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樂,是從打坐修定而得到心的平靜安穩。沒有身體沈重的負擔,沒有雜念妄想的負擔,心中無事,感到非常輕安穩定,乃至時空感消失。若跟五欲之樂相比,五欲之樂是從刺激獲得,禅定之樂是從負擔的釋放獲得,一旦獲得禅定的樂,便不會貪戀五欲之樂了。只不過這種禅定的樂只有在定中才可以享受到,離開了禅定就沒有,所以仍是間斷性而不是一次樂便能永遠樂,所以不能稱作極樂。
解脫之樂,是沒有魔障的擾亂,不受五欲的引誘,沒有得失的煩惱,沒有安危的困擾,沒有生死的憂喜;既不被物質的環境所牽累,也不被精神的影響所動搖,所以稱爲解脫之樂,就是最徹底、最究竟的快樂。
極樂是形容阿彌陀佛的淨土,在幾部淨土經典中,都有介紹極樂國土依正莊嚴的大概。《無量壽經》卷上說其國衆生:「忍力成就,不計衆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叁昧常寂,智慧無礙。」又說:「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合成爲地。」無山無海,「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所處宮殿,衣服飲食,衆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自然之物。」其國中的「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顔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阿彌陀經》說:「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中蓮華,大如車輪。……常作天樂。……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阿彌陀經》又說:「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位),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如觀世音、大勢至等)。……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極樂世界位於我們所處這個娑婆世界(大約是指整個的銀河系範圍)之西方,相隔十萬億個佛國世界(一佛所化國土,相當於一個銀河系,稱爲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極樂世界究竟有多大的範圍呢?那是無法用我們凡夫的心量去衡量的。而且福報大、智慧高的衆生到了那邊,見到的是大的世界;福報小、智慧低的衆生到了那邊,見到的是小的世界。
有的衆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的佛是千丈以上的大身,有的看到的是相當於一丈六尺高的普通身;有的看到的蓮葉不過是車輪一樣大,有的看到的蓮花像無限大的車輪。而那邊的衆生都是蓮花化生,有形相所見的一共有九品,稱爲九品蓮花,由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但這尚是凡夫所生、凡夫所見的。
至於初地以上的菩薩們,稱爲法身大士,爲化衆生雖有形相,但他們自身其實是無形、無相的,但是有功德、有慈悲、有願力。法身大士是以五分法身的功德爲身,不一定要有某種形相,故其所處的極樂世界,也不一定有形相有範圍,可以大到無限,也可以小到無限。
總而言之,依衆生福德善根之不同,所見極樂世界的有無大小也不相同,所以不要把極樂國土認定只是像《阿彌陀經》中所說那樣的世界。
阿彌陀佛
這四個字,意思非常豐富,是梵文AmitaBuddha的音譯。事實上AmitaBuddha應該譯成「阿彌陀佛陀」五個音節。
根據《阿彌陀經》所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由於「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又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阿彌陀。」
梵語的阿彌陀佛,共有叁譯:1.無量壽(Amitāyus);2.無量光(Amitābha);3.密教譯爲甘露(Amṛtā)。它的意思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清淨、無量平等的佛;而「佛」是覺的意思,故有近人夏蓮居居士將《阿彌陀經》譯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是自覺、覺他、覺滿。自覺是除煩惱、離生死;覺他是行菩薩道、廣度衆生;覺滿是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那就是無上正等正遍知覺,也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既是無上圓滿的覺者,有無上的慈悲,能夠廣度衆生,因此阿彌陀佛也被稱爲大慈悲父及無上醫王。大慈悲父是愛護衆生而不舍任一衆生的,無上醫王是能醫療所有一切衆生煩惱諸病的。
