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乐,是从打坐修定而得到心的平静安稳。没有身体沈重的负担,没有杂念妄想的负担,心中无事,感到非常轻安稳定,乃至时空感消失。若跟五欲之乐相比,五欲之乐是从刺激获得,禅定之乐是从负担的释放获得,一旦获得禅定的乐,便不会贪恋五欲之乐了。只不过这种禅定的乐只有在定中才可以享受到,离开了禅定就没有,所以仍是间断性而不是一次乐便能永远乐,所以不能称作极乐。
解脱之乐,是没有魔障的扰乱,不受五欲的引诱,没有得失的烦恼,没有安危的困扰,没有生死的忧喜;既不被物质的环境所牵累,也不被精神的影响所动摇,所以称为解脱之乐,就是最彻底、最究竟的快乐。
极乐是形容阿弥陀佛的净土,在几部净土经典中,都有介绍极乐国土依正庄严的大概。《无量寿经》卷上说其国众生:「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又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无山无海,「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自然之物。」其国中的「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阿弥陀经》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中莲华,大如车轮。……常作天乐。……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阿弥陀经》又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位),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如观世音、大势至等)。……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极乐世界位於我们所处这个娑婆世界(大约是指整个的银河系范围)之西方,相隔十万亿个佛国世界(一佛所化国土,相当於一个银河系,称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极乐世界究竟有多大的范围呢?那是无法用我们凡夫的心量去衡量的。而且福报大、智慧高的众生到了那边,见到的是大的世界;福报小、智慧低的众生到了那边,见到的是小的世界。
有的众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的佛是千丈以上的大身,有的看到的是相当於一丈六尺高的普通身;有的看到的莲叶不过是车轮一样大,有的看到的莲花像无限大的车轮。而那边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有形相所见的一共有九品,称为九品莲花,由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但这尚是凡夫所生、凡夫所见的。
至於初地以上的菩萨们,称为法身大士,为化众生虽有形相,但他们自身其实是无形、无相的,但是有功德、有慈悲、有愿力。法身大士是以五分法身的功德为身,不一定要有某种形相,故其所处的极乐世界,也不一定有形相有范围,可以大到无限,也可以小到无限。
总而言之,依众生福德善根之不同,所见极乐世界的有无大小也不相同,所以不要把极乐国土认定只是像《阿弥陀经》中所说那样的世界。
阿弥陀佛
这四个字,意思非常丰富,是梵文AmitaBuddha的音译。事实上AmitaBuddha应该译成「阿弥陀佛陀」五个音节。
根据《阿弥陀经》所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由於「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梵语的阿弥陀佛,共有三译:1.无量寿(Amitāyus);2.无量光(Amitābha);3.密教译为甘露(Amṛtā)。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清净、无量平等的佛;而「佛」是觉的意思,故有近人夏莲居居士将《阿弥陀经》译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是自觉、觉他、觉满。自觉是除烦恼、离生死;觉他是行菩萨道、广度众生;觉满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那就是无上正等正遍知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既是无上圆满的觉者,有无上的慈悲,能够广度众生,因此阿弥陀佛也被称为大慈悲父及无上医王。大慈悲父是爱护众生而不舍任一众生的,无上医王是能医疗所有一切众生烦恼诸病的。
至於无量寿命,是说在时间之中,阿弥陀佛是永远常住的;无量光明,也就是说在空间之中,阿弥陀佛是普遍照顾一切众生的。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永恒於时间,普遍於空间。无尽的时间,无限的空间,都有阿弥陀佛的慈悲之光及智慧之光存在,所以叫作无量寿、无量光。
阿弥陀佛又是无量清净,没有人间凡夫的私心执着。一般的凡夫都有亲疏远近厚薄之分,即使讲慈悲、仁爱、仁慈,都仍带有感情的成分在,只要有私心夹在其中,便不能叫作清净。但是对佛而言,因为他在时间中是无尽的、无穷的,在空间中是无限的、无边的,因此佛是绝对无私的。
至於无量平等是什麽意思?平等本身就是等量、等级、等格和等时。「等」的真正意涵是:对方需要多少就给多少;有多少人要就给多少人;自己有多少便给人多少;不论亲疏,凡有需要便尽力给予、及时给予。唯有佛能够绝对平等,适人、适处、适时、适量,平等救助,因为他有无量的慈悲和智慧。
如何算是真平等?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中说了一个譬喻:天下雨是普遍施於地面的,但是地上的小草吸收到的雨水比较少,大草吸收比较多,大树吸收的就更多了;天并不会给大树一吨水,给小草也是一吨水,如果是这样,小草很快就会死掉。众生也是一样,程度不同,需求不同,佛就给不同的而且是适量、适时、适度的救济,这才是真平等。又譬如三岁小孩穿的衣服,和十五岁小孩穿的衣服,尺寸一定不一样,若只讲求形式上的平等,给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反而不能切合需要,造成他们的困扰。
在《无量寿经》卷上,介绍阿弥陀佛,共有十三种称号:无量寿、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并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後,皆蒙解脱。」一句阿弥陀佛,有这许多意思和这许多功德,若不勤念阿弥陀佛,实在辜负他了。
佛光慈摄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愿以净光照我
是指阿弥陀佛以清净的光、平等的光来照耀我,使我在愚昧烦恼之中得到安慰,得到心开意解,让我业障消除;这都是由於佛以清净的光照耀我,使我得到救济。
「净光」二字,在《观无量寿经》有:「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在《无量寿经》则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说:「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又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所以应当祈愿阿弥陀佛,恒以平等清净的慈悲智慧之光,给我们信心、勇气与智慧,让我们远离颠倒。
「净光」也如同海边的灯塔、航空站的塔台,在夜里或雾中让船只及飞机知道方向,有归属感、安全感。净光可以有两类:
慈悲光、智慧光: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的光,不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接收到。当我们知道有阿弥陀佛,持念阿弥陀佛圣号,读诵阿弥陀佛经典,实际上我们就是被阿弥陀佛的清净、智慧、本愿之光所照;这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接收到的。
感应的光、瑞相的光:能够念佛、拜佛而见到光,见到阿弥陀佛的像,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而佛有所应,使其见光、见华、见像。如果大家的福德或是某一个人修行的力量特别强,就有这种瑞相显现;有时只有一个人看到,有时许多人都能看到。这种感应的光我们相信它是有的,但不要把它当成那麽的神奇并向人炫耀。看到以後产生信心是很好的,但若把它当作了不得的成就或执着念佛目的是为了看光见像的话,当念佛不出现瑞相时,就会退心不念佛了,那便是颠倒至极了!
慈誓摄我
祈求阿弥陀佛以他的慈悲弘誓愿力来摄受我。阿弥陀佛尚在因地中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广度众生,发了弘愿,《无量寿经》卷上所列四十八愿,愿愿都在以慈悲的弘誓愿力,成就极乐国土依正二报,摄受众生往生彼国。其中有的是为了度众生而成就国土的庄严,有的是为了接引众生而发起种种的悲愿,只要有众生愿生西方,就可以往生到他的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
例如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成就众生往生彼国的慈悲誓愿。
又有如第三十二愿云:「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成就国土中庄严诸物的慈悲誓愿。
依正庄严的「依」是众生所依的国土,「正」是在国土里面生活的众生…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