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

  目录

  前言

  一、阿弥陀佛的弘愿

  二、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

  至心发愿

  一心

  皈命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佛光慈摄

  愿以净光照我

  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

  称如来名

  为菩提道

  求生净土

  弥陀本愿

  佛昔本誓

  若有众生,欲生我国

  志心信乐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众罪消灭

  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众罪消灭

  善根增长

  意不颠倒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

  身无病苦

  心不贪恋

  意不颠倒

  如入禅定

  弥陀相迎

  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

  于一念顷,生极乐国

  菩提满愿

  花开见佛

  即闻佛乘,顿开佛慧

  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后记

  附录慈云忏主净土文

  -------------------------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 

  前言

  这一篇文章的作者慈云忏主遵式知白(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是宋朝天台宗的一位大师,与四明知礼同出於宝云寺义通的门下,乃是螺溪义寂的第三传。他对弥陀净土的弘扬,不遗余力,其撰着与净土法门相关者,则有《往生净土忏愿仪》、《小阿弥陀经忏仪》、《誓生西方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劝念三世佛偈》、《往生西方略传》等。

  其中的《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现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卷,其「决疑」有三门:疑师、疑法、疑自;「行愿」开四门:礼忏、十念、系缘、众福。在「十念」门中,主张每日清晨服饰以後,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口气名为十念,意在令心不散,专精藉气束心,作此十念已,发愿念回向文,便是我们现在要讲解的〈慈云忏主净土文〉(以下略称〈净土文〉)。其内容相当好,能够坚固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本次所根据的经文是抄自常州天宁寺版《禅门日诵》三七页,此与现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一四七页的文字内容,略有出入,例如「以此念佛因缘」句原为「愿此十念」,「意不颠倒」句原为「心不倒散」。不过今依《禅门日诵》所刊文字讲出。

  一、阿弥陀佛的弘愿

  全文的大意是说:我们要一心一意的皈依和向往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愿阿弥陀佛用清净的、慈悲的、智慧的光来照着我,而且用佛的慈悲誓愿力来摄受我。我现在以正念分明来称诵阿弥陀佛如来的名号,乃为了行菩萨道,为了求生西方的弥陀净土。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因地中曾经发过这样的本誓弘愿说:「如果有众生希望生到我的净土来,只要他的心非常恳切,而且有信心,仅仅凭着十念,就可以生到我的极乐世界来。如果不能往生我国的话,我便不会成佛。」这一段是依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文而来。

  下面接着说:依我这样念佛的因缘,就能够进入阿弥陀佛如来的大弘誓愿海中;而承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能够使我的一切罪业全部消除,善根福德因而增长。到临命终时,让我自己预先知道,在什麽时候我要往生西方。并且在临命终时,但愿我的身体没有病苦,而我的心在那时候,也不要对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人、事、财物放不下;心意不会颠三倒四,就如进入禅定一样。

  在那个时候,但愿阿弥陀佛以及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还有无量的圣众,也就是无量的菩萨和声闻罗汉,都到我的面前。阿弥陀佛的手上拿着金色的莲台来迎接我,在一念之间,我就生到了极乐世界的佛国净土。

  到了极乐世界之後,我就是莲花化生,在莲花开放的时候,就见到阿弥陀佛,听到佛为我说最上乘的佛法,顿时让我开悟佛的智慧,而又能够让我去广度众生,早日圆满菩提悲愿,成就佛的悲智,也就是能够成佛了。

  以上这段慈云忏主所写的净土文,内容非常简明而又充分,非常恳切,也非常感人。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能够把这段回向文背熟,不断地反覆使用也就够了。

  二、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

  这一段文字里面,我们没有看到建设人间净土的意思,可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一定是首先对现在的生活是肯定的;从现在的生活里修净土法门,而用修净土法门的条件,落实在现实的生活中,同时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故在慈云忏主《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中的「系缘门」说:「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於佛及忆净土。」

  又在「众福门」指出,出家四众当修《观无量寿经》所示的三种福业;在家王臣亦当修《普贤观经》所示的五事:1.不谤三宝,不障出家;2.孝养父母,奉事师长;3.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4.於六斋日,令行不杀生;5.当深信因果。

  这都是净土行者,落实於人间生活的证明。

  

  至心发愿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心

  可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指真心和直心;第二层是指专注一意;第三层则是一直到成佛为止,不会改变信心和愿心。

