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有爲法”的功德屬性,都屬于事谛,自性和法性的共性屬于理谛。這兩方面的高度統一就是理事無礙的法性佛。不分色體、法體,總稱“法身”是指佛的“共性”,“自性身”是指佛德空性。在佛法中只有共性和空性是永恒不變的,其余一切存在都屬于有爲法,都有運動變化的特性,所以佛的理智共相法身和自性身是永恒不變的。智慧法身本質是智,是有爲法;報身是連續性的不間斷存在;化身是應化續流不斷的存在。當所有衆生解脫成佛之時,就是佛的度衆事業告終之時,那時佛的化身也將失去存在意義而最終消失。但實際上衆生成佛是有限的,永遠不可能沒有衆生,因此也就永遠不會沒有佛的化身和佛法,所以佛經中說:“佛陀永不入寂,佛法永不熄滅”。
1. 佛的報身的定義和特性
報身的定義是無量慈善功德福報成果,或者享用大乘道圓滿法樂之有形身。報身也叫受用身、享用身,有五恒定和五特性。
五恒定是:身有叁十二相,八十好,永恒不變爲身恒定;常住色界無上天爲地恒定;身邊聽法之衆只有登地菩薩聖衆,爲引渡對象恒定;所說之法全是大乘之法,爲法恒定;住世直到一切衆生超脫輪回爲住世恒定。
五特性是:身顯相好常說法;聲具六十四音說大乘法;心懷大慈悲,利衆之事永不停;無意識活動生自然效應;依衆生的心意,應化無窮。(見《寶性論》)
2. 佛的應化身的分類和特點
應化身是從報身化出的引渡衆生的變化身,分爲殊勝化身、技藝化身、普通化身叁種。
殊勝化身,也稱應身,是身具叁十二種偉人相和八十種隨形好標志,以教主身份設教、轉*輪、引渡衆生的殊勝化身,殊勝化身如佛祖釋迦牟尼。大乘認爲印度的釋迦牟尼是色界無上天成佛的釋迦牟尼報身佛的應化之身,他的厭世出家、修行、證果、傳法、鬥法破魔、示寂等行爲是引渡衆生的一種方便現身說法行爲,顯示涅槃是爲了說明諸行無常的道理。實際上釋迦牟尼早已成佛,根本不需要堅持苦行,進行修煉。
殊勝化身和報身的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簡述好下:
叁十二相是: ( 1 )手足心呈千輻輪紋;( 2 )足心平;( 3 )手足指間有薄膜相連;( 4 )手足皮膚柔軟白嫩;( 5 )兩手背、兩足背、雙肩、背部等七處肌肉豐滿;( 6 )手指細長;( 7 )足跟寬平;( 8 )身材魁梧端直;( 9 )足踝不外露;( 10 )身毛向上向右倒;( 11 )小腿肌圓而豐滿如鹿;( 12 )雙手過膝;( 13 )、男根內藏;( 14 )膚色金黃有光澤;( 15 )皮膚細嫩;( 16 )身毛右旋;( 17 )眉間右旋白毫放光;( 18 )胸寬背闊如雄獅;( 19 )肩頭圓滿;( 20 )雙臂豐滿;( 21 )口中津液能使食物變得香甜;( 22 )伸雙臂與身高相等;( 23 )身體上下比例相等;( 24 )頭頂有肉髻,高四指;( 25 )舌柔軟寬長,伸出可覆蓋面部;( 26 )聲音宏亮清晰;( 27 )說話具有吐詞清楚、音調動聽、邏輯嚴密、韻味深長、扣人心弦等五種特點;( 28 )雙頰豐滿如獅面;( 29 )齒潔平整細密;( 30 )上下各有 20 齒;( 31 )雙目漆黑明亮;( 32 )睫毛稠密勻稱。
八十種隨形好:( 1 )指甲紅潤;( 2 )指甲有光澤;( 3 )指甲豐滿中間高起;( 4 )諸指圓潤;( 5 )諸指秀長;( 6 )指肌豐滿;( 7 )脈深不露;( 8 )筋脈無結;( 9 )足踝不突出;( 10 )手足平直;( 11 )行走時前胸突起如雄獅;( 12 )行走隱健如大象;( 13 )行走輕盈如天鵝;( 14 )行走有力如牛中之王;( 15 )向右顧視;( 16 )行步姿態端莊優美;( 17 )行瞳身不搖擺俯仰;( 18 )身體柔軟靈便;( 19 )皮膚潤澤清淨;( 20 )五官、身軀比例協調;( 21 )肌膚潔白透出紅色;( 22 )肌肉細膩柔軟;( 23 )身清秀;( 24 )呈現一切偉人相;( 25 )身體寬闊勻稱;( 26 )行走步子很整齊;( 27 )體貌常如少年;( 28 )肌肉無扁平下陷狀;( 29 )身軀豐滿;( 30 )身體健壯有力;( 31 )肢節勻稱;( 32 )目清秀;( 33 )腰圓;( 34 )腹部平整;( 35 )不伸手伸腰;( 36 )腹肌豐滿下垂;( 37 )臍右旋;( 38 )臍眼深;( 39 )體形優美;( 40 )行爲莊重;( 41 )身無痣斑;( 42 )手軟如棉;( 43 )手紋有光澤;( 44 )手紋深而清晰;( 45 )手紋不斷;( 46 )面非狹長形;( 47 )面相略呈圓形;( 48 )舌平整;( 49 )舌薄而柔軟;( 50 )舌紅潤;( 51 )聲音宏亮如象鳴,深沈;如輕輕的雷聲;( 52 )聲韻優美、語氣柔和;( 53 )齒形圓;( 54 )齒鋒利;( 55 )齒潔白光滑;( 56 )齒勻稱整齊;( 57 )犬齒尖細;( 58 )鼻梁高而端正;( 59 )鼻孑 L 清潔;( 60 )眼球清潔;( 61 )眼睛大而眼角細長;( 62 )眉厚濃;( 63 )眼球黑白分明,如初開蓮瓣,白裏透紅;( 64 )雙眉彎長;( 65 )眉毛柔軟;( 66 )眉毛生長整齊;( 67 )眉毛漆黑有光澤;( 68 )雙耳肥厚垂長;( 69 )耳輪平正端直;( 70 )聽覺靈敏;( 71 )額部寬廣;( 72 )額部平正豐滿;( 73 )頭顱圓形飽滿;( 74 )頭發漆黑有光澤;( 75 )發厚濃;( 76 )發綿軟;( 77 )發稠密;( 78 )發細潤;( 79 )發有自然香氣;( 80 )手足有萬字狀等吉祥紋絡。
