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准確定的,衆生所見受衆多主客觀因素的限製,呈現虛妄相,故稱俗智所見爲假象。凡人都是以假當真,習以爲常,不知是假。但對以假當真的凡人只能顯示假象,以符合凡人習慣的世俗知見,開導引渡,才能見效。因此,將佛的這種適應衆生心理習慣的一切形象和智慧方便法門,統統稱做俗谛事相。因這種智慧是方便智慧、權宜之計,也稱“權智”;與絕對真理如理智相對,也稱相對智。其真理性是相對的,與世俗的假見相對而言是“真”,與終極真理相對而言是“假”,因此,它是相對真理。
按佛智的不同作用分類,可以分爲五種,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唯識論持八;識轉五智之說。中觀派和金剛乘一致認爲,由五蘊轉化爲五智、五佛,不承認唯識家的“八識”之說。
大圓鏡智是五蘊中的“色蘊”轉化成智的。人體之五官識的五根屬于色體(物質),觸覺遍于全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體識的基礎眼根(視神經)、耳根(聽覺神經)、鼻根(嗅覺神經)、舌根(味覺神經)、身根(觸覺神經)屬于細微色體。五官之識覺的功能完全是直覺,沒有思維活動。成佛時這種細微色體五根和與五根不可分離的五官識,經過修煉淨化,轉化爲智能。因這種智能是無分別現觀,如鏡現影,故稱“圓鏡智”。圓鏡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稱大日如來、遍照金剛。
“受蘊”是人體身心的感覺功能。從性質上分,有身心感覺舒服愉快的“樂受”,感覺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覺不苦不樂、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叁種。受蘊經過淨化,成佛時轉化爲“平等性智”。因爲一菇苦樂感覺起源于虛妄心識,斷除二障,已無妄心,苦樂的幻覺消失,諸種感受完全變得相同,諸法平等,人世的榮辱、得失、愛憎、苦樂、生死等對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這種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稱“寶生佛”。衆生的苦是一種苦的感受,無苦的感受就是樂。生命最寶貴的是快樂,這種智慧境中,苦樂平等,無樂無苦,故稱“平等智”爲“寶生佛”。
“想蘊”是一種能分辨事物具體形象、標志,判斷事物性質的認識功能。由衆生的想蘊將各種事物分成可愛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後愛其所愛,恨其所恨。無端生愛恨,由愛恨引起各種造業行爲。衆生的這種分辨功能,受衆多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符合客觀事物真相的妄想妄執占主要地位。如果沒有妄想妄執,就不會産生愛恨煩惱。克服煩惱,首先要斷除妄心妄執,其根源就在這裏。經過淨化,在成佛時,這種想蘊就化爲“妙觀察智”。妙觀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彌陀佛,譯義爲“無量光”。無量光佛所代表的妙觀察智,實質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無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萬物的妙智慧。
“行蘊”是色、受、想、識“四蘊”範圍以外一切心理活動的總稱。行蘊有與心識有關的相應性行蘊和與心識無關的不相應行蘊(詳見《俱舍論》)。行蘊經塓淨化,到成佛時轉化爲“成所作智”或叫“作事智”。其人格化的佛爲“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因“行蘊”直接與行爲動作有關,所以其轉化之智能稱做“作事智”。
“識蘊”是諸識的總合識蘊合也包括五官之識,但官識與色體轉化爲圓鏡智,所以這裏所說的“識蘊”是指第六識心識。“心識”的“心”並不是五髒中的“心髒”,“心識”的根也不是“肉團心”。眼識從眼根生,耳識從耳根生等等,前五識的物質載體是各自的“根”,第六識心識無固定的物質載體“根”,是“依前五種識而生”(《俱舍論》),就是關于色的心識依眼識而生,關于聲的心識依耳識而生等等,依此類推。心識對色聲香味觸的認識,要靠眼識、耳識等等的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心識有直覺和思維兩種功能。平常的心識直覺往往與思維混在一起很難辨認。只有內向直覺和定境直覺比較好辨認。比如眼見一熟人,眼識只能反映其人的體形、相貌、服飾,沒有識別判斷的功能。想起名稱,辨認出是誰,那是心識的作用。“心識”是諸齊全的源泉、核心、主體,所以,此“心”字應解作“中心”之義。心識經過淨化,至成佛時轉化爲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智實際上就是如理智、見性智。“法界體性”就是“空性”。法界體性智的人格化的佛便是“阿趨佛”,即不動金剛。
