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P11

  ..续本文上一页三)“僧宝”的定义和概念

   僧人和僧宝含义不同,那么什么是僧宝呢?按《宝性论》规定:具备断悟八德的圣僧为“僧宝”。

   僧宝的八德是:如理见、如量见、自我见、离贪著、离滞碍、离俗气、悟德、断德。分别解说如下:  

   1.如理见--“理”指事物的法性,“如理见”就是明见“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究竟空理。人法无我的性空之理,见道破除见惑就能获得。在见道的如理见和佛地的如理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有所见范围有限和无限的区别。佛在一刹那间能见一切事物的法性,在见、修二道还无此神能。

  2.如量见--明见因果善恶报应等各种事相的智见。见、修二道的事相智慧,因具五眼六通等明见事相的智慧,比世俗智见高得无法相比,但与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又远远不能相比。见道以上的事相智和佛地的事相智,在明见如幻的事相方面有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如量智见”。

  3.自我见--见道以下未悟的众生,悟不到自性,见不到自己的根基和道的层次,眼前漆黑一团,开悟见性以后,慧日初升,明见自己和他人的根道因缘果报,有了自度和度人的条件,才有了被称为“僧宝”的资格。

  4.离贪著--“贪”居诸烦恼之首,有贪就有嗔恨,其它烦恼均从贪嗔而起,因此,“贪”是罪魁祸首,故在佛经中常以“贪”代表诸烦恼。这里所说的“离贪著”,就是指见道以上实际破除烦恼障的解脱境界,在见道以下没有破断烦恼的能力。僧人最主要的一条是断绝贪欲,但真正破除贪欲,需要到达圣道位。

  5.离滞碍--破断所知障。世俗的智慧非常有限,是因为障碍太多。客观上有时空和物性的障碍,主观上有许多认识功能障碍和意识形态障碍。所知障主要是一种妄想执著。“滞”就是智见的“目光”滞留在某一点上,思路不能开阔;“碍”就是阻碍智见的深度和广度。“所知障”就是阻碍智见,使它不能“畅通无阻”。真正的智慧畅通无阻,“无滞无碍”的佛的境界。但见道的解脱位上已破除见惑的所知障,所以说“离滞碍”。

  6.离俗气--即菩萨道圣僧,不但没有贪恋世间幸福的“贪欲”,也没有小乘人的那种缺乏利众慈悲、追求自享寂静涅槃之乐的“俗气”,即低级趣味。这条说明了大乘圣僧的大慈大悲心,菩提的愿心和行心等不同于小乘僧的功德。

  7.悟德--包括上述德性一至三条在内的智慧正见功德,即道谛功德。

  8.断德--包括上述德性四至六条在内的解脱功德,即灭谛功德

   从见道位到十地的菩萨来说,悟性智见并未达到究竟圆满,破断也并不完全彻底,但处在断悟的某个阶段上,所以仍可以视作具有断、悟二德。

   从上述八条德性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僧宝”的含义。

   (三) 同体三宝和异体三宝的含义

   “同体三宝”和“异体三宝”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佛法僧同体和佛法僧异体。佛法僧同体,是指一身具备“三宝”的条件,如诸佛都是一身具备三宝;佛的断悟境界是“佛宝”;佛的大慈大悲和智慧神能是“法宝”;有生命的佛体是“僧宝”。佛经中说佛涅槃之后,以师为佛,以师为“三宝”,恩师无论具备不具备前面所说的三宝功德条件,但作为弟子应该将师傅视为同体三宝。这是因为,师向自己传授佛法如佛,师的思想品德、修证境界是法,师如亲密的朋友,在同一途中相助是僧--从显宗的角度说的。从密宗的角度上讲,应把给自己施教、传法、灌顶的根本上师看做是诸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直接把活的法流传递给自己的众佛的代表。眼能看到身密,耳能听到意密,这比抽象无形的佛更具体实在,而在直接得到言传身教这点上,师的恩情比佛更大,尊师的功德受益与佛相同。这就是“同体三宝”之义。

   “异体三宝”是指佛法僧非同体关系,如释迦牟尼是佛,八大菩萨、十二大弟子为僧,是僧佛异体,僧未成佛,佛已成佛,境界各不相同。“法”非单指释迦牟尼的智慧功德,包括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法身。这种相互独立的佛法僧,就是“异体三宝”。

   第二种含义:“同体三宝”是指自身三宝,即“果三宝”;“异体三宝”是指身外三宝,即“因三宝”。

   “果三宝”是皈依三宝所要达到的目的。修行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佛,要想实现成佛的目标,就必须“如法行事”。“如法行事”就要“知法”。“知法”的途径是拜师、学法、用法,即闻、思、修。第一步获得理论知识,第二步把学到的知识理论,用在实际行动上,就是让佛法在心中扎根发芽。当佛法开始在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行为方面起作用时,自己就有了“真佛法”--自觉行动。学佛法未能引起自觉行动前,仍属身外之法,是“药方”不是“药剂”,光有“药方”没有“药”或者不吃“药”是治不了病的。依法皈依、发心、行善、修止观就是进入世间贤道、善道,当止观修到一定的程度,突然爆发出见性现观智,见惑像黑暗遇到灯光一样消失时,便是进入超世间见道。从得见道起,自己成了“僧宝”,也有了“法宝”,即在三宝中已有二宝,再进入修道,经过十个层次(十地)完成十般若行,断除修、惑二障后便成佛。成佛后自身三宝俱足,就算完全实现皈依三宝的目的,故称“果三宝”。

   成佛是清净自性摆脱沉昏迷梦,从内心觉醒的自生成果,这清净自性是成佛的自身的菩提种子,是内因,无此内因当然成不了佛。但内因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生长发芽、开花结果。这众生的菩提种子生长发芽的外因条件,是佛法僧三宝的作用。这种所依之“法”、说法之“佛”、同道相助的“僧”与修行之人是异体,即皈依者和被皈依者的关系,这种“三宝”称做“外三宝”或“异体三宝”。成佛首先要靠“外三宝”,皈依外三宝是成佛的外因,因此也称“因三宝”。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