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忏主淨土文講記
目錄
前言
一、阿彌陀佛的弘願
二、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
至心發願
一心
皈命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佛光慈攝
願以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
稱如來名
爲菩提道
求生淨土
彌陀本願
佛昔本誓
若有衆生,欲生我國
志心信樂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衆罪消滅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衆罪消滅
善根增長
意不顛倒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
身無病苦
心不貪戀
意不顛倒
如入禅定
彌陀相迎
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
于一念頃,生極樂國
菩提滿願
花開見佛
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廣度衆生,滿菩提願
後記
附錄慈雲忏主淨土文
-------------------------
慈雲忏主淨土文講記
前言
這一篇文章的作者慈雲忏主遵式知白(西元九六四-一○叁二年),是宋朝天臺宗的一位大師,與四明知禮同出於寶雲寺義通的門下,乃是螺溪義寂的第叁傳。他對彌陀淨土的弘揚,不遺余力,其撰著與淨土法門相關者,則有《往生淨土忏願儀》、《小阿彌陀經忏儀》、《誓生西方記》、《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勸念叁世佛偈》、《往生西方略傳》等。
其中的《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現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卷,其「決疑」有叁門:疑師、疑法、疑自;「行願」開四門:禮忏、十念、系緣、衆福。在「十念」門中,主張每日清晨服飾以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爲一念,如是十口氣名爲十念,意在令心不散,專精藉氣束心,作此十念已,發願念回向文,便是我們現在要講解的〈慈雲忏主淨土文〉(以下略稱〈淨土文〉)。其內容相當好,能夠堅固我們對淨土法門的信心。
本次所根據的經文是抄自常州天甯寺版《禅門日誦》叁七頁,此與現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一四七頁的文字內容,略有出入,例如「以此念佛因緣」句原爲「願此十念」,「意不顛倒」句原爲「心不倒散」。不過今依《禅門日誦》所刊文字講出。
一、阿彌陀佛的弘願
全文的大意是說:我們要一心一意的皈依和向往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願阿彌陀佛用清淨的、慈悲的、智慧的光來照著我,而且用佛的慈悲誓願力來攝受我。我現在以正念分明來稱誦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乃爲了行菩薩道,爲了求生西方的彌陀淨土。因爲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中曾經發過這樣的本誓弘願說:「如果有衆生希望生到我的淨土來,只要他的心非常懇切,而且有信心,僅僅憑著十念,就可以生到我的極樂世界來。如果不能往生我國的話,我便不會成佛。」這一段是依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裏所說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文而來。
下面接著說:依我這樣念佛的因緣,就能夠進入阿彌陀佛如來的大弘誓願海中;而承蒙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能夠使我的一切罪業全部消除,善根福德因而增長。到臨命終時,讓我自己預先知道,在什麽時候我要往生西方。並且在臨命終時,但願我的身體沒有病苦,而我的心在那時候,也不要對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的人、事、財物放不下;心意不會顛叁倒四,就如進入禅定一樣。
在那個時候,但願阿彌陀佛以及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還有無量的聖衆,也就是無量的菩薩和聲聞羅漢,都到我的面前。阿彌陀佛的手上拿著金色的蓮臺來迎接我,在一念之間,我就生到了極樂世界的佛國淨土。
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我就是蓮花化生,在蓮花開放的時候,就見到阿彌陀佛,聽到佛爲我說最上乘的佛法,頓時讓我開悟佛的智慧,而又能夠讓我去廣度衆生,早日圓滿菩提悲願,成就佛的悲智,也就是能夠成佛了。
以上這段慈雲忏主所寫的淨土文,內容非常簡明而又充分,非常懇切,也非常感人。修行淨土法門的人,能夠把這段回向文背熟,不斷地反覆使用也就夠了。
二、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
這一段文字裏面,我們沒有看到建設人間淨土的意思,可是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一定是首先對現在的生活是肯定的;從現在的生活裏修淨土法門,而用修淨土法門的條件,落實在現實的生活中,同時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故在慈雲忏主《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中的「系緣門」說:「凡公臨私養,曆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