至於無量壽命,是說在時間之中,阿彌陀佛是永遠常住的;無量光明,也就是說在空間之中,阿彌陀佛是普遍照顧一切衆生的。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永恒於時間,普遍於空間。無盡的時間,無限的空間,都有阿彌陀佛的慈悲之光及智慧之光存在,所以叫作無量壽、無量光。
阿彌陀佛又是無量清淨,沒有人間凡夫的私心執著。一般的凡夫都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即使講慈悲、仁愛、仁慈,都仍帶有感情的成分在,只要有私心夾在其中,便不能叫作清淨。但是對佛而言,因爲他在時間中是無盡的、無窮的,在空間中是無限的、無邊的,因此佛是絕對無私的。
至於無量平等是什麽意思?平等本身就是等量、等級、等格和等時。「等」的真正意涵是:對方需要多少就給多少;有多少人要就給多少人;自己有多少便給人多少;不論親疏,凡有需要便盡力給予、及時給予。唯有佛能夠絕對平等,適人、適處、適時、適量,平等救助,因爲他有無量的慈悲和智慧。
如何算是真平等?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中說了一個譬喻:天下雨是普遍施於地面的,但是地上的小草吸收到的雨水比較少,大草吸收比較多,大樹吸收的就更多了;天並不會給大樹一噸水,給小草也是一噸水,如果是這樣,小草很快就會死掉。衆生也是一樣,程度不同,需求不同,佛就給不同的而且是適量、適時、適度的救濟,這才是真平等。又譬如叁歲小孩穿的衣服,和十五歲小孩穿的衣服,尺寸一定不一樣,若只講求形式上的平等,給他們穿一樣的衣服,反而不能切合需要,造成他們的困擾。
在《無量壽經》卷上,介紹阿彌陀佛,共有十叁種稱號:無量壽、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炎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並說:「其有衆生遇斯光者,叁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叁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一句阿彌陀佛,有這許多意思和這許多功德,若不勤念阿彌陀佛,實在辜負他了。
佛光慈攝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爲菩提道,求生淨土。
願以淨光照我
是指阿彌陀佛以清淨的光、平等的光來照耀我,使我在愚昧煩惱之中得到安慰,得到心開意解,讓我業障消除;這都是由於佛以清淨的光照耀我,使我得到救濟。
「淨光」二字,在《觀無量壽經》有:「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在《無量壽經》則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說:「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又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所以應當祈願阿彌陀佛,恒以平等清淨的慈悲智慧之光,給我們信心、勇氣與智慧,讓我們遠離顛倒。
「淨光」也如同海邊的燈塔、航空站的塔臺,在夜裏或霧中讓船只及飛機知道方向,有歸屬感、安全感。淨光可以有兩類:
慈悲光、智慧光: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的光,不是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接收到。當我們知道有阿彌陀佛,持念阿彌陀佛聖號,讀誦阿彌陀佛經典,實際上我們就是被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慧、本願之光所照;這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接收到的。
感應的光、瑞相的光:能夠念佛、拜佛而見到光,見到阿彌陀佛的像,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而佛有所應,使其見光、見華、見像。如果大家的福德或是某一個人修行的力量特別強,就有這種瑞相顯現;有時只有一個人看到,有時許多人都能看到。這種感應的光我們相信它是有的,但不要把它當成那麽的神奇並向人炫耀。看到以後産生信心是很好的,但若把它當作了不得的成就或執著念佛目的是爲了看光見像的話,當念佛不出現瑞相時,就會退心不念佛了,那便是顛倒至極了!
慈誓攝我
祈求阿彌陀佛以他的慈悲弘誓願力來攝受我。阿彌陀佛尚在因地中行菩薩道的時候,爲了廣度衆生,發了弘願,《無量壽經》卷上所列四十八願,願願都在以慈悲的弘誓願力,成就極樂國土依正二報,攝受衆生往生彼國。其中有的是爲了度衆生而成就國土的莊嚴,有的是爲了接引衆生而發起種種的悲願,只要有衆生願生西方,就可以往生到他的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
例如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是成就衆生往生彼國的慈悲誓願。
又有如第叁十二願雲:「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成就國土中莊嚴諸物的慈悲誓願。
依正莊嚴的「依」是衆生所依的國土,「正」是在國土裏面生活的衆生…
《慈雲忏主淨土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