五智中的圓鏡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爲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體性智可以包括無爲自性身。因此,可以說“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兩種根本智慧。
佛的智慧法身按照彌勒菩薩《般若現觀壯嚴論》,共分21組,146條,現依次分述如下:
1. 叁十七道品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念住”就是意念集中在所觀之對象上,久久觀想所得的一種智見境界。四念住觀想的意境是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法念住”的“法”指的是身心和感受以外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動,觀想的目的是爲了消除世俗對于身心等方面的常樂我淨的錯誤觀念。
四正斷——斷除已生之惡,增文已生之善,培育未生之善。這是身心品質的修煉。斷除世人與此正好相反的四種行爲,故稱正斷。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欲”是“欲想得到”,“觀”是思考分析。修審四種定,能産生神通變化,所以稱“神足”。
五根信——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念根”的“念”指“思念”,即念念不忘所觀之特定目標。
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和五力的區別是:“力”是經過修煉達到的純熟階段,足以對抗與信、勤等相反的思想行爲的幹擾;“根”是修信、勤等的未成熟階段,尚不能抵抗相反思想行爲的幹擾。
七覺支——念覺支、分辨覺支、勤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含覺支。這七種修定境界是産生超世真智的前兆,所以稱“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八正道包括戒行和定慧功德。其中“正思維”是指正確思考經典中闡述的義理;口不說妄言(撒謊)、粗惡語等爲“正語”;不殺生、不盜、不淫等爲“正業”;身不做惡事,口不言惡語,戒行無虛僞、假相等爲“正命”。此八正道是“見道”的思想境界,故稱八聖道。
以上叁十七道品名稱雖然與小乘道的相同,但內容上有很大的區別。叁十七道品作爲佛的智慧法身,是指大乘菩薩以無相般若智慧修證叁十七道品所獲得的智慧功德境界。
2. 四無量功德
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平等心無量。“慈心”是指對一切衆生的“愛心”,其特點是希望衆生“得樂”;“悲”是對衆生的“同情心”、“憐憫心”,其特點是希望衆生脫苦;“喜心”就是“無嫉妒心”,其特點是希望衆生不離快樂;“平等無量”,是對衆生一律平等、不分親仇的思想境界。
3、八解脫
以有色觀色解脫、以無色觀色解脫、觀淨美色解脫、觀空無邊界解脫、觀識無邊界解脫、觀一無所有界解脫、觀無想非無想界解脫、觀息滅受想定解脫。此八解脫禅是顯現外界色、聲、香、味、觸的神變基礎修煉。
4、九禅定
初禅正定、二禅正定、叁禅正定、四禅正定、虛空無邊定、識無邊定、一無所有定、無想非無想定、識滅盡定。九禅定包括色界四正定、無色界四正定和無識定,菩薩修此禅定的主要目的是爲度脫衆生,掌握世間最高禅、神通,爲超世禅奠定基礎。
5、十遍處禅
青遍處定、黃遍處定、紅遍處定、白遍處定、土遍處定、水遍處定、火遍處定、風遍處定、空遍處定、識遍處定。“遍處”之義是禅力遍及一切的意思。修成四色遍處,可任意化現各種光色;修成土、水、風、火遍處定,可任意化現大地山水風火;修成空遍處定,可能隱形和穿牆過壁;修成識遍處定,可知他人心中事,或改變別人的思想意識。
6、八勝處禅
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青勝處、黃勝處、紅勝處、白勝處。“勝處”是一種改變外界事物色相形狀的禅力勝能。以色界和無色界定,改變外界的大小形狀勝處四種,改變外色風土水火(四種顔色代表四大)性能原勝處四種。“有色想”指色界定,“無色想”指無色界定。
7、無煩惱禅
斷除煩惱所生之禅慧。
8、願覺知禅
由于獲得了願如意功德,一有願念便能覺知一切的禅。
9、六神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天眼通能看清叁界的諸種色相,天耳通能聽到叁界的一切聲音。色界天人 此視聽功能,所以稱“天眼”、“天耳”。能知前世、數世功能稱“宿命通”。能改變天地自然狀況,能化現多種身相的分身法等功能是“神足通”。破除煩惱障,生“漏盡通”。天眼、天耳、他心通之類的一般功能有身具、業生、密咒生、藥物生、禅力生等凡種。身具神通天人、魔鬼、精靈之類均有;業生是前世造有某種神通的業,本世生來就有,如生來就有特異功能的人;咒生和藥生神通是密咒和藥物産生的神通;禅力生是修禅定的成就。另外,還有一種精靈附體的神通現象。所以,有神通未必是好現象。凡有點一般的神通就覺得了不起,就認爲是“佛”、“菩薩”,那是世人無知的表現。
10、四無礙智
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