  皈命

  在梵语即是「南无」(namas),有三义:1.身命归趣於佛;2.身命归顺佛的教义;3.命根还归於一心之本元。乃表信心之极致,以全部的身命及生命归趣於三宝的法身慧命,称为皈命。梵语即是南无。

  我们共有三命,即是身命、生命和慧命:

  肉身的从生到死,叫作身命,乃是阶段性的暂时存在,死亡以後就没有了。

  一生又一生的连续,叫作生命,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无尽的生与死之间,永远都还有一条命在,不论信佛与不信佛都有这一条命是生命。

  闻法的知见及修法的功德,叫作慧命,从初闻佛法开始,一直到成佛以後,慧命永远存在。

  身命最容易丢掉、最脆弱,数十年的人生旅程走完,便随着消失;生命,在未离生死未得涅槃之前是丢不掉的;慧命最可靠、最美好、最究竟。

  由此三命,引申此处所说的「皈命」则有三种意义:

  身命的归趣:就是当肉身的寿命还在的时候,一定要尽形寿来发愿往生西方的弥陀净土。

  生命的归趣:是指从现在这一生到成佛为止多生多劫的阶段,包含一生一生的寿命,除了这一生之外,还有无量生,凡夫位中称为「分段生死」的生命,圣位的菩萨阶段称为「变易生死」的生命,一直到成佛为止的生命过程中,都发愿能与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在一起。

  慧命的归趣:可以分成二个阶段:1.听闻佛法之後,以佛所说的法为自己的慧命;2.由於自己修证而悟到了佛法的真谛之後,见到佛的法身,叫作法身的慧命。此处〈净土文〉中的「皈命」,是以我们现在的凡夫身,听闻佛法而以佛法为慧命往生西方,花开见佛以後,便得法身的慧命。也可以说,凡夫初学佛法、听闻佛法,一直到成佛为止的善根宿慧,都可叫作慧命。以此慧命来发愿,愿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这里的一心皈命,可以是通指这三种命,也可以是单指一种命——慧命。如果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三条命,那麽对肉体的死亡就不必害怕了,因为还有生命,并且能够闻法修行获得慧命。

  因此此处的「一心皈命」,可有两种意思:1.我专志一心把我全部的命根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2.我一心一意要回归到法身的慧命,用慧命来向往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根据释迦世尊在《无量寿经》卷上的介绍: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数劫,有许多佛次第出世灭度,其中有一佛名世自在王如来,那时有一位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发起无上正等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卅法藏,学习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精勤修行之後,即於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国土,成熟众生。这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卅安乐。」又在《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卅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当他在修菩萨道的阶段,是位出家的比丘,以一位比丘的身分而发弘愿,愿他自己成佛的时候,能出现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也就是说,他是在极乐世界成佛。极乐的意思,又可以翻译成安乐,所以极乐世界又称为安乐国土。

  依据《阿弥陀经》的介绍:「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的意思是说,世间任何五欲之乐,都没有办法与佛国净土的解脱之乐相比,所以叫作极乐。人间的乐是与苦相对的,所以是比较的乐,而不是绝对的乐。西方净土的安乐则是绝对的,不是与苦相比较而来的,因此叫极乐。

  乐可分成三类:1.五欲的乐,2.禅定的乐,3.解脱的乐。人间及天上的凡夫,最多只有欲乐及定乐两种。

  五欲乐是指财、色、名、食、睡。但事实上,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指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相对的境界,那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称为五欲之乐,这和苦是相对的。而凡夫的众生,苦多乐少,往往乐是苦的果,苦是乐的果;相反的,苦是乐的因,乐是苦的因。

  为什麽说苦是乐的果?例如有人以负债来先享受一番,还债之时必然有得苦吃,这是先乐後苦,乐成了苦的因了。相反的,有一些人修苦行,希望求升天国,或者拼了命辛辛苦苦赚钱,然後拿了钱去旅游、享受了,那就是乐为苦果。很多人为了肚子饿要吃饭而去工作赚钱,但是工作了一整天,吃的时候只短短几分钟就吃饱了,这不能不说是苦多乐少。

  至於宗教的苦行,在印度及中国,都有这种苦行的宗教。有的把自己浸在水底,有的挂在树上,有的囚处山洞不见天日,有的涧饮木食草衣石座,老死不与人间往还,这样苦苦的修行,其目的是为了升天,为了羽化、蝉蜕。在他们主观的感觉上,修行到最後,会享受到放下物欲的快乐,这是由苦行而得来的,但却仍不究竟。

  …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