恋的人,身死以後,就成了守宅鬼、守屍鬼,或是飘浮不定的游荡鬼,不愿往生西方去了。
意不颠倒
颠倒就是执迷不悟,以苦为乐,便无法往生净土,所以《阿弥陀经》特别说明:「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颠倒有四大项目:以苦为乐、不净为净、无常为常、非我为我。如在临命终时,仍然颠倒妄想,对世间千般迷恋、万般执着,纵然弥陀现前,而你不想去,也是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
如入禅定
好像进入禅定状态,身心都在宁静中,不仅没有妄想颠倒,也没有凄凉恐怖,而是在禅悦及法喜中离开人间,往生西方净土。
「禅」是梵语禅那(dhyāna)的略译,意为思惟修,新译为静虑。「定」是梵语三昧(samādhi)的音译,意为正受,心定止一境;即一心考物者为禅,一境静念者为定。
此处〈净土文〉的如入禅定,乃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的「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而达「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正是每一位修行净土的人,最理想的临终情况。
弥陀相迎
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於一念顷,生极乐国。
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
根据《观无量寿经》第十四观对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的描述,上品上生者见执金刚台来迎,上品中生者见持紫金台来迎,上品下生者见持金莲花来迎;中品乘莲花台及七宝莲花,下品乘宝莲花及金莲花。此处所言「金台」,应该是指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的「金刚台」与「紫金台」。
因此「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乃是描述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临命终时的往生情况。现将《观无量寿经》有关於此的经文内容,抄录如下:
上品上生者:「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後,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花。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
求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净业行者,如在生前广修净业,增长善根,临命终时,当愿佛及圣众,以上品金台,来迎接引。非不得已,最好不作下品生的打算,故在〈净土文〉中,亦作愿生上品的期待。不过愿生上品是有条件的:
上品上生者,当具足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具足三心,并且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虽不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善解经典义趣,但当於第一义的大乘法,心不惊动,而且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上品下生者,具足三心,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此外,《观无量寿经》特别重视行者当修三福净业,始能往生彼国上品,而云:「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福净业中,第一及第三乃是通於僧俗七众的行者,第二项的「受持三归」,也通僧俗,「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则是唯限出家沙门。故在《无量寿经》卷下的三辈往生中,上辈往生者必定「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於一念顷,生极乐国
「於一念顷」即是在转念间、刹那间、一忽儿的极短瞬息之间。其中有两层意思:
人心的或善或恶,趣向的或升或堕,三涂恶道与佛国净土的差距,仅在一念之间,故在《无量寿经》卷下有云:「诸有众生闻其(无量寿佛)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临命终时,行者若蒙佛及圣众前来接引,佛国去此娑婆世界虽隔十万亿个佛国净土,但以佛及圣众的威神之力,前往仅於一念之顷,即到彼国莲池。故在《观无量寿经》的上品上生,是「如弹指顷」,上品中生是「如一念顷」,中品上生是「未举头顷」,中品下生是「譬如壮士屈伸臂顷」,下品中生是「如一念顷」,乃至下品下生,也是「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菩提满愿
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花开见佛
根据《无量寿经》卷下所示,往生彼佛国土,有两种生:一者胎生,二者化生。
胎生者:乃因心存疑惑,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可是不了佛智,於不思议智、…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