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有为法”的功德属性,都属于事谛,自性和法性的共性属于理谛。这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就是理事无碍的法性佛。不分色体、法体,总称“法身”是指佛的“共性”,“自性身”是指佛德空性。在佛法中只有共性和空性是永恒不变的,其余一切存在都属于有为法,都有运动变化的特性,所以佛的理智共相法身和自性身是永恒不变的。智慧法身本质是智,是有为法;报身是连续性的不间断存在;化身是应化续流不断的存在。当所有众生解脱成佛之时,就是佛的度众事业告终之时,那时佛的化身也将失去存在意义而最终消失。但实际上众生成佛是有限的,永远不可能没有众生,因此也就永远不会没有佛的化身和佛法,所以佛经中说:“佛陀永不入寂,佛法永不熄灭”。
1. 佛的报身的定义和特性
报身的定义是无量慈善功德福报成果,或者享用大乘道圆满法乐之有形身。报身也叫受用身、享用身,有五恒定和五特性。
五恒定是:身有三十二相,八十好,永恒不变为身恒定;常住色界无上天为地恒定;身边听法之众只有登地菩萨圣众,为引渡对象恒定;所说之法全是大乘之法,为法恒定;住世直到一切众生超脱轮回为住世恒定。
五特性是:身显相好常说法;声具六十四音说大乘法;心怀大慈悲,利众之事永不停;无意识活动生自然效应;依众生的心意,应化无穷。(见《宝性论》)
2. 佛的应化身的分类和特点
应化身是从报身化出的引渡众生的变化身,分为殊胜化身、技艺化身、普通化身三种。
殊胜化身,也称应身,是身具三十二种伟人相和八十种随形好标志,以教主身份设教、转*轮、引渡众生的殊胜化身,殊胜化身如佛祖释迦牟尼。大乘认为印度的释迦牟尼是色界无上天成佛的释迦牟尼报身佛的应化之身,他的厌世出家、修行、证果、传法、斗法破魔、示寂等行为是引渡众生的一种方便现身说法行为,显示涅槃是为了说明诸行无常的道理。实际上释迦牟尼早已成佛,根本不需要坚持苦行,进行修炼。
殊胜化身和报身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简述好下:
三十二相是: ( 1 )手足心呈千辐轮纹;( 2 )足心平;( 3 )手足指间有薄膜相连;( 4 )手足皮肤柔软白嫩;( 5 )两手背、两足背、双肩、背部等七处肌肉丰满;( 6 )手指细长;( 7 )足跟宽平;( 8 )身材魁梧端直;( 9 )足踝不外露;( 10 )身毛向上向右倒;( 11 )小腿肌圆而丰满如鹿;( 12 )双手过膝;( 13 )、男根内藏;( 14 )肤色金黄有光泽;( 15 )皮肤细嫩;( 16 )身毛右旋;( 17 )眉间右旋白毫放光;( 18 )胸宽背阔如雄狮;( 19 )肩头圆满;( 20 )双臂丰满;( 21 )口中津液能使食物变得香甜;( 22 )伸双臂与身高相等;( 23 )身体上下比例相等;( 24 )头顶有肉髻,高四指;( 25 )舌柔软宽长,伸出可覆盖面部;( 26 )声音宏亮清晰;( 27 )说话具有吐词清楚、音调动听、逻辑严密、韵味深长、扣人心弦等五种特点;( 28 )双颊丰满如狮面;( 29 )齿洁平整细密;( 30 )上下各有 20 齿;( 31 )双目漆黑明亮;( 32 )睫毛稠密匀称。
八十种随形好:( 1 )指甲红润;( 2 )指甲有光泽;( 3 )指甲丰满中间高起;( 4 )诸指圆润;( 5 )诸指秀长;( 6 )指肌丰满;( 7 )脉深不露;( 8 )筋脉无结;( 9 )足踝不突出;( 10 )手足平直;( 11 )行走时前胸突起如雄狮;( 12 )行走隐健如大象;( 13 )行走轻盈如天鹅;( 14 )行走有力如牛中之王;( 15 )向右顾视;( 16 )行步姿态端庄优美;( 17 )行瞳身不摇摆俯仰;( 18 )身体柔软灵便;( 19 )皮肤润泽清净;( 20 )五官、身躯比例协调;( 21 )肌肤洁白透出红色;( 22 )肌肉细腻柔软;( 23 )身清秀;( 24 )呈现一切伟人相;( 25 )身体宽阔匀称;( 26 )行走步子很整齐;( 27 )体貌常如少年;( 28 )肌肉无扁平下陷状;( 29 )身躯丰满;( 30 )身体健壮有力;( 31 )肢节匀称;( 32 )目清秀;( 33 )腰圆;( 34 )腹部平整;( 35 )不伸手伸腰;( 36 )腹肌丰满下垂;( 37 )脐右旋;( 38 )脐眼深;( 39 )体形优美;( 40 )行为庄重;( 41 )身无痣斑;( 42 )手软如棉;( 43 )手纹有光泽;( 44 )手纹深而清晰;( 45 )手纹不断;( 46 )面非狭长形;( 47 )面相略呈圆形;( 48 )舌平整;( 49 )舌薄而柔软;( 50 )舌红润;( 51 )声音宏亮如象鸣,深沉;如轻轻的雷声;( 52 )声韵优美、语气柔和;( 53 )齿形圆;( 54 )齿锋利;( 55 )齿洁白光滑;( 56 )齿匀称整齐;( 57 )犬齿尖细;( 58 )鼻梁高而端正;( 59 )鼻孑 L 清洁;( 60 )眼球清洁;( 61 )眼睛大而眼角细长;( 62 )眉厚浓;( 63 )眼球黑白分明,如初开莲瓣,白里透红;( 64 )双眉弯长;( 65 )眉毛柔软;( 66 )眉毛生长整齐;( 67 )眉毛漆黑有光泽;( 68 )双耳肥厚垂长;( 69 )耳轮平正端直;( 70 )听觉灵敏;( 71 )额部宽广;( 72 )额部平正丰满;( 73 )头颅圆形饱满;( 74 )头发漆黑有光泽;( 75 )发厚浓;( 76 )发绵软;( 77 )发稠密;( 78 )发细润;( 79 )发有自然香气;( 80 )手足有万字状等吉祥纹络。
