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國天臺宗的慧思禅師撰有「立誓願文」,明末的智旭大師也立有「四十八願」等許多篇願文。
《無量壽經》卷上說: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都是出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故」,法藏比丘發願之後,曾以偈立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故稱之爲本願及本誓,又可名爲「宿願」。阿彌陀佛共發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本誓;其中第十八、十九、二十的叁願,爲凡夫衆生建立信心,特別重要。
有人曾經問我:「師父,你相信有極樂世界嗎?」我說:「我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他問:「爲什麽你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呢?」我說:「釋迦牟尼佛自己在《金剛經》裏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所以如來講的話絕對是真的。」他又問:「你爲什麽一定相信《金剛經》呢?」我說:「因爲《金剛經》是佛說的。」他再問:「你怎麽能相信那是佛說的?」我說:「是《金剛經》自己說的。」
其實,如果不願意相信,別人怎麽說也不會相信。如果願意相信,看到佛經所說,便會生起信心。
若有衆生,欲生我國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凡有人願求往生極樂淨土者,這必定是有善知識,勸令聞法,才知發願往生彼國。從此句以下直到「不取正覺」句,都是第十八願的內容,《無量壽經》卷上的原文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與〈淨土文〉所引者,文句稍有更動。
志心信樂
意思就是絕對的、堅定的、不變的一定相信,一定希望、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樂」有兩種意思:一個是很高興的去,很喜歡要去;另一個意思是我要去,我願意去。
「志心」也可釋爲《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觀無量壽經》的「一心系念」,《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志」。在《觀無量壽經》又說:「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此處的「志心」,也可包納這叁種心了。
「信樂」即是信與願,即如《阿彌陀經》所說: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是「難信之法」,「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乃至十念
「十念」有多種解釋: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中有提到,但並沒有說明如何名爲十念。
《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條雲:「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卷下的上輩生因:「發菩提心(並舍俗出家),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下輩生因:「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唐代善導大師的〈往生禮贊釋本願文〉有雲:「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北魏的昙鸾大師解釋《觀無量壽經》的具足十念,爲憶念相續義,稱佛名號者,內心無有他想,一心念佛名號,事業成辦名十念。
宋代遵式的《往生淨土忏願儀》中,說晨朝十念之法,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稱阿彌陀佛,盡一口聲爲一念,如是十氣爲十念,十氣連續,令心不要散。
歸納而言,「十念」有叁種:1.有十念之間念念憶念相續不斷,無有他想。2.也可有一心專志稱名十聲,即爲十念。3.更有連續十口氣,專心不斷不散之意。這叁類十念法,若能勤加練習,攝心正念,是可以做得到的;也是修習禅觀的基礎法門,稱爲「念佛觀」,故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雲:「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但是有些人邊念阿彌陀佛,一邊想著今天吃的饅頭、青菜,阿彌陀佛跟飯菜蘿蔔都摻在一起,那就不算是十念都連續的。不過如果每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誠心在念的話,雖不能十念相續,也還是有功德的。然而希望臨命終時連續十念不斷,十念之中沒有妄想雜念,就不簡單了;這時候就要靠同修的淨業善知識,爲他說佛法、講開示、助念佛號。因此佛教主張臨終要接受人家助念,在臨命終時有人助念,命終以後有人助念,便可幫助往生者達成十念的目標,勸他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替臨終者助念的功德則很大。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就是說只要衆生願意生西方,一定可以生。如果不能生的話,發願的法藏菩薩,便不會成佛。
此處提起阿彌陀佛的本願,目的在於肯定念佛願生淨土者的信心,既然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我們便可絕對相信,只要我們願生西方,就一定可以生到西方。何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說,若不成就者「不取正覺」,是多麽地懇切可靠。