技藝化身,是諸佛爲濟世利衆,化生爲具有特殊工藝技巧的藝術師、樂師、醫師、建築師等各種能工巧匠,施以種種方便智慧,濟度、開化衆生,創造文明,造福衆生的化身。佛法認爲在一切造福衆生、利樂有情的事業中都有佛的參與或佛的感應。很難說那些造福人類的科學家中,沒有佛菩薩的化身,這從佛法理論上講完全有可能的。認爲佛菩薩只在佛教徒中的看法是對佛教理論所知甚少的表現。
普通化身。普通化身有情種化身和非情種化身。前一種如《法華經》中所說佛的應化叁十二相,其中有化爲聲聞、緣覺、菩薩的;有化爲僧、尼、居士的;有化爲帝釋天、自在天、天王、天神的;有化爲帝王、王後、大臣、將軍的;有化爲長者、賢哲、才士、美女的;有化爲一般人的和各類動物的。衆生因緣各異,一種佛菩薩的形象未必能度化一切衆生,因此,諸佛以慈悲和無礙智慧,洞察一切衆生的心理和因緣,因時、因地、因衆生機緣應化濟度。這種不以佛菩薩的公開身份出現的各種佛菩薩化身,除了從他們的利益衆生的大善大德行爲和造福衆生的事業進行判斷而外,無法確認,但他們自己從不暴露大賢大德、佛菩薩的身份。這和當今社會那些自稱佛菩薩,裝神弄鬼,招搖撞騙的人有本質上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非有情化身是應化衆生所需生活條件,如衣食房屋、五谷、清泉、車船橋梁、錢財藥物、山川草木等等。這裏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諸佛可以化現山水草木,但草木絕非有情識的生命,純屬無情識的自然物,既無轉世的生命,也非六道衆生。所謂“萬物有靈”的觀點,不是佛家的觀點,佛家是從來反對“萬物有靈”論的,早就被佛教衆多因明學家駁得一無是處。
3. 佛的自性身定義及其分類
自性身也稱理法身,因其性質純屬空理,故稱“理佛”。萬物自性本空,法性平等,沒有空有的差別,因此,佛性也就自然是空的。《寶性論》中所說的“佛性本空”,就是指佛的自性身、理法身。
自性身的定義是:具有二淨德性的終極理性爲自性身。這定義說明:第一,佛的自性身是“二淨”境界;第二,自性身是性空理體,是寂滅無爲的境界。
4. 智慧法身的定義及其分類
智慧法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慈悲、聖能的總合屬性,因以智慧爲主,或者說神通、聖能的本質是智慧,大慈大悲的理性也屬于智慧範圍,所以通稱“智法身”。
如理如量所見,一切無上真智慧是智慧法身的定義。從智慧法身的本質上分,只有兩種,即如理智和如量智。
“如理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終極理性的真智慧,所見和事物的理性完全一致,所以是真智和實智。這個“實”是“真實無假”之義,並非所見“實有”。諸法性空,“性空”的“空”是“實有”的否定概念,與“實有”對立。所謂“實智”就是說這種智慧所見空相是正確的,並不是說實智所見爲“實物”,世俗智所理解的“空理”,只是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無分別直覺現觀智。菩薩和聲聞羅漢之類的見性聖衆,能觀事物的理性,但不能無分別地現觀所有事物的理性,因爲尚未破除所知障。只有佛才對一切事物的法性終極之理了若指掌,並且在一刹那間同時觀一切事物無滯無礙,這就是如理遍及智。
“如量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現象、狀態、因緣、性能、種類、差別、聯系、數量等情況的智慧。對佛的這種遍知一切智的神奇性,佛經中舉例說:“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樹木燒成炭,投入大海進行攪拌後,再撈起來,佛也能准確辨認每個炭塊屬于何地、何山、哪棵樹的哪個部位,一一可以複原。”
這種“如量智”也稱事智、權智。因這種智慧所見屬于與理谛相對的世俗谛,故稱事智。因爲這種智慧的作用完全是爲了度脫衆生,正確標准是按衆生的所見標…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