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P11

  ..續本文上一頁叁)“僧寶”的定義和概念

   僧人和僧寶含義不同,那麼什麼是僧寶呢?按《寶性論》規定:具備斷悟八德的聖僧爲“僧寶”。

   僧寶的八德是:如理見、如量見、自我見、離貪著、離滯礙、離俗氣、悟德、斷德。分別解說如下:  

   1.如理見--“理”指事物的法性,“如理見”就是明見“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究竟空理。人法無我的性空之理,見道破除見惑就能獲得。在見道的如理見和佛地的如理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有所見範圍有限和無限的區別。佛在一刹那間能見一切事物的法性,在見、修二道還無此神能。

  2.如量見--明見因果善惡報應等各種事相的智見。見、修二道的事相智慧,因具五眼六通等明見事相的智慧,比世俗智見高得無法相比,但與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又遠遠不能相比。見道以上的事相智和佛地的事相智,在明見如幻的事相方面有相同之處,所以,也稱“如量智見”。

  3.自我見--見道以下未悟的衆生,悟不到自性,見不到自己的根基和道的層次,眼前漆黑一團,開悟見性以後,慧日初升,明見自己和他人的根道因緣果報,有了自度和度人的條件,才有了被稱爲“僧寶”的資格。

  4.離貪著--“貪”居諸煩惱之首,有貪就有嗔恨,其它煩惱均從貪嗔而起,因此,“貪”是罪魁禍首,故在佛經中常以“貪”代表諸煩惱。這裏所說的“離貪著”,就是指見道以上實際破除煩惱障的解脫境界,在見道以下沒有破斷煩惱的能力。僧人最主要的一條是斷絕貪欲,但真正破除貪欲,需要到達聖道位。

  5.離滯礙--破斷所知障。世俗的智慧非常有限,是因爲障礙太多。客觀上有時空和物性的障礙,主觀上有許多認識功能障礙和意識形態障礙。所知障主要是一種妄想執著。“滯”就是智見的“目光”滯留在某一點上,思路不能開闊;“礙”就是阻礙智見的深度和廣度。“所知障”就是阻礙智見,使它不能“暢通無阻”。真正的智慧暢通無阻,“無滯無礙”的佛的境界。但見道的解脫位上已破除見惑的所知障,所以說“離滯礙”。

  6.離俗氣--即菩薩道聖僧,不但沒有貪戀世間幸福的“貪欲”,也沒有小乘人的那種缺乏利衆慈悲、追求自享寂靜涅槃之樂的“俗氣”,即低級趣味。這條說明了大乘聖僧的大慈大悲心,菩提的願心和行心等不同于小乘僧的功德。

  7.悟德--包括上述德性一至叁條在內的智慧正見功德,即道谛功德。

  8.斷德--包括上述德性四至六條在內的解脫功德,即滅谛功德

   從見道位到十地的菩薩來說,悟性智見並未達到究竟圓滿,破斷也並不完全徹底,但處在斷悟的某個階段上,所以仍可以視作具有斷、悟二德。

   從上述八條德性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僧寶”的含義。

   (叁) 同體叁寶和異體叁寶的含義

   “同體叁寶”和“異體叁寶”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指佛法僧同體和佛法僧異體。佛法僧同體,是指一身具備“叁寶”的條件,如諸佛都是一身具備叁寶;佛的斷悟境界是“佛寶”;佛的大慈大悲和智慧神能是“法寶”;有生命的佛體是“僧寶”。佛經中說佛涅槃之後,以師爲佛,以師爲“叁寶”,恩師無論具備不具備前面所說的叁寶功德條件,但作爲弟子應該將師傅視爲同體叁寶。這是因爲,師向自己傳授佛法如佛,師的思想品德、修證境界是法,師如親密的朋友,在同一途中相助是僧--從顯宗的角度說的。從密宗的角度上講,應把給自己施教、傳法、灌頂的根本上師看做是諸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直接把活的法流傳遞給自己的衆佛的代表。眼能看到身密,耳能聽到意密,這比抽象無形的佛更具體實在,而在直接得到言傳身教這點上,師的恩情比佛更大,尊師的功德受益與佛相同。這就是“同體叁寶”之義。

   “異體叁寶”是指佛法僧非同體關系,如釋迦牟尼是佛,八大菩薩、十二大弟子爲僧,是僧佛異體,僧未成佛,佛已成佛,境界各不相同。“法”非單指釋迦牟尼的智慧功德,包括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的法身。這種相互獨立的佛法僧,就是“異體叁寶”。

   第二種含義:“同體叁寶”是指自身叁寶,即“果叁寶”;“異體叁寶”是指身外叁寶,即“因叁寶”。

   “果叁寶”是皈依叁寶所要達到的目的。修行人追求的最高目標是成佛,要想實現成佛的目標,就必須“如法行事”。“如法行事”就要“知法”。“知法”的途徑是拜師、學法、用法,即聞、思、修。第一步獲得理論知識,第二步把學到的知識理論,用在實際行動上,就是讓佛法在心中紮根發芽。當佛法開始在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行爲方面起作用時,自己就有了“真佛法”--自覺行動。學佛法未能引起自覺行動前,仍屬身外之法,是“藥方”不是“藥劑”,光有“藥方”沒有“藥”或者不吃“藥”是治不了病的。依法皈依、發心、行善、修止觀就是進入世間賢道、善道,當止觀修到一定的程度,突然爆發出見性現觀智,見惑像黑暗遇到燈光一樣消失時,便是進入超世間見道。從得見道起,自己成了“僧寶”,也有了“法寶”,即在叁寶中已有二寶,再進入修道,經過十個層次(十地)完成十般若行,斷除修、惑二障後便成佛。成佛後自身叁寶俱足,就算完全實現皈依叁寶的目的,故稱“果叁寶”。

   成佛是清淨自性擺脫沈昏迷夢,從內心覺醒的自生成果,這清淨自性是成佛的自身的菩提種子,是內因,無此內因當然成不了佛。但內因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生長發芽、開花結果。這衆生的菩提種子生長發芽的外因條件,是佛法僧叁寶的作用。這種所依之“法”、說法之“佛”、同道相助的“僧”與修行之人是異體,即皈依者和被皈依者的關系,這種“叁寶”稱做“外叁寶”或“異體叁寶”。成佛首先要靠“外叁寶”,皈依外叁寶是成佛的外因,因此也稱“因叁寶”。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