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国天台宗的慧思禅师撰有「立誓愿文」,明末的智旭大师也立有「四十八愿」等许多篇愿文。
《无量寿经》卷上说: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都是出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故」,法藏比丘发愿之後,曾以偈立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故称之为本愿及本誓,又可名为「宿愿」。阿弥陀佛共发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本誓;其中第十八、十九、二十的三愿,为凡夫众生建立信心,特别重要。
有人曾经问我:「师父,你相信有极乐世界吗?」我说:「我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他问:「为什麽你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呢?」我说:「释迦牟尼佛自己在《金刚经》里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如来讲的话绝对是真的。」他又问:「你为什麽一定相信《金刚经》呢?」我说:「因为《金刚经》是佛说的。」他再问:「你怎麽能相信那是佛说的?」我说:「是《金刚经》自己说的。」
其实,如果不愿意相信,别人怎麽说也不会相信。如果愿意相信,看到佛经所说,便会生起信心。
若有众生,欲生我国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凡有人愿求往生极乐净土者,这必定是有善知识,劝令闻法,才知发愿往生彼国。从此句以下直到「不取正觉」句,都是第十八愿的内容,《无量寿经》卷上的原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与〈净土文〉所引者,文句稍有更动。
志心信乐
意思就是绝对的、坚定的、不变的一定相信,一定希望、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乐」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很高兴的去,很喜欢要去;另一个意思是我要去,我愿意去。
「志心」也可释为《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观无量寿经》的「一心系念」,《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志」。在《观无量寿经》又说:「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处的「志心」,也可包纳这三种心了。
「信乐」即是信与愿,即如《阿弥陀经》所说: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是「难信之法」,「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乃至十念
「十念」有多种解释: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有提到,但并没有说明如何名为十念。
《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条云:「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卷下的上辈生因:「发菩提心(并舍俗出家),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生因:「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
唐代善导大师的〈往生礼赞释本愿文〉有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北魏的昙鸾大师解释《观无量寿经》的具足十念,为忆念相续义,称佛名号者,内心无有他想,一心念佛名号,事业成办名十念。
宋代遵式的《往生净土忏愿仪》中,说晨朝十念之法,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称阿弥陀佛,尽一口声为一念,如是十气为十念,十气连续,令心不要散。
归纳而言,「十念」有三种:1.有十念之间念念忆念相续不断,无有他想。2.也可有一心专志称名十声,即为十念。3.更有连续十口气,专心不断不散之意。这三类十念法,若能勤加练习,摄心正念,是可以做得到的;也是修习禅观的基础法门,称为「念佛观」,故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但是有些人边念阿弥陀佛,一边想着今天吃的馒头、青菜,阿弥陀佛跟饭菜萝卜都掺在一起,那就不算是十念都连续的。不过如果每念一句阿弥陀佛都是诚心在念的话,虽不能十念相续,也还是有功德的。然而希望临命终时连续十念不断,十念之中没有妄想杂念,就不简单了;这时候就要靠同修的净业善知识,为他说佛法、讲开示、助念佛号。因此佛教主张临终要接受人家助念,在临命终时有人助念,命终以後有人助念,便可帮助往生者达成十念的目标,劝他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替临终者助念的功德则很大。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就是说只要众生愿意生西方,一定可以生。如果不能生的话,发愿的法藏菩萨,便不会成佛。
此处提起阿弥陀佛的本愿,目的在於肯定念佛愿生净土者的信心,既然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我们便可绝对相信,只要我们愿生西方,就一定可以生到西方。何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都说,若不成就者「不取正觉」,是多麽地恳切可靠。
众罪消灭
