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的净土本来应该是自修福业受到的福报,可是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全是因为众生自己修行的功德而去往生的,乃是由於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所以往生西方净土,是靠众生自己修行净业为副,而以阿弥陀佛的慈誓愿力为主。
众生自己完全不修行虽也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并不保险。虽然阿弥陀佛说临终「乃至十念」也可以往生,但是平常不修行,临终还会想到要念佛吗?
临终时没有善知识来教他念佛,便不知道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了。
更何况《无量寿经》中也说若犯五逆罪及诽谤正法者,不能往生彼国;第十九愿也说欲得往生彼国者,必须「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二十愿更要求:「植诸德本,至心回向」,始能求愿往生彼国。
所以我们在还没有往生净土之前,不但不得做恶事,还必须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更要及时修行,勤快念佛,年轻力壮正是时候,年纪大了也不嫌晚。
我今正念
「我」是指在修净土法门的人,「今」是指现正在修净土法门,「正念」是不胡思乱想而能一心一意没有妄念,只有一个念头是在系念阿弥陀佛。
正在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不得有其他的任何妄念,而当专心的称念阿弥陀如来名号。《观无量寿经》常用「正观」二字;《无量寿经》卷下有「端心正意」之说;《无量寿经》也常用「一向专念」来念无量寿佛,也是「正念」之意。在《大乘起信论》则云:「心若驰散,则当摄来,住於正念。」此正念也是八圣道的一支,是心无旁鹜,不与邪念相应之意。
称如来名
「称」是称诵、称赞、称呼;念念系於佛号,故又名为念佛。念如来的号、诵如来的名、赞如来的功德。这不仅仅是内心的一个念头,而且是要用口来称呼的。
阿弥陀佛又叫阿弥陀如来,故念佛的人,应当正念分明地称念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如来」又有如去的意思。如来如去,如如不动,本来如此,所以是如来。对於没有信佛学佛,也没有亲证佛性的人,由於没有看到,纵然相信,也不确实,如来即是如去。对於学了佛、开了悟的人,如去也是如来,因为他根本没有离开我们,本来就在这儿,只是让我们知道他在这儿,所以是如来,但是因为不执着,所以等於如去。
为菩提道
为了什麽而称如来的名号呢?是为了往生彼国之後,见佛闻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道」是「路」的意思,也就是走上菩萨当走的路。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为觉、智;《无量寿经》卷下有云: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希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能得无上的菩提果位?那就是要行菩萨道。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译,意思是觉有情、大道心的众生,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众生,而且是有大菩提心的众生。众生可分为有情和无情的两类,有情众生是动物,无情众生是指非动物的一切生物乃至矿物,只有有情众生可以修行佛法、行菩萨道,最後能够成佛。所以要准备将来成佛,一定是先从菩萨道的阶段开始。
菩萨道应该怎麽修呢?应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向上希望自己能够修学佛法,成就佛道;同时也要把自己所修学得到的佛法再告诉别人,帮助其他的众生也能像自己一样离苦得乐,也使其他的众生共同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叫作菩萨道。
《阿弥陀经》有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只要发愿,欲生极乐国者,即能位登初地菩萨的不退转位,便於无上正遍知觉,不再退失其所行及所证。《阿弥陀经》又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avinivartanīya),译为不退,即是不退转的菩萨。
《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条有云:「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亲证无生法忍,也是初地菩萨。同经「下品上生」条云:到彼国土,「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同经「下品下生」条也说:生到彼国,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见观世音及大势至,为其说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能发菩提心,即行菩萨道。可知求生极乐国土的人,并不仅为自求解脱,乃是为度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菩萨之道,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普度诸国无量众生,永不疲厌。
因此我们称念佛号,当见贤思齐,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也当及时学菩萨法,行菩萨道。自己修学佛法,知道佛法,乃至於仅是一偈、半偈或是几句话,能够转告他人,这也是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一定是用佛法来自度度人,否则,只是用世间法的财物、知识、技巧助人,甚至还希望求得对方回报,那便不能叫作菩萨道,是有染有漏的人天善法。能修人天善法已经不错,但仍不究竟,唯有修无染无漏的菩萨道,才能证得无上的佛果。