技艺化身,是诸佛为济世利众,化生为具有特殊工艺技巧的艺术师、乐师、医师、建筑师等各种能工巧匠,施以种种方便智慧,济度、开化众生,创造文明,造福众生的化身。佛法认为在一切造福众生、利乐有情的事业中都有佛的参与或佛的感应。很难说那些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中,没有佛菩萨的化身,这从佛法理论上讲完全有可能的。认为佛菩萨只在佛教徒中的看法是对佛教理论所知甚少的表现。
普通化身。普通化身有情种化身和非情种化身。前一种如《法华经》中所说佛的应化三十二相,其中有化为声闻、缘觉、菩萨的;有化为僧、尼、居士的;有化为帝释天、自在天、天王、天神的;有化为帝王、王后、大臣、将军的;有化为长者、贤哲、才士、美女的;有化为一般人的和各类动物的。众生因缘各异,一种佛菩萨的形象未必能度化一切众生,因此,诸佛以慈悲和无碍智慧,洞察一切众生的心理和因缘,因时、因地、因众生机缘应化济度。这种不以佛菩萨的公开身份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化身,除了从他们的利益众生的大善大德行为和造福众生的事业进行判断而外,无法确认,但他们自己从不暴露大贤大德、佛菩萨的身份。这和当今社会那些自称佛菩萨,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人有本质上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非有情化身是应化众生所需生活条件,如衣食房屋、五谷、清泉、车船桥梁、钱财药物、山川草木等等。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诸佛可以化现山水草木,但草木绝非有情识的生命,纯属无情识的自然物,既无转世的生命,也非六道众生。所谓“万物有灵”的观点,不是佛家的观点,佛家是从来反对“万物有灵”论的,早就被佛教众多因明学家驳得一无是处。
3. 佛的自性身定义及其分类
自性身也称理法身,因其性质纯属空理,故称“理佛”。万物自性本空,法性平等,没有空有的差别,因此,佛性也就自然是空的。《宝性论》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指佛的自性身、理法身。
自性身的定义是:具有二净德性的终极理性为自性身。这定义说明:第一,佛的自性身是“二净”境界;第二,自性身是性空理体,是寂灭无为的境界。
4. 智慧法身的定义及其分类
智慧法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慈悲、圣能的总合属性,因以智慧为主,或者说神通、圣能的本质是智慧,大慈大悲的理性也属于智慧范围,所以通称“智法身”。
如理如量所见,一切无上真智慧是智慧法身的定义。从智慧法身的本质上分,只有两种,即如理智和如量智。
“如理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终极理性的真智慧,所见和事物的理性完全一致,所以是真智和实智。这个“实”是“真实无假”之义,并非所见“实有”。诸法性空,“性空”的“空”是“实有”的否定概念,与“实有”对立。所谓“实智”就是说这种智慧所见空相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实智所见为“实物”,世俗智所理解的“空理”,只是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无分别直觉现观智。菩萨和声闻罗汉之类的见性圣众,能观事物的理性,但不能无分别地现观所有事物的理性,因为尚未破除所知障。只有佛才对一切事物的法性终极之理了若指掌,并且在一刹那间同时观一切事物无滞无碍,这就是如理遍及智。
“如量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现象、状态、因缘、性能、种类、差别、联系、数量等情况的智慧。对佛的这种遍知一切智的神奇性,佛经中举例说:“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树木烧成炭,投入大海进行搅拌后,再捞起来,佛也能准确辨认每个炭块属于何地、何山、哪棵树的哪个部位,一一可以复原。”
这种“如量智”也称事智、权智。因这种智慧所见属于与理谛相对的世俗谛,故称事智。因为这种智慧的作用完全是为了度脱众生,正确标准是按众生的所见标…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