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
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
「念佛」法门,本系「六念」的观法之一,而於弥陀净土的修法,特重念佛一门,念佛即能往生净土,是往生净土的因行,但从经论及古代诸师的介绍,可以见到不少大同小异的说法。《阿弥陀经》但以称名念佛,即得往生,《观无量寿经》介绍了十六种观法,其中第十四观则须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还得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才可得上品上生,可知不是仅仅念佛即得上品上生。到了第十六观的「下品上生」条,始谓「称南无阿弥陀佛」,到了「下品下生」条才谓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也仅在第十八愿,提出十念往生之说。《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则明示:「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因此:1.昙鸾与道绰,以菩提心为净土之本源,念佛三昧(修观及称名)为净土法门之要行。2.迦才以《无量寿经》的菩提心(三聚净戒)及《观无量寿经》的三福净业为通因,专念一佛弥陀名号求生西方净土为别因。3.善导以称名为正业,读诵、礼拜、赞叹、观察为助业。4.元晓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十念念佛等为助因。5.北宋的永明延寿以持戒习禅为往生净土的上品之因,行道念佛为中下品之行。但是人心散乱,习定难成,信心难得,故应专念弥陀名号,求生极乐净土,此在《大乘起信论》有明示,《法华经.方便品》也有「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经句。
以此可知,往生净土的资粮,不仅念佛,但对於自知业重障深,自力不足者,以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仍是最可靠最保险的方法。故到宋明以下,凡修净土行者,多以念佛为要务,且以弘扬《阿弥陀经》为主流。明末莲池大师撰《弥陀疏钞》,蕅益大师著有《弥陀要解》,近代印光大师,於二六时中执持弥陀名号。
念佛即得生净土,净土修行必定念佛,念佛是最上功德;所以〈净土文〉说以此念佛因缘,便能进入阿弥陀如来的大誓愿海之中,也就是阿弥陀佛本誓愿力所成就的极乐世界。
念佛两个字,很多人说念佛是用嘴巴念的,所以会在「念」字的左边多加一个「口」字,其实那是错的。加上一个「口」字,等於说只要嘴巴念就好,心不必管它,心口可以不一致;嘴巴在念佛,心里胡思乱想,那不是真正的念佛,念佛应该是用心念的。把「念」字拆开看看,上面的「今」是现在的意思,下面是个「心」,即是以现在这个心,当下这个心,全心都放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上,心与口一致,念与佛相应,才叫念佛;否则心口不一,念不系佛,那不是真正的念佛,与放录音带类似了。
承佛慈力,众罪消灭
相信承蒙、承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一切业障,皆能消灭。净土法门是以信心和愿心为根本,信心是出於修持净土法门的行人;愿心是双方的,一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一是修行净土法门者的愿望。以这两种愿力相加,便可得到佛菩萨的慈悲接引,而能往生西方净土。
在大乘佛法中有两类修行菩萨道的法门:一是他力的易行道,一是自力的难行道。他力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得罪障消灭,往生净土;自力是以修持戒定慧的三学,除贪瞋痴的三毒,灭除一切业障。弥陀净土的法门是易行道。中国净土宗的祖师们形容净土法门的易行道,称为「横出三界」,这是说凡夫在生死中,就好像虫在一根竹竿中,从旁边打一个洞,一下子就钻出竹竿,解脱了生死。难行道的菩萨行者,则如同在一根竹竿有许多节的最下节,要把第一个节打穿了,再打第二个节,如此层层打穿,一直到最上层顶端,才算出离生死的苦海,所以叫「竖出三界」。比较起来,净土法门是方便简易多了,这是因为承佛慈力的关系。
至於「众罪消灭」,因为《观无量寿经》自身的异名即是《净诸业障生诸佛前经》,故在其十六种观法中的第三观地法修成即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第六观法观成,即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第七观成,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第十观成,即得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修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只生死之罪;第十六观云:「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无量寿经》的十八愿,不收五逆及谤正法之人,《观无量寿经》慈悲,於下品下生,对十恶五逆,但有信愿之人,亦入净土,并谓:「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可知此处的「众罪消灭」,应该是根据《观无量寿经》所说而来。
另有〈往生咒〉,是我们在诵完《阿弥陀经》之後,必定持诵的,它又称作〈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是能够消灭一切罪业障碍的咒。
「众罪消灭」也是一个观念,相信修行念佛法门的人,若能念佛发愿,愿生彼国,便能消除一切业障。有的业障,在修行时即除,有的罪业则待到了西方净土之後消灭。然而,在生之时,业障是否能够消除,要看个人修行的程度,否则便不…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