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的目的,既然是为了修行菩萨道,当然也愿一切其他的众生都能知道求生净土。所以求生净土,即是自度度他的菩萨行。
净土在那里?此处所指的是西方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佛国净土,是有方向的,有位置的,有形相的。不过不要认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就把这个极乐世界看得那麽遥远,实际上只要一念希望生净土,极乐净土就在我们的面前,故在《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条说道:「如弹指顷,往生彼国。」「上品中生」条说:「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中品下生」条也提到:「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的意思是没有烦恼、没有恐怖、没有忧虑、没有危险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到处都是安全的,处处都是快乐的,无忧无虑,无烦无恼;不管是所见、所听、所接触,无一不是庄严清净的,所以叫作净土。
不过在诸经论及历代祖师之间,对於「净土」有种种的界定。太虚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正如近人印顺法师也说:「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理想界。」(见印公《净土新论》);我於〈净土思想之考察〉一文中也提出:「净土思想本为佛教的三乘共法,乃至也是五乘共法。」(见《法鼓全集》之《学术论考》)
因此,净土在那里?何人居净土?就有不少的异说。《仁王般若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若据此说,西方净土便不能称为究竟的净土。又《六祖坛经》依《维摩经》所说之「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而云:「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净其心……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另有宋代的知礼等依据天台智顗大师的《摩诃止观》所说:「西方净土,我心本具。」而倡「唯心净土」与「本性弥陀」的说法。於此可知,如果我们念佛,心中有佛,心中就有净土。净土是我们心中本具的。如果念佛念得很成功,净土即时便在自心中显现出来。
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究属那一层次的净土?《成唯识论》卷一○有四土:说佛的「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变化身」依变化土。
《佛地经论》卷一则云:「他受用土在西方等。」可知极乐净土是此四土中的第三等级。又有《瑜伽师地论》卷七七所云:「清净世界唯纯菩萨僧於中止住,(已入初地菩萨)由愿力自在故,於彼受生。」此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生彼国土,「悟无生法忍」、「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的观点是相同的。
但依天台智顗的《观无量寿经疏》将净土分作四等:1.常寂光;2.实报无碍;3.方便有余;4.凡圣同居。而以西方净土归入第四等的凡圣同居土,则颇有争议之处。这也是由於净土经典中既有如《阿弥陀经》所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又有《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条云:「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也能仗佛愿力,往生彼国,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可见也有凡夫居於净土了,因此有些混淆。
不过如果自己心中的净土出现时,已经超过了上品上生,就不是凡夫所生的净土了。以信心所生的净土是九品莲花化身,是有形相的;到了最高的实相、实报净土,亦即自性法身所居的净土,那便是无相、无形的,既是在自己的心中,也是到处都在,或处处不在。
此处所指的净土,是指凡夫所生的九品莲花的净土。往生彼国净土之後,见佛、见菩萨,闻法开悟,得无生法忍,才证初地圣菩萨位,而得不退转。因此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自认为了不起,一定要证得法身,生到无相土。我辈业深障重的凡夫,还是以求生九品莲花的有相净土比较可靠。
中国的禅宗从宋朝之後,都主张禅净双修。虽用禅的工夫,同时也愿能够往生西方的净土。如果能够以禅修工夫大彻大悟,即现法性身,住於法性的净土,便得处处都是实相实报的净土。如果此生没有大彻大悟,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总比生於我们这个世界的烦恼秽土要好得多。
可是我们所生的娑婆世界真的这麽坏吗?有烦恼的时候它的确是五浊恶世,但是当我们能够在一分钟、一秒钟之内烦恼不显现,这个五浊恶世就跟佛的净土相应了。所以我们还是要以禅修的工夫来除烦恼为第一要务,同时也依弥陀本愿,愿生西方净土,两者相辅相成,叫作禅净双修。
弥陀本愿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佛昔本誓
诸佛在因地所立的誓约,称为「本誓」,梵语三昧耶,又名为「本愿」。阿弥陀佛於世自在王佛之际,以法藏比丘行菩萨道的功德,曾经发了四十八愿,在《无量寿经》卷上称之为「发斯弘誓」。
诸佛成佛皆曾在因地发愿,除了通愿,如四弘誓愿,每一位初发心菩萨,均须发者;又皆有别愿,即是每一位佛,均曾於因地发了个别不同的根本誓愿,如普贤王菩萨的十愿,药师佛的十二愿,…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