又在「衆福門」指出,出家四衆當修《觀無量壽經》所示的叁種福業;在家王臣亦當修《普賢觀經》所示的五事:1.不謗叁寶,不障出家;2.孝養父母,奉事師長;3.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4.於六齋日,令行不殺生;5.當深信因果。
這都是淨土行者,落實於人間生活的證明。
至心發願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心
可有叁層意思:第一層是指真心和直心;第二層是指專注一意;第叁層則是一直到成佛爲止,不會改變信心和願心。
皈命
在梵語即是「南無」(namas),有叁義:1.身命歸趣於佛;2.身命歸順佛的教義;3.命根還歸於一心之本元。乃表信心之極致,以全部的身命及生命歸趣於叁寶的法身慧命,稱爲皈命。梵語即是南無。
我們共有叁命,即是身命、生命和慧命:
肉身的從生到死,叫作身命,乃是階段性的暫時存在,死亡以後就沒有了。
一生又一生的連續,叫作生命,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無盡的生與死之間,永遠都還有一條命在,不論信佛與不信佛都有這一條命是生命。
聞法的知見及修法的功德,叫作慧命,從初聞佛法開始,一直到成佛以後,慧命永遠存在。
身命最容易丟掉、最脆弱,數十年的人生旅程走完,便隨著消失;生命,在未離生死未得涅槃之前是丟不掉的;慧命最可靠、最美好、最究竟。
由此叁命,引申此處所說的「皈命」則有叁種意義:
身命的歸趣:就是當肉身的壽命還在的時候,一定要盡形壽來發願往生西方的彌陀淨土。
生命的歸趣:是指從現在這一生到成佛爲止多生多劫的階段,包含一生一生的壽命,除了這一生之外,還有無量生,凡夫位中稱爲「分段生死」的生命,聖位的菩薩階段稱爲「變易生死」的生命,一直到成佛爲止的生命過程中,都發願能與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一起。
慧命的歸趣:可以分成二個階段:1.聽聞佛法之後,以佛所說的法爲自己的慧命;2.由於自己修證而悟到了佛法的真谛之後,見到佛的法身,叫作法身的慧命。此處〈淨土文〉中的「皈命」,是以我們現在的凡夫身,聽聞佛法而以佛法爲慧命往生西方,花開見佛以後,便得法身的慧命。也可以說,凡夫初學佛法、聽聞佛法,一直到成佛爲止的善根宿慧,都可叫作慧命。以此慧命來發願,願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這裏的一心皈命,可以是通指這叁種命,也可以是單指一種命——慧命。如果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有叁條命,那麽對肉體的死亡就不必害怕了,因爲還有生命,並且能夠聞法修行獲得慧命。
因此此處的「一心皈命」,可有兩種意思:1.我專志一心把我全部的命根回歸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2.我一心一意要回歸到法身的慧命,用慧命來向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根據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卷上的介紹: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數劫,有許多佛次第出世滅度,其中有一佛名世自在王如來,那時有一位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起無上正等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卅法藏,學習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精勤修行之後,即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成就國土,成熟衆生。這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刹,其佛世界,名卅安樂。」又在《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卅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當他在修菩薩道的階段,是位出家的比丘,以一位比丘的身分而發弘願,願他自己成佛的時候,能出現一個世界,名字叫極樂。也就是說,他是在極樂世界成佛。極樂的意思,又可以翻譯成安樂,所以極樂世界又稱爲安樂國土。
依據《阿彌陀經》的介紹:「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的意思是說,世間任何五欲之樂,都沒有辦法與佛國淨土的解脫之樂相比,所以叫作極樂。人間的樂是與苦相對的,所以是比較的樂,而不是絕對的樂。西方淨土的安樂則是絕對的,不是與苦相比較而來的,因此叫極樂。
樂可分成叁類:1.五欲的樂,2.禅定的樂,3.解脫的樂。人間及天上的凡夫,最多只有欲樂及定樂兩種。
五欲樂是指財、色、名、食、睡。但事實上,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指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相對的境界,那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稱爲五欲之樂,這和苦是相對的。而凡夫的衆生,苦多樂少,往往樂是苦的果,苦是樂的果;相反的,苦是樂的因,樂是苦的因。
爲什麽說苦是樂的果?例如有人以負債來先享受一番,還債之時必然有得苦吃,這是先樂後苦,樂成了苦的因了。相反的,有一些人修苦行,希望求升天國,或者拼了命辛辛苦苦賺錢,然後拿了錢去旅遊、享受了,那就是樂爲苦果。很多人爲了肚子餓要吃飯而去工作賺錢,但是工作了一整天,吃的時候只短短幾分鍾就吃飽了,這不能不說是苦多樂少。
至於宗教的苦行,在印度及中國,都有這種苦行的宗教。有的把自己浸在水底,有的挂在樹上,有的囚處山洞不見天日,有的澗飲木食草衣石座,老死不與人間往還,這樣苦苦的修行,其目的是爲了升天,爲了羽化、蟬蛻。在他們主觀的感覺上,修行到最後,會享受到放下物欲的快樂,這是由苦行而得來的,但卻仍不究竟。
…
《慈雲忏主淨土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