衆罪消滅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衆罪消滅,善根增長。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念佛」法門,本系「六念」的觀法之一,而於彌陀淨土的修法,特重念佛一門,念佛即能往生淨土,是往生淨土的因行,但從經論及古代諸師的介紹,可以見到不少大同小異的說法。《阿彌陀經》但以稱名念佛,即得往生,《觀無量壽經》介紹了十六種觀法,其中第十四觀則須發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還得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發願,才可得上品上生,可知不是僅僅念佛即得上品上生。到了第十六觀的「下品上生」條,始謂「稱南無阿彌陀佛」,到了「下品下生」條才謂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也僅在第十八願,提出十念往生之說。《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則明示:「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因此:1.昙鸾與道綽,以菩提心爲淨土之本源,念佛叁昧(修觀及稱名)爲淨土法門之要行。2.迦才以《無量壽經》的菩提心(叁聚淨戒)及《觀無量壽經》的叁福淨業爲通因,專念一佛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淨土爲別因。3.善導以稱名爲正業,讀誦、禮拜、贊歎、觀察爲助業。4.元曉以發菩提心爲正因,十念念佛等爲助因。5.北宋的永明延壽以持戒習禅爲往生淨土的上品之因,行道念佛爲中下品之行。但是人心散亂,習定難成,信心難得,故應專念彌陀名號,求生極樂淨土,此在《大乘起信論》有明示,《法華經.方便品》也有「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的經句。
以此可知,往生淨土的資糧,不僅念佛,但對於自知業重障深,自力不足者,以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仍是最可靠最保險的方法。故到宋明以下,凡修淨土行者,多以念佛爲要務,且以弘揚《阿彌陀經》爲主流。明末蓮池大師撰《彌陀疏鈔》,蕅益大師著有《彌陀要解》,近代印光大師,於二六時中執持彌陀名號。
念佛即得生淨土,淨土修行必定念佛,念佛是最上功德;所以〈淨土文〉說以此念佛因緣,便能進入阿彌陀如來的大誓願海之中,也就是阿彌陀佛本誓願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
念佛兩個字,很多人說念佛是用嘴巴念的,所以會在「念」字的左邊多加一個「口」字,其實那是錯的。加上一個「口」字,等於說只要嘴巴念就好,心不必管它,心口可以不一致;嘴巴在念佛,心裏胡思亂想,那不是真正的念佛,念佛應該是用心念的。把「念」字拆開看看,上面的「今」是現在的意思,下面是個「心」,即是以現在這個心,當下這個心,全心都放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心與口一致,念與佛相應,才叫念佛;否則心口不一,念不系佛,那不是真正的念佛,與放錄音帶類似了。
承佛慈力,衆罪消滅
相信承蒙、承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一切業障,皆能消滅。淨土法門是以信心和願心爲根本,信心是出於修持淨土法門的行人;願心是雙方的,一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一是修行淨土法門者的願望。以這兩種願力相加,便可得到佛菩薩的慈悲接引,而能往生西方淨土。
在大乘佛法中有兩類修行菩薩道的法門:一是他力的易行道,一是自力的難行道。他力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得罪障消滅,往生淨土;自力是以修持戒定慧的叁學,除貪瞋癡的叁毒,滅除一切業障。彌陀淨土的法門是易行道。中國淨土宗的祖師們形容淨土法門的易行道,稱爲「橫出叁界」,這是說凡夫在生死中,就好像蟲在一根竹竿中,從旁邊打一個洞,一下子就鑽出竹竿,解脫了生死。難行道的菩薩行者,則如同在一根竹竿有許多節的最下節,要把第一個節打穿了,再打第二個節,如此層層打穿,一直到最上層頂端,才算出離生死的苦海,所以叫「豎出叁界」。比較起來,淨土法門是方便簡易多了,這是因爲承佛慈力的關系。
至於「衆罪消滅」,因爲《觀無量壽經》自身的異名即是《淨諸業障生諸佛前經》,故在其十六種觀法中的第叁觀地法修成即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第六觀法觀成,即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第七觀成,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第十觀成,即得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修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只生死之罪;第十六觀雲:「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無量壽經》的十八願,不收五逆及謗正法之人,《觀無量壽經》慈悲,於下品下生,對十惡五逆,但有信願之人,亦入淨土,並謂:「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可知此處的「衆罪消滅」,應該是根據《觀無量壽經》所說而來。
另有〈往生咒〉,是我們在誦完《阿彌陀經》之後,必定持誦的,它又稱作〈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即是能夠消滅一切罪業障礙的咒。
「衆罪消滅」也是一個觀念,相信修行念佛法門的人,若能念佛發願,願生彼國,便能消除一切業障。有的業障,在修行時即除,有的罪業則待到了西方淨土之後消滅。然而,在生之時,業障是否能夠消除,要看個人修行的程度,否則便不…
《慈雲忏主淨土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