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有蓮花九品之別了。所以應當是要知慚愧常忏悔,要多修持戒福德因緣,才能消業。
善根增長
在《阿彌陀經》有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福德因緣」可以解釋爲《觀無量壽經》的叁福淨業;「善根」是指往生淨土資糧,包括《觀無量壽經》第十四觀上品上生的生因,具足叁心及叁種衆生;以及《無量壽經》卷下叁輩往生的條件:1.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2.中輩者「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3.下輩者「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以此可知,凡是修諸淨土資糧,便是增長善根的方法。
所謂善根就是淨業根,就是菩提根。善有兩種:一是有漏善法,一是無漏善法。有漏善法是修人天福報,種有漏善根生人天,而不生西方。無漏善法是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法身功德。持戒、修定、修智慧,能得解脫,然後有解脫知見度衆生。
罪業消滅,消除煩惱,無漏善根才會增長,因此要以念佛的功德,承蒙佛的慈悲願力,使我們的罪業消滅,煩惱不生,善根增長。當起貪瞋癡等煩惱時,最好能念阿彌陀佛聖號,藉著阿彌陀佛所帶來的信心和力量,使我們的煩惱消除,善根增長,如同新譯《仁王經》所說:「治貪瞋癡叁不善根,起施慈慧叁種善根。」
不要以爲只念佛願生西方就好,做了種種壞事,反正有阿彌陀佛承擔,到了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把我們帶去。如作這樣的解釋,便是顛倒知見。因此《無量壽經》卷下有雲:「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又說:「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又雲:「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所以阿彌陀佛是鼓勵娑婆衆生及時修善,增長善根,消除業障,才能夠在臨命終時,決定往生,位登上品。
意不顛倒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
能夠預知未來,有兩種可能:1.是自修神通而得天眼;2.是藉諸佛菩薩的方便,使令得見。此如《觀無量壽經》雲:「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若修淨土念佛法門,即能「獲得諸佛護念,將欲命終,諸佛如來,以異方便,而令淨業行者,預知時至」。也就是使得即將往生西方淨土的人,自己知道,當於何年何月何日何時,舍此業報色身,往生蓮邦,於彼蓮花化生。
有的人在數個月前就知道了,有的在一個月前,有的數日前就知道什麽時候將舍報往生,就像流落異鄉的旅客,知道了歸家的日期,便能很安詳、從容、自在的准備放下一切,等待佛來接引回家。念佛念到能夠自知時至,這是善根福德所致,水到渠成,也不用強求。
前述曾提及,我們每人各有叁條命,此處的命終,指的是身命。所以色身的命終之後,尚帶著生命及慧命,往生佛國淨土。
身無病苦
當臨命終時,身體沒有病苦,即是無疾而終。要能少瞋少惱,不造殺業,或以修大功德消除業障,始能得到。我的先師東初老人,就是無病無苦,坐在椅子上,說走就走,那是很不容易的。平常人,可以修到無苦而不能無病,但是有病卻無苦也不容易,那得修空觀成就,始能心不受苦。
病是身體機能故障,誰都難免;苦是心的感受,心有不甘、心有不舍等煩惱,便有苦受。
我見過一位老居士,在舍報以前害了叁個月的癌症。他的兩只腳先被切掉,問他:「苦不苦?」他說:「不苦。」後來他的兩條腿又被切掉,我再問他:「苦不苦?」他說:「有點痛但不苦。」問他:「爲什麽不苦?」他說:「念阿彌陀佛,就沒有什麽好苦的!」我又問他:「你怕不怕死?」他說:「念阿彌陀佛,還怕什麽!」這位老居士很了不起!他就是送法鼓山許多畫的寒山樓主鄒葦澄老居士。
我們學佛念佛的人,能夠臨終無病無苦是最好,有病無苦這一點,但願能夠做得到。
心不貪戀
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一個學佛的人要貪什麽?要戀什麽?
臨命終的人應該這樣想:馬上就要去阿彌陀佛那裏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那麽好的地方,對這個世界又有什麽放不下的呢?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放不下親人愛人、家庭事業,有的人放不下冤家對頭、名位財産,有的人放不下理想以及種種人、事、物等等,更有的人舍不得放下自己的身體。很多人都快要死了,還要叮咛如何處理他的遺體,要火葬、要土葬,這都叫貪戀;如此貪戀的人,身死以後,就成了守宅鬼、守屍鬼,或是飄浮不定的遊蕩鬼,不願往生西方去了。
意不顛倒
顛倒就是執迷不悟,以苦爲樂,便無法往生淨土,所以《阿彌陀經》特別說明:「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顛倒有四大項目:以苦爲樂、不淨爲淨、無常爲常、非我爲我。如在臨命終時,仍然顛倒妄想,對世間千般迷戀、萬般執著,縱然彌陀現前,而你不想去,也是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如入禅定
好像進入禅定狀態,身心都在甯靜中,不僅沒有妄想顛倒,也沒有淒涼恐怖,而是在禅悅及法喜中離開人間,往生西方淨土。
「禅」是梵語禅那(dhyāna)的略譯,意爲思惟修,新譯爲靜慮。「定」是梵語叁昧(samādhi)的音譯,意爲正受,心定止一境;即一心考物者爲禅,一境靜念者爲定。
此處〈淨土文〉的如入禅定,乃是根據《觀無量壽經》的「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而達「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這正是每一位修行淨土的人,最理想的臨終情況。
彌陀相迎
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
根據《觀無量壽經》第十四觀對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的描述,上品上生者見執金剛臺來迎,上品中生者見持紫金臺來迎,上品下生者見持金蓮花來迎;中品乘蓮花臺及七寶蓮花,下品乘寶蓮花及金蓮花。此處所言「金臺」,應該是指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的「金剛臺」與「紫金臺」。
因此「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乃是描述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臨命終時的往生情況。現將《觀無量壽經》有關於此的經文內容,抄錄如下:
上品上生者:「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花。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
求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淨業行者,如在生前廣修淨業,增長善根,臨命終時,當願佛及聖衆,以上品金臺,來迎接引。非不得已,最好不作下品生的打算,故在〈淨土文〉中,亦作願生上品的期待。不過願生上品是有條件的:
上品上生者,當具足叁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具足叁心,並且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雖不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善解經典義趣,但當於第一義的大乘法,心不驚動,而且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下生者,具足叁心,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此外,《觀無量壽經》特別重視行者當修叁福淨業,始能往生彼國上品,而雲:「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淨業成者」,「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福淨業中,第一及第叁乃是通於僧俗七衆的行者,第二項的「受持叁歸」,也通僧俗,「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則是唯限出家沙門。故在《無量壽經》卷下的叁輩往生中,上輩往生者必定「舍家棄欲,而作沙門」。
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於一念頃」即是在轉念間、刹那間、一忽兒的極短瞬息之間。其中有兩層意思:
人心的或善或惡,趣向的或升或墮,叁塗惡道與佛國淨土的差距,僅在一念之間,故在《無量壽經》卷下有雲:「諸有衆生聞其(無量壽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臨命終時,行者若蒙佛及聖衆前來接引,佛國去此娑婆世界雖隔十萬億個佛國淨土,但以佛及聖衆的威神之力,前往僅於一念之頃,即到彼國蓮池。故在《觀無量壽經》的上品上生,是「如彈指頃」,上品中生是「如一念頃」,中品上生是「未舉頭頃」,中品下生是「譬如壯士屈伸臂頃」,下品中生是「如一念頃」,乃至下品下生,也是「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菩提滿願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衆生,滿菩提願。
花開見佛
根據《無量壽經》卷下所示,往生彼佛國土,有兩種生:一者胎生,二者化生。
胎生者:乃因心存疑惑,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可是不了佛智,於不思議智、…
《慈雲忏主淨土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